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六校聯考八年級(上)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4/9/26 19:0:1

          一、積累與運用(26分)

          • 1.古詩文名句默寫。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樹樹皆秋色,
             
            ”是秋意頗濃的山野之美;“晴川歷歷漢陽樹,
             
            ”,是登樓遠眺的江景之美;“
             
            ,長河落日圓”是塞外大漠雄渾壯麗之美;“
             
             
            ”白居易筆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覽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對奇山幽谷,吳均產生了鄙棄塵俗之念:“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面對傲雪凌霜的松柏,劉楨發出了“豈不罹凝寒?
             
            ”的贊嘆;面對情誼深厚的故鄉水,李白抒發的是“
             
             
            ”的思鄉之情。

            組卷:233引用:14難度:0.9
          •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關于英雄內涵的理解,郁達夫如是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dài①、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波德萊爾說: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會全力以赴、自始至終、甲_______的人。黃宗羲說:丙_______“數風流人物,還看今。”張桂梅,改變山區女童命運的公益校長,評為感動中國人物。這是寫給她的頒獎詞:“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這頒獎詞乙_______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1)根據拼音為①處選擇正確的漢字,為②處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只填序號)
             
             ( A.戴       B.帶)
             
             ( A.cháo   B.zhāo)
            (2)從括號內選擇符合語境的詞語分別填入甲、乙處。(只填序號)
            甲:
             
             ( A.好高騖遠    B.心無旁騖)
            乙:
             
             ( A.詮釋           B.注釋)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個句子填入文中丙處,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大丈夫行事
            ②論是非,不論利害
            ③論順逆,不論成敗
            ④論萬世,不論一生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組卷:36引用:6難度:0.7
          • 3.請結合《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完成下列任務。
            內容呈現 【甲】據紅軍告訴我,成千上萬支步槍和機槍,大量機器和彈藥,甚至還有大量銀洋都埋在他們從南方出發的長征途上。他們說,現在遭到成千上萬警備部隊包圍的紅區農民有朝一日會把它們從地下挖出來,恢復他們的蘇區。他們只等著信號——抗日戰爭也許就是那個信號。
                  【乙】連續三夜,紅軍把部隊分成西、南兩個縱隊。第四天晚上他們出其不意地進發了,幾乎同時攻打湖南和廣東的碉堡線。他們攻克了這些碉堡,敵軍驚惶奔逃。紅軍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領了南線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鎖網,這就給他們打開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紅軍的先鋒部隊就開始了他們轟動一時的長征。
            問題探究 (1)結合【甲】文段中劃線的部分,簡析紀實作品的特點。
            (2)結合【乙】文段中劃線內容,寫出作者隱含的立場或態度。

            組卷:17引用:2難度:0.5

          二、閱讀(64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良渚
                  杭州亞運會火種,來自浙江良渚。亞運盛會,舉世矚目。火種,為何選自良渚?“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或許就是答案。
                  材料二:
                  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②“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我們黨歷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就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③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研究課題。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摘自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材料三:
                  ①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達到了一個高潮,此后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動,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面世。
                  ②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的逐步發展與成熟,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山)遼(河)地區,分別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發展譜系的文化區。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都相繼出現了有等級分化的區域社會組織,出現了以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為代表的特權階層,相應地,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層精英開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來標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③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500年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國文明的“曙光初現”的形成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域文明開始萌芽、生長,呈現出多線并進、多元發展的軌跡;同時各區域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
                  ④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這段時間,此前相對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區域文明持續發展,黃河、遼西的一些遺址群等,在社會組織規模、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奢侈品所體現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從前有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區更加凸顯出來,呈現出更繁榮發達的文明形態。長江中游的兩湖地區率先出現“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獨秀,考古發現所揭示出的豐富內涵,使得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顯而易見,這個時期中國史前區域文明發展的重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⑤此后,從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持續發展繁榮。尤其是黃河中游以陶寺、石峁古城為代表的社會集團,很可能發展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結構最復雜、最富集權性,同時在意識形態與藝術表達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國家社會。其形成背景,則是從西亞、中亞傳播而來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在我國西北部的黃土地區轉化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使得原來較稻作農業文化略顯微弱的粟作農業文化獲得了新生力量和強大的經濟基礎,從而促使“黃土文明”開始崛起。
                  ⑥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夏王朝時期,這種有外來因素加持的生產力持續發酵,尤其是由西方傳來的冶金術在中原地區獲得創造性發展。夏人率先將復雜的分范合鑄技術用于青銅禮容器的制作,將代表當時“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傳統的禮制相結合,用于鞏固、強化權貴精英的神圣統治,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獨特而發達的青銅文明。此后接續發展起來的商周王朝更是將中國青銅文明推向頂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開創的青銅文明,奠定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在早期歷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為整合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主導力量。
            (摘編自戴向明《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今中國是漫長中國歷史的一個階段,對于歷史我們應該認真總結而非割斷。
            B.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步的表征。
            C.在中國文明“曙光初現”的形成期,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萌芽、生長和發展。
            D.良渚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說明此時中國史前區域文明發展重心在長江中下游。
            (2)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我國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原因。
            (3)材料二中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請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讓我們知曉了哪些原因促成了中華文明的生成并繁榮生長的今天。

            組卷:3引用:1難度:0.5

          三、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過許多撩撥心弦的記憶:親人的呵護、師長的教誨、同伴的啟迪、書香的熏陶……這些記憶如同呵護的春風,關愛的雨露,友善的陽光,滋養著我們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請根據你對上述文字的理解,結合你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以“成長路上的陽光”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擅長的文體,結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發你最真摯的情感;
            ②不得抄襲,不得套作,用規范漢字書寫;
            ③文章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組卷:86引用:29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