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中國詩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興”的作用。所謂“興”的作用,在中國詩歌傳統上可分兩個方面來看。
                  從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見物起興”。《詩經》上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鳥“關關”的叫聲,引發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興”的作用。但宇宙間不只草木鳥獸等種種物象能引發我們的感動,人世間種種事象也能引起我們的感動。《詩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是寫對時代動蕩不安的感慨,這也是引起人感動的一種重要的因素。
            “興”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讀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時也能產生與他們同樣的感動,那么你也就有了與李白、杜甫同樣的詩心。不過,詩在使人感動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一對一的感動,就是聞一知一,不產生更多的聯想。陸放翁和他的妻子分離之后又在沈園相遇,他寫了一首《釵頭鳳》,千百年之后,我們仍然為陸放翁的悲劇和他的感情所感動,這就是一對一的感動。
                  可孔子說“詩可以興”的感動則不僅是一對一的感動,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感動。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于是子貢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里所說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與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貢卻從中悟到做人的道理,這正是“詩可以興”的感發。由此可見,詩的作用不僅是使作者有一顆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讀者有一顆不死的心;不僅有一對一的感動,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興”的感發。
                  同樣,西方文學理論中也有類似“興”的說法。接受美學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讀者反應論”,認為讀者的興發感動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讀者可分成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讀者;讀明月就是明月,讀清風就是清風,只從表面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讀者;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表達、文字的組織、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賞作品。第三個層次是“背離作者原意”的讀者: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可以不必是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引發。只有這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讀者。
            南唐中主的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從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種“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寫的是相思愛情,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王國維的這種感發正是中國詩歌中讓人心不死的“興”的作用。
            (摘編自葉嘉瑩《什么是好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興”的作用既包括見物起興又涵蓋因事象而引起感動。
            B.就讀者方面而言,“興”的作用表現在讀者對作者及其詩歌作品產生感動。
            C.子貢從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無疑當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讀者之列。
            D.王國維“為學”境界的讀詩感發,證明了中國詩歌中的“興”的重要作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段與段之間銜接十分緊密,如中間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經典中的言論,又以《詩經》及唐宋詩詞為例,論證方式靈活。
            C.文章論述“興”的作用,主要從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展開,并且重點論述后者。
            D.文章通過對東西方文學理論的對比論證,突出了閱讀中讀者興發感動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作品的理解越背離作者本來的意思,就越能體現讀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讀明月即懂明月,讀清風即懂清風,從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層次的讀者。
            C.孔子的“詩可以興”不是說詩僅僅能夠感動一位讀者,而是能感動無數讀者。
            D.陸游的《釵頭鳳》和晏殊的《蝶戀花》,這都是能夠使讀者產生感動的好詞。

            組卷:23引用:27難度:0.7

          (二)現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三月香雪
            鐵凝
                  ①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寫過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說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一個關于女孩子和火車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區農村有過短暫的生活。還記得那是一個晚秋,我從京原線(北京-太原)出發,乘火車在京冀交界處的一個小村下了車。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見了村口那個破敗的小學校:沒有玻璃、沒有窗紙的教室門窗大敞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小學生正在黃土院子里做著手勢含混、動作隨意的課間操;幾只黑豬白豬就在學生的隊伍里穿行……貧瘠的土地和多而無用的石頭禁錮了這里的百姓和他們的日子,他們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誘人,也不知道一只雞和一斤掛面的價值區別——這里無法播種小麥,白面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車,攜帶掛面到這里換雞的奇特交易:一斤掛面等于一只肥雞!這小村的生活無疑是拮據寒酸的,滯重封閉的,求變的熱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動上。
                  ③我在一個晚上發現房東的女兒和幾個女伴梳洗打扮、更換衣裳。我以為她們是去看電影,問過之后才知道她們從來沒有看過電影,她們是去看火車,去看每晚七點鐘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這一分鐘就是香雪們一天里最寶貴的文化生活。為了這一分鐘,她們仔細地洗去勞動一天蒙在臉上的黃土,她們甚至還洗腳,穿起本該過年才拿出來的家做新鞋,也不顧火車到站已是夜色模糊。這使我有點心酸——那火車上的人,誰會留神車窗下邊這些深山少女的腳和鞋呢。然而這就是夢想的開始,這就是希冀的起點。她們會為了一個年輕列車員而吃醋、不和,她們會為沒有看清車上某個女人頭上的新型發卡而遺憾。少女像企盼戀人一樣地注視無比高大的火車,火車也會借了這一分鐘欣賞窗外的風景——或許這風景里也包括女孩子們。火車上的人們永遠不會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們對火車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說主人公香雪用一籃子雞蛋換來火車上乘客的一只鉛筆盒的“驚險”。為了這件樣式新穎、帶有磁鐵開關、被香雪艷羨不已的文具,她冒險跳上火車去交易,火車開動了,從未出過家門的香雪被載到下一站。香雪從火車上下來,懷抱鉛筆盒,在黑夜的山風里獨自沿著鐵軌,勇敢地行走三十華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車和鉛筆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車沖進深山的同時也沖進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過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區,火車和鐵路終于讓更多的人發現這里原本有著珍禽異獸出沒的原始次生林,有著可與非洲白蟻媲美的成堆的紅蟻,有著氣勢磅礴的百里大峽谷,有著清澈明麗的拒馬河,從前那些無用的石頭們在今天也變成可以欣賞的風景。從前的香雪們早就不像等待戀人一樣地等待火車,她們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務員、導游,有的則成為家庭旅館的店主。她們的目光從容自信,她們的衣著干凈時新,她們懂得價值……而香雪們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養育我們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為什么許多讀者還會心疼和懷念香雪那樣的連什么叫受騙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當年一位讀者給我的信中寫到,純凈的香雪滌蕩了我們心頭征戰生活多年的灰塵。當我們渴望精神發展的速度和心靈成長的速度能夠跟上科學發明的速度,有時候我們必須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有屏住呼吸審視心靈的能力。遙遠的香雪們身上散發出來的人間溫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們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報》在我手上已經發黃發脆,但我面前呈現的卻是一場晶瑩的香雪過后,如云如煙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鳥兒鳴唱,滿目青山。
            (選自《人民日報》2018年6月16日,有刪節)(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義就是實指三月里一場帶著清香的、潔白的雪,文章結尾以“一場晶瑩的香雪”對標題做了照應。
            B.文中寫“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車,到山村用一斤掛面換得一只肥雞”的情節,借夸大的物品間的價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據寒酸、封閉落后。
            C.第⑥段寫“我想起當年一位讀者給我的信……”看似閑筆,實則表現了人們對溫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題。
            D.文中作者講述了小說《哦,香雪》的創作動機,開頭寫《哦,香雪》在《人民日報》發表,結尾又寫到那張發黃發脆的《人民日報》,首尾照應。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20世紀八十年代初發表的一篇小說《哦,香雪》為線索,串聯起三十五年來一個小山村的巨變,構思獨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戀人一樣地注視無比高大的火車”,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少女們對火車到來的熱切渴望。
            C.文章生動描繪“香雪們”梳洗打扮趕著去看七點鐘只停靠一分鐘的火車的細節,突出了她們對火車在“這一分鐘”所呈現的東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過想象,描繪了一幅山村鳥鳴山青圖,寄托了作者對山村的美好懷念與誠摯期待。
            (3)本文善用對比手法,請簡要概括。
            (4)在鐵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車”這一物象被寄寓了豐富的內涵,極具象征性。請結合相關內容談談你對一物象的理解。

            組卷:51引用:24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節選(乙)
            勸學
            秦觀
                  于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精騎集》節選(1)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頓是
             

            A.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囊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其它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暫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農歷每月三十叫“晦”。
            C.經: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
            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如對《春秋》的系統注釋,流傳下來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頓是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后來開始發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歌閱讀

          • 4.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小題。
            太原早秋
            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注】①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這年夏季作者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貴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數月,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詩。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這里點出了時至七月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眾芳歇”是說光陰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卻表明天氣依然炎熱。
            B.頷聯中的“早”“秋”兩字巧妙點題,“霜威”“云色”則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頸聯從前面描寫“早秋”的景色中,轉入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寫的是詩人夢境,含蓄地寫出詩人正處在異域他鄉。
            D.前人評價本詩“健舉之至,行氣如虹”,說明作者雖然心緒不高,但此詩格調自高,帶有邊塞詩的雄健之氣。
            (2)同樣是寫秋天,本詩在情感表達方面與《沁園春?長沙》有什么不同?

            組卷:15引用:1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張秉貴老人曾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勞模之所以贏得大家的尊重,最難能可貴的不僅僅是奉獻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樸詞匯,今年它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____.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個擁有工匠精神、____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____,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部分代表委員認為,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腳踏實地和精益求精。企業家們認為,在____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形成了一種對貪大求全生產規模的崇拜。沒有人堅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設法實現利益最大化。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煥然一新  推崇 投機倒把  開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機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機倒把  粗放式
            D.煥然一新  崇拜  投機取巧  開放式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造成的。
            B.中國企業丟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C.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D.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說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抬升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短板”
            B.這一“短板”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
            C.是必須補齊的全社會的“短板”
            D.這一全社會的“短板”是必須補齊的

            組卷:53引用:44難度:0.7

          四、寫作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當代著名作家池莉說:“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2)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繪成了被譽為“玫瑰圣經”的《玫瑰圖譜》,至今無人逾越。
                  (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建樹廣泛的通才形象:蘇東坡是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就以上材料,展開聯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組卷:9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