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聯誼校九年級(上)期中道德與法治試卷
發布:2024/10/11 2:0:4
一、客觀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
1.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下列選項中能說明這些成就的是( )
①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②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④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組卷:20引用:3難度:0.7 -
2.改革開放促發展,具體表現在( )
①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
②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③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組卷:2引用:1難度:0.5 -
3.從農村的“廁所革命”到城市的垃圾分類,從加強食品安全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攸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都擺上了中南海的議事案頭。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 )
①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②同步富裕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
④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組卷:2引用:7難度:0.7 -
4.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越來越多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新經驗的有志青年返鄉創業,成為農村地區人才振興、產業振興的新主體。下列對青年返鄉創業可能出現的現象和影響的推論不成立的是( )
A.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帶動村民創收→促進村民共同富裕 B.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推動民族地區發展 C.依托資源開辦特色民宿→帶動旅游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D.開辦農牧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農業產業→促進當地鄉村振興 組卷:97引用:41難度:0.5 -
5.網絡購物、掃碼用車、在線教育、遠程辦公、云端存儲等數字經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日漸成為百姓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創新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②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③生活處處需要創新,創新為發展提供動力
④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組卷:15引用:2難度:0.4 -
6.觀察如圖漫畫《三代農夫》,你認為下列觀點不正確的有( )
①科學技術決定一切,可以滿足人們的所有需求
②我國農業實現了自動化,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③掌握科技可以改變命運,人們無須勞動就可以收獲
④創新改變生產方式,提升社會生產效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組卷:7引用:4難度:0.8
二、主觀題:共3大題,共52分,其中包括卷面分,請在答題紙上作答。
-
18.閱讀材料,完成答題
【聚焦二十大】
自2022年4月15日起,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正式啟動,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相關工作面向全黨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廣大人民群眾可通過人民日報社、新華社、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開設的專欄提出意見建議。
(1)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為什么要開設專欄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建議?
【關注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2)學習了習總書記二十大的報告,你獲得哪些暖心的感悟?組卷:8引用:4難度:0.4 -
19.以法治為高質量發展護航,以民族精神支撐現代化建設,有政治高度、法治力度、精神力量,彰顯“中國之治”的優勢。
材料一:法治建設在路上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截至2022年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95件,行政法規598件,地方性法規12000多件,立法工作呈現出覆蓋廣、數量多、節奏快等特點。
(1)根據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訂的部分條文
修訂第四條:立法應當符合憲法的規定、原則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新增第七條:立法應當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新增第五十七條: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實際需要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廣泛征求基層群眾和有關方面對有關法律草案的意見。
(2)結合所學,任選兩條法律條文,說說你的理解。
材料三:2022年1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施行。以下是摘錄的一則條文:
第三十條 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從業人員和用戶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在有關業務活動中對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作出提示,對本領域新出現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及時向用戶作出提醒,對非法買賣、出租、出借本人有關卡、賬戶、賬號等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責任作出警示,新聞、廣播、電視、文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單位,應當面向社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對提供有效信息的舉報人依照規定給予獎勵和保護。
(3)這條規定將產生哪些積極影響。組卷:43引用:3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