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山西大學附中高二(上)模塊生物試卷(12月份)
發布:2024/12/6 4:0:1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
1.下列關于植物生長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物幼嫩葉片中的色氨酸變為吲哚乙酸 B.成熟莖韌皮部中的生長素只能進行極性運輸 C.幼嫩細胞和成熟細胞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長素濃度的影響 組卷:9引用:5難度:0.6 -
2.下列關于“探究促進葡萄插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實驗用葡萄插條不能帶幼葉或幼芽,以免自身產生生長素影響實驗結果 B.在正式實驗前先做一個預實驗,目的是為避免實驗誤差 C.實驗中不同濃度NAA溶液浸泡不同插條的時間要相同 D.促進葡萄插條生根的最適NAA和IAA濃度相同 組卷:17引用:5難度:0.6 -
3.如圖甲表示赤霉素的作用機理,圖乙表示幾種激素對莖段生長的影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圖甲中的a表示抑制,b表示促進 B.圖乙說明生長素和赤霉素具有協同作用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體仍然可以完成生長素的合成 D.控制玉米莖稈高度的基因可能與赤霉素的合成代謝有關 組卷:13引用:5難度:0.7 -
4.下列生產措施與預期結果一致的是( )
A.播種前用一定濃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種子--促進種子萌發 B.用適當濃度的生長素處理未成熟的果實--可以獲得無子果實 C.用一定濃度的2,4-D溶液--可以除去田間單子葉植物雜草 D.成熟期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溶液--加速葉片的黃化速度 組卷:43引用:8難度:0.7 -
5.農業科技人員在對草原鼠害進行調查時,隨機選定某區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個鼠籠,捕獲 68只鼠,標記后原地放回,一段時間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個鼠籠,捕獲54只鼠,其中標記的鼠有12只。下列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這種調查方法稱為標志重捕 B.該區域中鼠的種群密度約為360只,必須積極防治 C.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難捕捉,因此推測該區域中鼠的種群數量可能小于調查結果 D.如果在兩次捕鼠期間發生草原大火,統計結果是不準確的 組卷:7引用:2難度:0.7 -
6.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下列有關調查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均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B.研究種群“S”型增長曲線在漁牧養殖生產上的應用時,人們發現種群數量保持在 左右可獲得最大的增長速率K2C.標志重捕法可用于調查蚜蟲、跳蝻的種群密度 D.樣方法調查草地中蒲公英時,不統計樣方線上的個體 組卷:237引用:10難度:0.9 -
7.如圖表示不同環境中某一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甲曲線是該種群在理想環境中的增長曲線,沒有K值
②乙曲線中的K值是該種群的最大數量
③如果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設該種群是某經濟魚,在e點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
⑤種群中出現環境阻力是在d點之后
⑥K值是環境的最大容納量,不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A.①② B.①⑥ C.①③ D.③⑥ 組卷:48引用:6難度:0.6 -
8.如圖曲線表示在南海某島上遷入一些農戶,那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若干年后,島上人口增長的情況.相關表述錯誤的是( )
A.該島在m年內,人口增長類似“J”型曲線 B.由O點降至P點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資源 C.當人口數量接近n線時,環境阻力越來越大,n線是該環境允許的最大值 D.由P點升到Q點并穩定在n線上,說明該島上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組卷:12引用:4難度:0.7 -
9.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同學進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
A.將適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 B.將培養液振蕩搖勻后,用吸管從錐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養液進行計數 C.在血球計數板中央滴一滴培養液,蓋上蓋玻片,若邊緣有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 D.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 組卷:41引用:14難度:0.5 -
10.如圖表示種群的各個特征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為遷入率和遷出率 B.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C.丁為年齡組成,每種類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個年齡期 D.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空間特征,調查方法有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 組卷:98引用:7難度:0.5 -
11.如圖是某種昆蟲受雙因子影響下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影響種群數量變化除圖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溫度和濕度)外,還應該有內源性因素 B.據圖的溫度和濕度范圍,可知環境溫度越高,該昆蟲生活所需要的最適相對濕度也越大 C.由圖可知影響該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最適溫度可能在32.5℃左右 D.該昆蟲在濕度為90%和溫度為32.5℃的條件下,其種群數量變化按指數方式增長 組卷:14引用:7難度:0.7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
33.如圖1是草原生態系統食物網,圖2是該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圖3為一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圖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1)若圖1食物網中戊攝食丁和丙的比例為3:1,丙攝食的兩種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則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計算,需要消耗生產者
(2)在圖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A屬于
(3)在圖3中,屬于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有
(4)碳是以
(5)根據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在開發和利用該生態系統以前,需要對其營養結構及其功能即能量流動和
(6)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7)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其原因是組卷:8引用:1難度:0.6 -
34.圖1表示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部分圖解,圖2為一定時間內某一生態系統中的幾個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3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的某些生物的二氧化碳釋放量相對量的曲線圖(溫度條件穩定),請據圖回答:
(1)圖1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2)圖2中所具有的食物鏈是
(3)圖3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a曲線代表的生物可能屬于
(4)某研究小組還開展了某湖泊中環境問題的研究,他們首先選取了該湖泊中5種不同的生物A、B、C、D、E,并對其進行消化道內食物組成的分析;然后又請當地湖泊研究所的專家對這5種生物體內2種污染物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如表所示。生物種類 消化道內食物組成 千克體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種殺蟲劑 A 魚(甲) 魚(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魚(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組卷:5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