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景德鎮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6/13 8:0:9
一、選擇題(本大題包括25小題,每題僅一個選項)
-
1.下列有關遺傳的基本概念或說法正確的是( )
A.性狀分離是指雜交后代同時出現兩種性狀的現象 B.受精作用過程中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實現了基因的自由組合 C.兩只黑貓(Aa)雜交,產生白貓(aa),不是發生基因自由組合的結果 D.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可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的一對基因 組卷:15引用:3難度:0.7 -
2.丈夫的哥哥患有半乳糖血癥(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妻子的外祖母也有此病,家族的其他成員均無此病。經調查,妻子的父親可以視為基因型純合。可以預測,這對夫妻的兒子患半乳糖血癥的概率是( )
A. 112B. 14C. 38D. 124組卷:3引用:2難度:0.7 -
3.如圖所示某種動物細胞生活周期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據圖判斷,發生著絲粒分裂的區段有( )
A.A-B和K-L B.D-E和J-K C.H-I和J-K D.E-F和K-L 組卷:32引用:8難度:0.7 -
4.某種蝗蟲正常二倍體雌性個體染色體組成為22+XX,雄性個體染色體組成為22+XO(只有一條性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雄性的X染色體隨機分配到其中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常情況下,雌雄個體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均能形成12個四分體 B.基因型為AaXB的雄性蝗蟲,經過減數分裂只能產生1種雄配子 C.同一分裂類型的相同時期,雌雄個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數目相同 D.雄性個體中,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與減數分裂Ⅱ后期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相同 組卷:19引用:3難度:0.4 -
5.某種物質可插入DNA分子兩條鏈的堿基對之間,使DNA雙鏈不能解開。若將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放入培養液中,加入適量的該物質,請推測最不可能發生的過程是( )
A.細胞中DNA的復制發生障礙 B.細胞中的轉錄過程受阻 C.細胞周期將停滯在分裂中期 D.該細胞的增殖將被抑制 組卷:57引用:4難度:0.7 -
6.某生物興趣小組用卡片、曲別針、鐵絲等材料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現在提供的卡片類型和數量如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卡片類型 脫氧核糖 磷酸 堿基 A T G C 數量 26 20 5 6 6 7 A.脫氧核糖卡片在與磷酸和堿基卡片連接時,位置是可以隨意變化的 B.利用以上材料最多可以構建4種脫氧核苷酸,11個核苷酸對 C.制作的模型中,每個脫氧核糖卡片都只連一個堿基,但不都是只連一個磷酸 D.利用以上材料最多可以構建410種具有不同堿基序列的DNA片段 組卷:30引用:3難度:0.5 -
7.一個不含放射性標記的噬菌體,在脫氧核苷酸被32P標記、氨基酸被15N標記的細菌細胞內,連續增殖三代,產生的子代噬菌體中,含有32P、15N標記的噬菌體分別占比( )
A.100%、100% B.25%、50% C.50%、50% D.25%、100% 組卷:30引用:2難度:0.7 -
8.能發出綠色熒光的水母DNA上有一段長度為5170個堿基對的片段——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科學家通過轉基因實驗發現,轉入了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小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樣發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細胞內復制 B.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在小鼠體內復制2次需要41360個脫氧核苷酸 C.水母和小鼠的基因都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水母和小鼠的DNA中 的值相同A+CG+T組卷:15引用:7難度:0.7 -
9.反義基因可用于基因治療,通過其產生的反義RNA分子與病變基因產生的mRNA進行互補來阻斷非正常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義RNA導致病變基因不能正常表達是因為翻譯過程受阻 B.以通過病變基因產生的mRNA為模板不能反轉錄合成反義基因 C.接受該類基因治療的患者體內的反義基因和病變基因都不能翻譯 D.人類基因必須通過轉錄形成mRNA并以此為模板才能合成蛋白質 組卷:45引用:3難度:0.5
二、非選擇題(5小題)
-
28.科學工作者用熒光標記法對某品系二倍體植物AA(2n=24)的花色基因(A-紅花、a-白花)進行研究,A被標記為紅色熒光點。
(1)正常個體一個細胞的紅色熒光點最多為
(2)在該品系中,有一可育植株的體細胞中有三個紅色熒光點,多出來的A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分布情況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情況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第二種情況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如圖所示。為了分析A基因所在的位置,有人做了如下實驗:讓該植株與白色品系植株雜交得F1:讓一株F1植株自交,得到F2(假設F2的數量足夠多);統計F2中各花色的比例。請分析實驗:
①后代紅花:白花=3:1,則
②若屬于第二種情況,則基因型為AAa的F1植株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組卷:2引用:2難度:0.5 -
29.1939年科學家發現DDT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但隨著DDT的使用,發現害蟲具有DDT抗性。對害蟲抗性的形成人們提出兩種假說:①是DDT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②是DDT對抗性害蟲進行選擇的結果。為此科研人員利用果蠅進行了以下實驗,分析回答:
實驗一 在果蠅群體繁殖過程中,每代都用DDT處理,且逐代增加DDT劑量,10代后檢測果蠅的DDT抗性。
實驗二 取20個培養瓶,標記為1-20組,每瓶中飼養一對雌雄果蠅,繁殖一代后隨機選取一半檢測DDT抗性,然后選取抗性最強組留下的一半果蠅再重復實驗,共重復9次。重復實驗中逐代增加DDT劑量檢測DDT抗性,具體過程如圖。
(1)選擇果蠅作為本實驗材料,這是因為果蠅
(2)在果蠅種群中不同果蠅的DDT抗性存在差異,體現了生物的變異具有
(3)上述兩個實驗在10代后檢測果蠅的DDT抗性基本一致,這一結果支持的假說是:果蠅具有DDT抗性是
(4)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
①
②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是否為新物種簡要說明理由。
③經過10代后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是否發生了進化?簡要說明理由。組卷:38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