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山東省威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
1.孟德爾創造性地運用“假說—演繹法”對豌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進行研究,最終總結出了自由組合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1自交,F2出現了9:3:3:1的性狀分離比”屬于“提出假說” B.依據假說可推斷出F1能夠產生數量和比例均相等的雌雄配子 C.假說能解釋F1自交后F2出現了9:3:3:1的性狀分離比的原因,因此假說成立 D.“若假說成立,則F1測交時子代會出現1:1:1:1的性狀分離比”屬于“演繹推理” 組卷:46引用:4難度:0.6 -
2.玉米的早熟和晚熟性狀分別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純合早熟親本與晚熟親本雜交得到F1,F1自交產生F2的過程中,若F1產生的雌配子均存活,產生的雄配子中含D基因的有50%致死、含d基因的均存活,則F2出現的性狀及比例為( )
A.早熟:晚熟=1:1 B.早熟:晚熟=2:1 C.早熟:晚熟=3:1 D.早熟:晚熟=4:1 組卷:23引用:3難度:0.7 -
3.為研究肺炎鏈球菌中的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時是否需要二者直接接觸,研究人員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將兩類菌株分別加入U形管左、右兩臂內,U形管中間隔有微孔濾板。在U形管右臂端口對培養液緩慢吸壓,讓兩菌株共享培養液。已知吸壓過程會導致兩臂內少量菌體破裂。一段時間后取U形管兩臂菌液分別培養,觀察菌落形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裝置中的微孔濾板應允許DNA分子通過而不允許肺炎鏈球菌通過 B.若左臂菌液培養后產生一種菌落、右臂菌液培養后產生兩種菌落則證明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時不需要二者直接接觸 C.R型細菌沒有多糖類的莢膜導致其形成的菌落比S型細菌形成的菌落粗糙 D.S型細菌的DNA能誘導R型細菌發生基因突變從而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組卷:6引用:4難度:0.7 -
4.研究人員用35S或32P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將被侵染的細菌懸液放在攪拌器中攪拌,每隔一段時間取樣、離心,分別測出受侵染細菌的存活率和細胞外(上清液)35S、32PP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百分比,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實驗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來區分構成噬菌體的兩種物質 B.隨攪拌時間增加,更多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導致細胞外35S比例逐漸增高 C.留在細胞外的噬菌體增殖產生了更多新的子代導致細胞外32P比例逐漸增高 D.該實驗支持“DNA是與噬菌體增殖有關的物質”的結論 組卷:4引用:1難度:0.7 -
5.果蠅的翅型受一對等位基因A和a控制,基因型AA表現為大翅,Aa表現為中翅,aa表現為小翅。肢型有長肢和短肢之分,基因型BB和Bb均表現為長肢,bb表現為短肢。已知等位基因A/a和B/b均獨立遺傳,大翅長肢個體與小翅短肢個體雜交得到的F1均表現為中翅長肢,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F1雌雄配子的結合方式有16種 B.F2中與親本基因型不同的個體占 34C.F2大翅長肢個體中雜合子占 23D.F2中翅長肢與中翅短肢個體雜交,F3中翅短肢個體占 16組卷:34引用:2難度:0.4 -
6.原產于馬達加斯加多地的彗星蘭具有細長的花距,花距底部儲存著花蜜,主要由有細長口器的天蛾在采蜜中完成傳粉。多年后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某地發現另一彗星蘭品種,其花距底部花蜜大量減少,二乙酸甘油酯(一種脂質化合物)有所增加,其傳粉者為采油蜂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彗星蘭自身的遺傳變異與傳粉昆蟲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上述適應性狀的形成 B.彗星蘭種群中與花距分泌物形成相關的基因頻率的改變可能與傳粉昆蟲的變化有關 C.彗星蘭花距中分泌物的不同是不同品種彗星蘭形成的必要條件 D.花距中分泌物不同的彗星蘭與不同種類的傳粉昆蟲協同進化 組卷:6引用:1難度:0.6 -
7.人類的MN血型系統具有雙親性狀能夠在F1個體上同時表現的共顯性的遺傳特點。已知M血型、MN血型、N血型對應的基因型分別為LMLM、LMLN、LNLN。研究人員在某城市中隨機抽樣調查統計1688人的MN血型的分布狀況時發現,376人為M血型,628人為MN血型,664人為N血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MN血型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通過在城市中隨機抽樣的方式可調查出MN血型的遺傳方式 C.該調查城市中所有人含有的全部LM和LN基因即為該種群的基因庫 D.該調查人群中LM的基因頻率約為41% 組卷:18引用:1難度:0.5 -
8.真核細胞中的初級轉錄產物hnRNA需經歷剪接、修飾等加工過程,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正常發揮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真核細胞中只有mRNA由DNA轉錄形成 B.參與轉錄過程的酶有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C.與hnRNA相比,成熟的mRNA中堿基數目更多 D.基因突變導致mRNA上終止密碼延遲出現時,翻譯合成的肽鏈比正常肽鏈長 組卷:3引用:1難度:0.7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
-
24.某雌雄同株的二倍體植物,其花瓣的紅色和白色受獨立遺傳且完全顯性的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控制花瓣中色素合成的途徑如圖所示,基因A表達的產物為酶A,酶A能催化白色前體物質轉變成紅色物質。研究人員利用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純合紅花瓣植株和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純合白花瓣植株做親本雜交,得到大量F1種子。
(1)正常情況下,白花瓣植株的基因型有
(2)取少量F1種子種植,將得到的F1自交,統計發現F2中紅花瓣:白花瓣=3:13,由此可知親本中白花瓣的基因型為
(3)用射線等方法誘導變異具有頻率低且方向難以控制的弊端。科學家發現一類“殺配子染色體”,其能使不含有它的配子中的染色體“斷裂”,而使含有它的配子中的染色體受到“保護”,以實現自身的優先遺傳。下圖表示“殺配子染色體”誘導普通六倍體小麥(6n=42)發生染色體變異以實現優先遺傳的作用機理。
圖中字母組卷:11引用:1難度:0.7 -
25.1859年達爾文提出了轟動世界的生物進化理論,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科學地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和進化進程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形成的原因。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遺傳變異的本質、進化基本單位等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逐漸完善“進化”形成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
(2)隨著不同領域科學家的深入研究,又發現了眾多支持生物進化論的新證據。地質考古學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地層中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生活痕跡等證據,直接證實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揭示了生物的進化順序,但常常難以直接體現人群血緣演化和交流的歷史細節。付巧妹團隊采用類似“釣魚”的古核DNA捕獲方法,用現代人的DNA序列設計并合成了一種類似磁鐵的“引子”,將僅占0.03%的人類DNA從提取自土壤沉積物中的多種生物的DNA中識別富集并“釣取”出來,通過相關基因組的對比研究得出了幾千年來歐洲、東亞等多個地域不同時期人群的演化交流歷史。上述科學家團隊分別在
(3)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的一項研究發現,亞種(指某種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種群)對物種的進化起到關鍵作用,這點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研究的基本單位應是
(4)傳統的“群體間地理隔離機制”模型認為通過地理隔離造成種群遺傳差異變大是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但無法全面解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物種形成機制,對生物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模式及作用未給出明確答案。近年來,我國中山大學施蘇華團隊研究發現不同種群之間的間斷性基因流是導致物種形成的關鍵。基因流是指通過動物種群的遷徙或植物花粉的飄散等遺傳混合的方式導致不同種群之間基因交流的過程。遺傳混合能組卷:36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