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河南省新未來聯盟高考語文模擬試卷(4月份)

          發布:2024/12/23 21:0:2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有一個現象曾令翻譯工作者沮喪、令旁觀者雀躍:機器已經可以通過“深度學習”不斷提高智能。人們預測:有一天,人工智能通過不斷地“深度學習”,也可以完成高質量翻譯工作。姑且不論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譯,我想就“深度學習”提出一些思考。
                  作為譯者,人——而非機器——也需要“深度學習”。譯者往往被想象成靜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見是:正相反。譯者的每次翻譯都是一次挑戰,一種自我提升,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這是翻譯的美妙之處,也是翻譯更接近手工藝者和藝術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將《論語》翻譯成法語。之前,我翻譯過《李白詩選》,但完整翻譯《論語》對我來說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漸漸明白了譯者“深度學習”的必要性。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沒有專家的細致指導,讀《論語》寸步難行。尤其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各樣的闡釋相互疊加,一句原文有多種解釋。而在最后的翻譯定稿中,即便譯者可以在注釋中加入其他解釋,正文也只能選用一種。這要求譯者在統一語氣、文風、思想、上下邏輯等基礎上,最終負責任地使用一種解釋,并用外語準確表達。因此,翻譯《論語》,首先要學習《論語》,把各種版本都拿來讀。在字里行間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義,直到一種能夠說服自己的意義從中浮現。這是一種歷史的穿越,需讓各個時代的解釋像地質層般清晰展現,然后進行挑選,將它們與《論語》文本中一些意義較為淺顯明確、無需闡釋的語句盡可能“無縫連接”。換句話說,最能進行無縫連接的解釋,在上下文中最具邏輯性和說服力,這便是最佳選擇。這是譯者“深度學習”的結果,也是譯者真正的“責任制”:一個譯者署名時,最重要、最需擔負的責任不僅是語言的準確或語法的正確,更是譯文內在邏輯的合理性。
                  多數情況下,譯者并非真正的“內容”專家。老一輩翻譯家,如傅雷,往往與原作者進行大量書信往來,漸漸弄明白一些不懂的東西;或跟隨一位外國導師,研究一種思想、一位作者后再進行翻譯。這說明即便是“業內的專業譯者”,也要經過“深度學習”,只不過這種“深度學習”的過程,在翻譯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許多譯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們誤以為翻譯有秘訣,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譯。
                  假如有“專業譯者”,應是最善于學習——而且是“深度學習”——的譯者。所以,譯者越具備謙卑的心態,就越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備責任心,在道德和知識層面勇于擔當,一部譯著的價值就越高。藝術大師安格爾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話,令人回味無窮:“素描是藝術的道德擔當。”同樣,翻譯是文化交流的責任擔當。這對翻譯工作者提出極高要求,譯者需要不斷進行“深度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唯有達到這一層次后,譯者才能成為真正的媒介和堅實的“橋梁”,成為不同文化的深度學習者和“擺渡人”,從而讓讀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譯者在當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編自董強《讓讀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今,人工智能日趨發達,人們預測人工智能通過不斷地“深度學習”,也可以完成高質量翻譯工作。
            B.翻譯的美妙之處是,譯者的每次翻譯都是一次挑戰、一種自我提升,也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
            C.傅雷等老一輩翻譯家,也有“深度學習”,不過這種“深度學習”的過程,往往在翻譯之前就已完成。
            D.作者認為許多譯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譯者缺少責任擔當,不精讀原著,過度使用翻譯的相關秘訣。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現象,提出了關于“深度學習”的一些思考。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自己翻譯《論語》為例,論證譯者參考各種譯本的必要性。
            C.文章以“我的意見是”“多數情況下”等語,對觀點表述作出限定,立論審慎。
            D.文章最后運用類比強調,譯者要有謙卑心和責任心,要成為不同文化的“擺渡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成書以來,各種各樣的闡釋相互疊加,如果沒有老師的悉心指導,我們就無法精通《論語》。
            B.譯者的知識水平不能保持固定不變,知識儲備不能一勞永逸,譯者需要永懷謙卑之心,不斷學習充電。
            C.署名意味著擔責,譯者最需擔負的重要責任不是語言的準確或語法的正確,而是譯文內在邏輯的合理性。
            D.譯者應該是手工藝者和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對譯本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組卷:6引用:1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經過持續不斷的資源匯聚、技術迭代、類型更新,近年來的網絡視聽內容生產發生了由量到質的提升。從業者逐漸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開始向精品化方向掘進。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很多片方和創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靈異、驚悚等題材的窠白,轉而深耕主旋律題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動人,以精良的質感吸引人,試圖為主流價值傳播開掘更多藝術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脫穎而出,在網絡用戶中獲得較高的評價和熱烈的反響。
                  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在引導網絡視聽生產走精品化道路的過程中,開始科學規劃布局選題,積極、有效地引導視頻網站和內容制作方調整供給側。我們欣喜地發現,腳踏實地,聚焦當下社會熱點與民生話題的網絡視聽作品越來越多。網絡電影如《草原上的薩日朗》《藏草青青》等,網絡劇《約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紛紛著眼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支援邊疆等時代主題。相較于傳統影視劇,網絡視聽作品體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小,有時面對正在發生的火熱現實能更快速靈活地做出反應,在聚焦某些具有時效性的新話題、新趨勢與新現象方面擁有天然優勢。此外,站在重要時間節點回望歷史也已成為網絡視聽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與此同時,是作品形式的創新表達。網絡視聽作品從大屏轉戰小屏,勢必從場面調度、景別構圖、剪輯節奏及視覺風格等多層面進行富有針對性的革新,以適應當前移動優先的傳播生態。網絡視聽主旋律創作逐漸摸索出一種與其他主旋律影視作品有所不同的視覺風格。除了網絡電影、網絡劇之外,微電影和短視頻在推動主旋律影視創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沒。正是多種因素合力帶來的形式革新,鑄就了主旋律網絡視聽作品相對平實、親民且具有強烈網感的視覺風格。
                  在當下多屏互動、碎片閱讀日益成為主要傳播態勢的接受環境下,網絡視聽作品的傳播過程不僅打破了以往傳統影視的時空禁錮,而且持續借助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臺等進行二次分發與社交傳播,形成了多元交錯的傳播局面,為推動網絡視聽主旋律作品走近大眾、使主流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網絡視聽內容生產已經走出了過去野蠻生長與無序發展的混沌狀態,日益呈現出守正創新、風清氣正的精神面貌,這對于主旋律影視生產的多樣化實在是可喜之事。
            (摘編自宗俊偉《主旋律網絡視聽創作強勢崛起》)材料二:
            “網絡視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在網絡視聽大會論壇上,各路大咖探討了網絡視聽改變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東方科技集團執行副總裁姚項軍表示,光影系統將廣泛地應用于城市場景中,還可以走進酒店大堂、電梯,內容的廣泛接入,將使得城市光影的內容更為豐富。類紙屏幕新技術,將使得繪畫、文物、古籍等內容更容易被千家萬戶觸及。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馮博一表示,網絡視聽在營造新場景時,應更加注重當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讓新場景可以與當地居民產生情感互動。米未創始人兼CEO馬東認為,長視頻和短視頻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不存在短視頻有一天全面取代長視頻,因為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內容,滿足的是人的大腦的不同需求。北京電影協會秘書長閆于京介紹,2013年以來,網絡傳播平臺有長足的發展,電影產品的質量總體提高的同時,網絡電影產品的質量、技術、品類進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圖秀秀的運營副總裁陳輝說,通過調研我們總結了“00后”用戶的十大興趣品類,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樣,古風、漢服和國潮在他們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認為,中國整體的審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內部的用戶自身興趣愛好,還是外部的大環境,都讓新國風成為網絡視聽的下一個風口。
            (摘編自汪蘭、李雪艷《“網絡視聽+”讓未來生活觸手可及》)材料三: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達9.89億,短視頻用戶猛增到8.73億。截至2021年3月日均使用時長達到了125分鐘,換言之,短視頻占據人們的生活時間比吃飯、洗澡、讀書、學習還多一些。報告還顯示,20.4%的新網民第一次上網時使用的就是短視頻應用,如此驚人的拉新力側面反映出,短視頻對時下互聯網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響。不難發現,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已從過去圖文結構為主的平面體驗,轉變為現今視聽結構為主的立體體驗。
                  從自媒體興起到企業全面媒體化,網絡視聽已深入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對網絡視聽的認知應當伴隨時代發展不斷變化。相對于過去強調“文字的力量”,我們更需要關注“視聽的力量”。網絡視聽產品能擺脫文字敘述的線性束縛,直接作用于網民的思想及行為層面。人類故事的載體不再以文字作品為主,而是以視聽產品為主。
                  20世紀,尼爾?波茲曼推出其著作《娛樂至死》,告誡人們要警惕技術的壟斷,防范媒介危機。網絡視聽越發碎片化、膚淺化,逐漸脫離語境的趨勢,似乎正印證危機的到來。我們不能忽視網絡視聽對社會帶來的沖擊,它對于社會發展來說終究是一把“雙刃劍”,倘若控制不當,所造成的威脅必然是顛覆性的。面對發展迅猛的網絡視聽行業,我們還是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網絡視聽領域的控制權。只有引領網絡視聽潮流,才能引導網絡視聽發展;只有將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確保社會不會被負能量的網絡視聽內容帶偏。
            (摘編自嚴奇《關注網絡視聽生活帶來的多維體驗》)(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年來網絡視聽內容向精品化方向發展的突出表現是,深耕主旋律題材,試圖為主流價值傳播開掘更多藝術空間。
            B.越來越多的網絡視聽作品關注當下的社會熱點與民生話題,有的則站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來回望歷史。
            C.多種因素合力帶來的形式革新,鑄就了主旋律網絡視聽作品相對平實、親民且有強烈網感的視覺風格。
            D.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臺等進行二次分發與社交傳播,使網絡視聽作品走近大眾、平民價值觀深入人心。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視聽已深入網民生活,“網絡視聽+”讓光影系統廣泛應用于當下城市場景中,并與當地居民產生情感互動。
            B.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達8.73億,網民人數達9.89億,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調查顯示,人們看短視頻占用的生活時間比吃飯、洗澡、讀書、學習等還多一些,這說明短視頻將全面取代長視頻。
            D.人們喜歡的是以圖文結構為主的平面體驗,而不是以視聽結構為主的立體體驗,這是因為文字的力量大于視聽的力量。
            (3)在網絡視聽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們應該對網絡視聽持怎樣的態度?請結合所給材料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組卷:2引用:4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分錢硬幣
            劉樹仁
                  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掏給柜臺十二枚一分錢硬幣,售貨員老劉點了兩遍,十一枚。
                  小男孩叫義子,急得快哭了,又翻兜又瞅地下,沒有。明明裝來十二枚,買兩本作業本,5分錢一本,買一塊橡皮,2分錢,正好錢少了一枚!
                  售貨員劉德田戴著缺了一條腿的老花鏡,趴在柜臺上,身子往義子跟前探了探,臉上帶笑地說:“甭找了,給你,以后……”沒等話說完,里屋傳來一聲咳嗽:“不行,差錢不能拿走。”隨著話聲、咳嗽聲,里屋走出一位躬腰、頭罩頭巾的老婦人。
            “讓孩子先用,這孩子常來,我認得。前幾天還來打一瓶子醋呢,下次讓孩子再補上。”劉德田這么一說,老婦人也不再阻止,只是轉身前瞪了男孩一眼。
                  男孩義子怯生生地接過作業本和橡皮,眼里噙注了淚,突然向他們一個深鞠躬,轉身一溜煙跑走了。
                  當時,縣、鄉為方便群眾生活,在個別大村中辦起代銷點。劉德田老婆常年有病,干不了生產隊的農活,又有一個殘疾兒子,屬于村里特困戶,在鄉、村的照顧下,他辦起了代銷點,代購代銷,賺點小利,維持著一家生活。
                  義子和售貨員劉德田不是同村,相距有四五里。義子本想下回買東西時還上那一分錢,沒成想,他落戶東北的叔叔來了,第二天天不亮就帶他去了東北。
                  義子的奶奶,在他五歲時就已病死。爺爺也常年有病臥床,家里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二人支撐。義子八歲,到了入學年齡,家里供不起,母親把他拽在懷里,撫摸著兒子的頭說:“兒呀,咱不上學,跟娘到地里逮蟈蟈,你不是喜歡聽蟈蟈叫嗎?”
                  義子掙脫娘的手說:“不,我要讀書。”孩子的話像一根鋼針扎疼了娘的心,娘流下了眼淚:“孩子,咱家窮,不窮你叔叔能去東北做倒插門的女婿嗎?”緩了緩,娘淚眼婆娑地瞅著兒子又說:“孩子,咱沒錢,吃鹽都靠……”
            “娘,我有錢,我自己掙錢。”
            “傻孩子,你咋能掙錢?”
            “我能,我去夠槐籽,曬干賣錢。還有,還有樹上的‘爬爬皮’,都能賣錢。”
                  在農村,各處長滿樹木,柳樹、榆樹、棗樹、槐樹、杏樹、桃樹……有些葉或果不但能食用,還能賣錢呢。槐樹就是其中一種,它長著橢圓形的小葉片,在每個枝頭都長出一嘟嚕籽粒,像高粱穗一般大小。每到春天,有人專門去野外、村頭采摘,回家曬干,拿去賣錢。義子就是看中了這些,說給娘聽的,娘聽后,笑著點了義子的額頭。
                  別看義子是個小孩子,在村里,他能按輩分叫出大伯嬸嬸稱呼,人人都夸這孩子有禮貌,懂事,還勤快,是個好孩子。外人夸,自家人也喜歡,難怪前幾年東北叔叔帶他去,他哭著鬧著沒跟著去呢。這次叔叔帶走他,是因為叔叔再等上幾年就在林業部門退休,叔叔兩口子無子無女,是準備讓他以后接班呢。
                  義子靠采摘槐樹籽、摸“爬爬皮”,還有夏天曬干草賣錢,還真供自己上了學,上到了三年級。“爬爬皮”,是蟬蟲蛻下的殼,殼皮留在樹干上,矮處的“爬爬皮”,一伸手就夠到,高處的用竹竿一桶,就能掉下來。可夠槐花籽穗就不這么容易了,長桿上綁一鐵鉤,鐵鉤是父親做的,用它夠樹上的槐籽。鉤上后,還需擰桿,擰斷槐枝,槐穗才能掉下來。擰桿不但需要力氣,還得有點經驗與技巧,不然,帶穗的槐枝也是擰不斷的。
                  一棵樹的槐籽也不是他一人夠,往往有多人采夠過。低處早被人夠走,他就爬樹夠高的。小小身子,貼在樹枝上,兩腿牢牢夾住樹枝,如同綁在一起,樹枝左右晃動,他也隨著晃,一點也不懼怕。兩手夠不到,就再拿竹竿夠,好像非把整棵樹的籽穗夠完不可。
                  村里人看見,常擔心地和義子父母學舌,讓他們囑咐兒子,不要爬那么高,掉下來可不得了。在飯桌上,當娘的常常念叨他要小心,高枝上的咱不去夠。義子回娘話:“娘,我聽你的。放心,我沒事。”
                  義子從八歲開始夠槐籽賣,到十二歲,還真的安然無恙。他收集的這些不起眼的東西,也真夠他交學費,還有剩余。家中稱鹽打醋,他有時還貢獻點呢。
                  義子跟著叔叔去了東北,但一分錢硬幣仍像一塊石頭壓在他心頭,不能釋懷。他想不到一分錢硬幣已被劉德田老兩口拾到了。是義子買完東西走后,老婦人掃屋地,在磚縫里發現的。劉德田上前撿起來,掂了掂,沉思地向老伴說:“沒錯,是那孩子掉下的。記住,下次不要孩子還了。”劉德田老婆這時也自責地說:“我錯怪人家孩子了。”說著,抬起右臂抹了抹雙眼。
                  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人們早已不把一分錢當錢了。
                  一個無風無云的下午,夕陽照著一片原野。原野上一對男女在一堆長滿枯草的土墳前叩頭跪拜,一摞黃澄澄的冥幣燃燒著,火舌漫過人頭,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斷撥弄著紙灰,紙灰燃燒在墳前。男人低頭念著:“大伯、大娘,義子帶媳婦看您二老來了!給您二老還錢來了!我來晚了,原諒義子吧。您殘疾兒子辦起了超市,兩個孫子趕上大人高了,我們都有錢了,您二老放心吧,任意花吧,花不完。”
                  寂靜的田野,一堆火焰燃燒著,紙灰飛騰著、飛騰著。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極為簡練,以特寫筆法呈現給讀者一幅生動傳神的圖畫:一老一少隔柜臺掏、點硬幣,似無聲而有意,有激趣之效。
            B.小說敘述鄉、村兩級照顧劉德田,讓他開代銷點維持生計,表現了特殊時期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扶助,為小說增添了亮色。
            C.小說以一分錢硬幣為線索串聯情節:義子欠錢——計劃還錢未成——惦念還錢——墳前還錢,事件時間跨度很長但頭緒清楚。
            D.小說中畫橫線的句子雖然同寫流淚,但兩處眼淚的內涵不同:前者是義子委屈與感激的淚,后者則是劉德田老婆釋懷的淚。
            (2)小說中義子人如其名,有情有義,形象豐滿、生動,試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這一形象的。
            (3)有人認為,小說最后兩段刪去為宜。你同意嗎?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說明理由。

            組卷:16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對于引力是如何作用的,牛頓確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直到愛因斯坦出現,人類①
             
            。在1905年之后,愛因斯坦對引力有了突破性的想法,他寫了三篇改變物理學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佐證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量子理論的基礎并②
             
            。在狹義相對論中,看似固定的物理量,例如質量、長度和時間,都會隨著你的視角改變而發生變化。
                  我們對引力的現代認知表明,它的重要性遠超古人的預計。引力不僅讓物體留在地面上,也使得旋轉的氣體和塵埃云坍縮成了太陽系。引力和量子效應一起使得太陽核心發生核聚變,產生光和熱,進而賦予了我們生命。在太空中進行的實驗甚至表明,對生命而言,③
             
            。沒有引力,植物的根系很難生長。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實驗已經證明,鳥類的蛋需要在有引力的環境中才會發育。在低重力環境下,人的骨質和肌肉都會流失。
                  引力仍然留守著一些不為我們所知的秘密。例如,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它會比其他的作用力弱得多。如果你懷疑這一點,可以試著用電磁力和它進行比較:一塊小小的磁鐵就能戰勝整個地球所產生的引力,吸起一枚回形針。我們也還不知道如何把引力納入量子力學的框架。但得益于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工作,這一基本作用力已不再完全是一個謎。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轉折關系的句子,且以“我們”做其中一個分句的主語,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

            組卷:4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西方諺語說:好奇心害死貓。
                  法國作家法朗士說: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請結合材料,以“好奇心”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