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共31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3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生態文學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不長,仍是一個新興的文學形態。生態文學作家們努力探索和嘗試,讓生態文學理念和實踐在中國大地扎下根來。總結當代生態文學創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質。
                  報告文學表現突出,多種文學體裁并進。早期生態文學多采取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文學形式以報告文學和散文居多。報告文學如徐剛寫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風沙線》,岳非丘寫長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條長江》等,可謂第一人稱表達范例。散文如葦岸寫華北大平原上動物、植物及農事活動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響深遠。近年來,小說和兒童文學領域也不乏生態文學佳作,帶給我們驚喜。長篇小說周建新寫人與海的《老灘》,兒童文學如黑鶴寫動物的《銀狐》等,都可圈可點。
                  全面觀照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進展。近年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護成效明顯,生態文學作家以自覺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關注和思考生態環境問題,熱情謳歌和禮贊生態環境保護者。陳啟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實記錄與反映新中國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錄》關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等。這些作品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多個領域,呼吁人們提高生態環保意識,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以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理念為當代文學增添新質。生態文學特征是什么?通過研究作家創作活動和作品,不難發現,生態文學一個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體驗和感受,或者說,作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及其體驗和感受,這是生態文學的獨特之處。生態文學作家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照,無論記人、敘事、狀物、抒情,或是回溯歷史、描摹心靈,都能從關注自然生態到走入人類內心,關注人類普遍精神生態。作家們以人文主義情懷,對人類社會生態問題進行理性深刻的剖析與反省,努力探尋人類走出生態困境的可能出路。
            (選自李青松《生態文學綠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報》)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時候,生態文學的話題似乎有了更多的關注度。傳統的文學,長時間來被人們理解為是人的文學,是以個性的語言故事、人物探析表達人的社會環境存在感受和命運的文學,是圍繞著人的價值利害情景展開的語言敘述。生態文學則是對包含著人類在內的所有自然對象和生命表現感受的一種敘述,其包含對象和目標顯然是遠遠廣泛于傳統的文學界地的。生態文學有新的展開領域與活動舞臺。因此,生態文學的開啟,是一次深刻的文學變革與革命。
                  自古老的詩歌開始,文學就在以各種方式努力表達著人的社會感受和理想追求。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和文學表達過程之后,如今人們漸漸地發現,僅僅依賴傳統的文學觀念和視野,著眼人類自己感受追求范圍內的內容,已經很難解釋和說明身邊的人與環境、與他物的矛盾困窘關系與迷茫了。在人類癡迷地實現著自己的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價值目標,甚至以近似瘋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現影響結果的時候,卻對自身賴以生存生長的搖籃地球的破壞嚴重地忽略了,對于與人類一起生長于地球上的各種具有生命的動植物的被毀壞嚴重忽略了,以至發生了地球生態家園的嚴重危機。這個現實而嚴重的危機,正是傳統文學的困窘之處和生態文學現象新生的時代背景,正是生態文學對傳統文學以革命與變革的表現提出挑戰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尋覓,在盤桓的地方發現,在新的方向目標下出發,這就是生態文學勃發生長的機會與能動進取的意義價值。
                  因此,當我們在這里談論生態文學的時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識和理解,生態文學同傳統的文學有很大區別,更是與傳統文學中那種幾乎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的歷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點的文學表達有著質地的不同。生態文學,應當是出于人類的認識感受、在全球視野仔細認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長的途徑,實現共同長遠和諧發展目標的新的未來的文學。這種生態文學,是關乎地球平衡運行和地球物種整體健康冷暖命運的文學。只有在這樣的視野下,方能夠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麗的身姿。
            (選自李炳銀《生態文學:文學的變革與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學報》)材料三:
                  生態文學是以生態作為創作和表現對象的一種文學形態。生態文學可以深入反映生態保護、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問題,承擔起文學反映現實、撫慰人心、啟發思考的社會責任。生態文學的中國表達首要是中國主題、中國題材、中國成就、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的表現,它可以為世界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鏡鑒。
                  生態屬于全人類,生態文學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類讀者廣泛接受和認可的一種文學樣式。生態文學的中國表達和中國樣本,可以豐富和充實世界生態文學寶庫。同時,生態文學對中國獨特的生態保護解決方案、經驗、模式的描繪和書寫,也能為世界生態文學包括自然文學、動植物文學、環境文學等帶去許多有益的啟示。
                  今后,中國生態文學應繼續沿襲參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做法,創作出更多體現綠色發展理念,反映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成就,贊美綠水青山,謳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時,生態文學也應繼續致力于鞭撻那些肆意濫殺野生動物、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劣行為,推動人們思想和社會觀念的變革,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素養。
            (選自李朝全《生態文學的中國表達》,200年3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生態文學是以生態作為創作和表現對象的一種文學形態,在中國發展時間雖不長,但已經蔚為大觀。
            B.生態文學與傳統文學明顯不同,它不是關于人的文學,而是對自然對象和生命表現感受的一種敘述。
            C.生態文學是關乎地球平衡運行和地球物種整體健康冷暖命運的文學,而不關乎歷史、政治等因素。
            D.生態文學作品既要贊美綠水青山,呈現人與自然新的關系,也要鞭撻那些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惡行。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護成效明顯,這引發了生態文學作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B.生態文學能從關注自然生態到關注人類精神生態,是因為作家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照。
            C.中國生態文學只有立足于中國化的表達,才能反應中國生態保護、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問題,承擔起相應責任。
            D.與傳統文學相比,生態文學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類讀者廣泛接受和認可的一種文學樣式。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主客聯歡圖,抒發了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B.陳忠實的《白鹿原》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
            C.姜戎的《狼圖騰》表面上是寫狼的習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態系統的可循環性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必然性。
            D.遲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過原野上羊群與都市人的對比,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表達了對人類應有天性的呼喚。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開論述的?請結合材料內容具體分析。
            (5)通觀三則材料,你認為中國生態文學發展的意義價值是什么?

            組卷:55引用:27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非攻
            魯迅
                  墨子走進宋國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末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棵大樹,看不見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見南關的城樓了,突然聽見一個人大叫道:“給他們看看宋國的民氣!我們都去死!”
                  墨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學生曹公子的聲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個農家歇下來,起來仍復走。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聲“先生”,一面痕藏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還是講空話的多……”
                  墨子說:“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訴他:不要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們仍然要準備著,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國的郢城,街道寬闊,房屋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輾轉借問,徑奔公輸般寓所。公輸般正捏著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輸般高興的說,“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沉靜的說道:“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
            “那是……”公輸般想著,“先生說得很對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這可不成,”公輸般悵悵的說,“我已經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待拿我的書來請楚王看一看。”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是楚王呀,老鄉!”
            “那倒也不。絲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
            “那可也是的,”公輸般高興的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想取宋;一見你,即使白送我宋國,如果不義,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興的說,“你如果一味行義,我還要送你天下哩!”
                  公輸般更加高興起來。他問道:“我舟戰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墨子堅決的回答,“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現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互相鉤,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
            “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
                  不一會,公輸般手里拿著一只木鵲,交給墨子,說道:“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
            “可是還不及木匠做的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吧,”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再見罷。”
                  公輸般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干糧已經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情已經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撿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畝,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選自《故事新編》,有刪改)
            文本二:
                  基于一種新世界觀之上的對于歷史事件的審視,魯迅并沒有完全拘泥于歷史,而是在尊重歷史本質真實的前提下,著重開掘歷史精神,以給著于現實斗爭的人們一種啟示、一種借鑒和一種新的認識感受。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創作意圖,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調動豐富的手法,生動而又細膩地,歷史而又現實地塑造了一個“中國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編自崔軍藝《淺析<非攻>》)文本三:
            《墨子?公輸》結尾: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中不內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舊版)課文時,本段因與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刪去。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們都勤懇地繼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實實地為備戰做好防御工作。
            B.針對墨子的“行義”,公輸般指出那“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可見公輸般當時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輸般先后碰了兩個釘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來,他的理屈詞窮和最終轉變,引發了讀者的深刻思考。
            D.這篇小說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表達了對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認同,同時又融入了對時代的思考。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善于寫人物對話,無論是墨子與管黔敖的對話,還是墨子與公輸般的對話,都傳神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
            B.文中楚國的富裕與宋國的貧苦形成反差;楚國人活潑精悍、衣服干凈,則是為了襯托墨子的風塵困頓、舊衣破裳。
            C.“募捐救國隊”“飯碗敲碎”等詞語,飽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體現了這篇小說語言輕松詼諧的特點,淡化了小說的嚴肅性。
            D.小說沒有瑰麗詭異的想象,但行文邏輯性強,具有說服力。文中寫墨子與公輸般的較量,樸實無華,卻極有力量。
            (3)結合對文本二的理解,從人物刻畫的角度對《非攻》中的“墨子”進行評點。
            (4)對待文本三中所說的墨子《公輸》“因不合主旨而刪掉”的結尾,魯迅在《非攻》中卻保留了,且描寫得細致生動。魯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結合文本一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74引用:25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31分)(一)文言文閱讀

          • 3.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兵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有在者乎?”曰:“無有。”曰:“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君之所使之。”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選自《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B.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C.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D.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入而徐趨,至而自 謝:感激 老臣賤舒祺 息:子嗣
            B.太后之色 少:同“稍”,漸漸 祝曰:“必勿使 反:返回
            C.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微:非,不是 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D.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 強:極力 有在者乎? 繼:后繼者
            (3)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必以長安君為質,兵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B.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老婦必唾其面 所以遣將守關,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王無異于百姓以王為愛也
            D.持其踵,之泣,念悲其遠也 怵然為戒,視止,行為遲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質,又稱質子,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國君通過質子外交的政策,和其它國家在戰略上形成外交妥協。質子外交起源于春秋時期,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戰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
            B.黑衣,王宮衛士的代稱。上古王宮衛士身穿黑衣,因此得名。古代常以衣色借代人的身份,比如“白衣”即平民的衣物,既指平民,亦指無功名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青衿”即青色的交領衣物,常借指讀書人或青年人。
            C.重器,常指國家的貴重寶物如圭璧鐘鼎之屬,像《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也常用來象征天下政權,如《史記》中記載“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還常用來比喻做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漢書》有云“士者,國之重器”。
            D.百乘,指兵車百乘。古時兵車為一個作戰單位,二馬一車為一乘,車上有甲士三人,下有步兵七十二人,作戰時,一人居中駕車,兩人左右執兵器以戰,步卒隨車前進。甲士是由貴族出身的武士充任,步卒則是由從事農業生產的庶人為主要擔當者。
            (5)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諫言,在這樣緊張的背景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
            B.觸龍并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他從頭到尾都只字不提長安君的事,而是先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并與她談論養生之道,使本來戒備心極強的太后漸漸消除了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再轉移話題談論燕后的出嫁往事,促使太后自己考慮子女的未來。
            C.觸龍的形象與一般大臣只強調國家利益,不關心長安君而一味強諫不同,他既憂心國家,又真心實意地為趙太后和長安君的未來著想,因而提出“不能無功受祿”的主張。觸龍的忠心、機智、沉著、善于語言藝術的老臣形象漸漸豐滿起來。
            D.趙太后作為母親,也和常人一樣,溺愛小兒子。不過,在觸龍的勸諫下,憑著她的政治經驗,很快地認識到,不能只顧眼前,應考慮到孩子的將來,才是真正的愛子。于是她完全接受了觸龍的意見,同意長安君質齊累積政治資本,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②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組卷:7引用:1難度:0.6

          (二)古詩詞閱讀

          • 4.閱讀下面這兩首詩詞,完成下列各題。
            涉江采芙蓉
            [漢末]《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下列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為詩題;“一剪梅”是詞牌名,規定了該詞的形式。
            B.“荷花”這一意象常象征著美好、愛情和高潔,“芙蓉”“紅藕”均指荷花。
            C.《涉》詩“浩浩”寓相思無盡,李詞兩個“自”道出對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懟。
            D.《涉》詩的“憂傷”一直伴老,李詞的“憂傷”無法消除,都極寫憂傷之多。
            (2)兩首詩詞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點?試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3難度:0.6

          • 12.下面是一篇學術論文的摘要,請根據文段內容提取三個關鍵詞,每個不超過5個字。
                  考察魯迅小說中形象色彩修辭的文本呈現是本論文的出發點。從人類的五官感覺起步,分別從視覺、聽覺、膚覺、嗅覺、味覺的角度還原魯迅小說中富有藝術魅力的形象色彩特征。通過基于視覺的顏色修辭觀照魯迅小說中不同顏色語碼的形象色彩義,勾勒出魯迅小說色彩世界的風貌;透過不同顏色語碼所內含的隱喻意義,探討魯迅關于國民性、啟蒙、復仇等重要主題的思考;以魯迅對色彩的選擇和偏好把握魯迅的情感基調和生命姿態。通過基于聽覺的聲音修辭,發掘聲響修辭在魯迅小說中的多重內涵;把握魯迅對人聲的情感化的處理意圖和技巧,了解魯迅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切身體悟;領會魯迅小說中語音表達的表意性和情感性,進而觀照小說所傳遞出的社會內涵的思想旨意。通過基于膚覺的感覺修辭,探究魯迅對國民之間的現實關系和人際社會的洞察;透視魯迅對國民性的審視、揭露,以及關于國民性改造的設想和期許。基于嗅覺和味覺的感覺修辭,主要表現魯迅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和生存態度,以及由此所激發的心理感受和具有空間意義的情緒體驗。

            組卷:7引用:2難度:0.4

          五.作文(共60分)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以聲辯聲,不如以無聲辯聲。以言辯言,不如以無言辯言。——林語堂
                  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馬丁?路德?金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
                  請圍繞上述材料內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