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天津市南大奧宇學校高二(上)周測語文試卷(二)

          發布:2025/1/6 13:0:3

          一、語言基礎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王者依舊,女排依舊,歡慶依舊,但時代變了,感動中國人的,不再只是那一塊金牌,而是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時代氣質。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瞬間,中國女排第五次贏得世界杯冠軍,成為歷史上該賽事奪冠最多的一次。中國女排 _______的戰績,是新中國體育70年輝煌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女排的五連冠,( ?。┡啪袷且环N催人向上的動力。30多年前,在“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中,女排精神_______了國人奮發向上的昂揚斗志。她們用五連冠的佳績,激勵、感召和促進了各行各業的人們投身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已發生_______的變化,但女排精神從未走遠、從未過時。女排精神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在新時代煥發著新的_______、新的活力,早已超越體育而融入全社會,她屬于我們偉大的祖國、屬于我們偉大的民族、屬于我們偉大的時代。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精湛 賦予 滄海桑田 光芒
            B.卓越 給予 滄海桑田 光彩
            C.精湛 給予 翻天覆地 光芒
            D.卓越 賦予 翻天覆地 光彩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時刻,中國女排第五次贏得世界杯冠軍,成為該賽事歷史上奪冠最多的球隊。
            B.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時刻,中國女排第五次贏得世界杯冠軍,成為歷史上該賽事奪冠最多的球隊。
            C.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中國女排第五次贏得世界杯冠軍,成為該賽事歷史上奪冠最多的球隊。
            D.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中國女排第五次贏得世界杯冠軍,成為歷史上該賽事奪冠最多的球隊。
            (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用自己的成功證明了中國人的能力,中國人從茫然中找回自信。
            B.用自己的成功證明了中國人的能力,讓中國人從茫然中找回自信。
            C.是中國人能力的證明,中國人從茫然中找回自信。
            D.使中國人從茫然中找回自信,中國人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組卷:5難度:0.6

          • 2.在下面的語段中填入關聯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
            “拿來主義”好得很,因為它有科學性。      不先拿來,許多有用的東西就被抹煞、毀滅了,還談得到什么使用與存放?對舊文化,      需要“批”,這有利于擇取,但若像“四人幫”這些。“昏蛋”一樣,“批字當頭”“大批判開路”,實際是首先要毀滅大批遺產。把遺產大批大批地燒光,      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宮,這還怎么能進行擇取、使用呢?      首先拿來了,不毀滅掉,才能進行擇取。你要“批”,盡管“批”,批對了固然好,批錯了還能夠改回來,反正東西仍在,不致無法補救。

            組卷:46引用:8難度:0.7

          二、現代文小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與國的統一性。中國社會以家為本位。西安半坡所發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有著大量的適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顯然,家是這個部落的基本單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聯盟,在此基礎上,擴大到非血緣關系的社會聯盟,由此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準國家性質的社會。盡管此后在國家層面上,血緣關系的實際意義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國社會結構的精神紐帶。家庭倫理用于治國就成為政治原則。治家與治國具有內通性,所以《大學》說“治國必先齊其家”,“一家仁,一國興仁”。
                  第二,國與族的統一性。國是政權概念,族是種群概念。中國這塊大地上,存在過許多民族。這許多民族,不管是共時態存在還是歷時態存在,均可以尋到某種內在的關系。族與族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一為血緣性;另為社會性。民族之間不只是存在著血緣性的關系,也還存在社會性的關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關系。文化關系當它內化為民族精神,就具有類血緣的意義,這就是說,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緣性,還具有文化的血緣性。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炎帝和黃帝。炎帝和黃帝不獨是華族的共祖,也是諸多少數民族的共祖?!渡胶=洝吩疲骸包S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顓頊(黃 帝孫)生驩頭,驩頭生苗民?!庇衷疲骸把椎壑畬O名曰靈恝,靈恝生氐人。”《山海經》是一部出 自戰國時期的人文地理書,兼有神話性質,所言民族之間的自然血緣性關系也許不一定是科學的,但如若從文化上考慮,它們之間也是有可能存在著文化上的血緣性的。
                  第三,國與國民、國土(國域)的統一性。中國的國土其核心地區是相當穩定的。談到中國,人 們會自然地聯系到中國這一疆域。這疆域既是國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書》云:“國有本,有 干,有倫質,有樞體。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敵(他)國侔交,權也;政教順成,倫質也;君 臣和(悅),樞體也?!边@是說,國土即疆土是國家之本;國民是國家主干;國權是國家的基礎,與他國進行交往,國權是首位的原則;國學即“倫質”,是國家意識形態;君臣和睦是國家穩固的樞機即關鍵。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國家、國土、國民、國君、國權、國學、國樞是一體的。
                  家國情懷究其本是一種哲學意識,是人對其本--家與國的意識。與別的哲學意識不同的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 體現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
                  家國情懷以及家國情懷的放大版--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核。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 文《岳陽樓記》得到彰顯。在同一個時期,張載倡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曾讓張載師事之的范仲淹則高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庇?nbsp;于種種原因,張載、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體現在有限的實踐中,而絕大部分只是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時代不同了。中華民族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歷史機遇。振興中華不再只是夢,而是正在真正化為現實。在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的今天,我們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美學家是不是應該有不負時代的新作為新創造呢?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摘編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光明日報》2019 年 8 月 12 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血緣關系是中國社會結構的精神紐帶,家庭倫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國的政治原則。
            B.在中國生活過的民族存在某種內在關系,具體來說是指血緣性關系或社會性關系。
            C.文化關系內化為民族精神后具有類血緣的意義,文化的血緣性決定著各民族關系。
            D.國土即疆土是國家之本,故國家、國土、國民等概念在中華民族意識中是一體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家與國、國與族等三個統一性,系統闡釋了中國人家國情懷的特殊性。
            B.作者認為情理合一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因而家國情懷是一種哲學意識。
            C.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說理或佐證,論述有理有據。
            D.文章最后呼吁當代文藝工作者抓住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奮斗。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炎帝和黃帝是中國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經》的特點推測其記載的血緣性關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緣性。
            B.家國情懷是一種哲學意識,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既厚重綿長的家國濃情而成為一種美學情懷。
            C.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內核,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彰顯了這種美學精神。
            D.當代文藝工作者要有家國情懷,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

            組卷:6難度:0.5

          三、文學常識判斷?天文與歷法(每題1分,共10分)

          • 4.古人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如甲子、乙丑等,一個循環下來共有六十種排列組合。(判斷對錯)
             

            組卷:6引用:1難度:0.8
          • 5.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判斷對錯) 
             

            組卷:5難度:0.8

          四、文言文閱讀(共42分)

          • 15.(一)文言文閱讀。
            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下列中加橫線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攀棲鶻之 正襟坐而問客曰
            B.有孤鶴,橫江東來 而吾與子之所共
            C.履巉巖,蒙茸 躡跡披求,有蟲伏棘根
            D.今者 兒已祿相
            (2)下面對“蓋”和“曾”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蓋二客不能從焉
            ②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③曾日月之幾何
            ④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面是關于《前赤賦》與《后赤賦》的比較,說法有誤的一組是
             

            A.前賦寫江上秋月,景色寧靜清爽;后賦寫江岸冬景,境界寥落的幽峭。
            B.前賦以談玄說理為主,議論風生;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奇境迭出。
            C.前賦前以入夢結,表現作者暫得解脫的曠達;后賦以夢醒結,表現作者內心的矛盾與苦悶。
            D.前后二賦都是以情感變化為線索,情、景、理渾然一體,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及心理矛盾的解決過程。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
            ②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組卷:59引用:3難度:0.5

          五、默寫(一字1分,共13分)

          • 16.默寫。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
             
            ,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
             
            步,無以
             
            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一躍,不能十步;
             
            馬十
             
            ,功在不舍。
             
            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不舍,金石可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傳道
             
            業解惑也。
                  蘇子曰:“客亦知
             
            水與月乎?
             
            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虛者如彼,而
             
            消長也。
             
            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
             
            不能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
             
            乎!

            組卷:1引用:1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