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四川省瀘州市瀘縣一中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喜慶、祥和、大氣、濃烈,在百花齊放中突出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結合,在精彩紛呈里彰顯傳統藝術的時代精神,是一臺精美、精煉、精致的戲曲晚會。
                  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充分展示了近年來我國戲曲藝術繁榮興旺的喜人景象。參演劇目既有觀眾耳熟能詳、傳播較廣的京劇、昆曲、豫劇,也有極富地方風味的婺劇、丹劇、紹劇、閩劇、晉劇、吉劇和川劇,可謂梨園百花齊放,劇種爭奇斗艷。近年來,隨著戲曲振興工程的實施,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京劇像音像工程、“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等穩步推進,地方戲的保護傳承取得明顯進展,一大批地方戲呈現出新老融合、生機煥發的生動景象。
                  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群英薈萃、少長咸集,充分展現了我國戲曲藝術傳承有序、后繼有人的美好前景。84歲老藝術家童祥苓壯懷激烈,“楊子榮”英姿豪邁、氣貫長虹;72歲老藝術家裴艷玲老當益壯,“林沖”夜奔,愁腸百結、令人動容;75歲老藝術家章其祥身手不減當年,“關羽”觀陣,淵渟岳峙、聲振屋瓦。而最小的一位主演只有10歲。尤為可喜的是,一大批青年戲曲工作者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唱念做打,功底扎實,對人物內心的挖掘與塑造,立體生動,給戲曲藝術增添了青春的力量。
                  晚會中一些劇目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深受群眾喜愛。這既是因為其藝術價值高,更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深沉的家國情懷,承載著追求正義與美好的理想。豫劇《蘇武》、紹劇《佘太君》、晉劇《于成龍》這三部戲,一部源自傳統劇目,一部改編自京劇,一部是新創劇目,分別塑造了堅守氣節的志士、愛國救國的英雄和清廉為民的官員三個人物形象,時代雖然不同,角色雖然各異,但家國情懷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源遠流長的家國情懷經過藝術家的匠心演繹,歷久彌新。
                  戲曲不僅僅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現代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原汁原味的傳統,表現內容卻可以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婺劇《信仰的味道》和壯劇《黃文秀》,分別塑造了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和犧牲在扶貧一線的青年黃文秀,把“初心”與“使命”的主題用戲曲藝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具有催人淚下、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
                  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給人以優美的精神享受和深刻的思想啟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戲曲藝術植根于人民,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審美心理,我們應該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發展,使古老的戲曲藝術綻放出時代光華,而更為群眾所喜愛。
            (摘編自2020年01月02日《人民日報》,張賀《讓傳統戲曲綻放時代光華》)(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追求精美、精煉、精致,所以晚會精彩紛呈,喜慶、祥和、大氣、濃烈。
            B.戲曲振興工程的實施促成了近年來我國戲曲藝術繁榮興旺的喜人景象。
            C.大批青年戲曲工作者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繼老戲骨之后成為戲曲舞臺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
            D.蘊含著深沉的家國情懷的經典劇目經過藝術家的匠心演繹,更為群眾所喜愛。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在論證結構上,先總起論題,再展開分述,最后歸結出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發展,使古老的戲曲藝術綻放出時代光華的中心論點。
            B.文章論說近年來我國戲曲藝術的喜人狀況時,從藝術形式、藝術人才、表現內容及思想價值等方面層層展開,各角度之間是一種并列關系。
            C.文章在論述戲曲表現形式的傳統性和表現內容的創新性時,都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來增強說服力。
            D.文章尾段引用習總書記的講話,運用引用論證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戲曲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B.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可以使地方戲的保護傳承取得明顯進展,讓一大批地方戲煥發出勃勃生機。
            C.進入新時代,傳統戲曲也應該是現代的,要有葆初心和擔使命的思想,在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上都要不斷創新。
            D.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可以使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組卷:10引用:6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時下熱播的、由作家貓膩創作的網絡小說《慶余年》改編而來的同名電視劇,引發全網熱議。除了改編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原著將千百年的中華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展現在眾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發讀者深深的情感共鳴。有些精彩篇章,如莊墨韓與范閑“朝堂斗詩”的情節,直接取用古代詩詞的精粹制造故事爽點,在弘揚傳統文化之美上有著“點穴”之功。
                  近年出現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都注意汲取傳統文化營養,讓民族文化精髓成為這些作品的價值基因。入選“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的《誅仙》是一部東方玄幻仙俠小說,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基本立意,采用蘊含東方文化神韻的故事來架構。在人物描寫、氛圍營造和語言表達上,《誅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經》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創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俠傳》《鹿鼎記》等現代仙俠武俠小說影響,將其神韻融入作品血脈,使《誅仙》對傳統文化有獨到的理解和藝術闡釋。
                  網絡文學創作實踐一再表明,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網絡作品的藝術魅力,讓民族文化中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融為文學的“精神血脈”,網絡文學作品才能傳承民族精神,構建與人民大眾情感共鳴、與時代價值共振的“精神家園”。
            --摘編自歐陽友權《傳統文化是網絡文學的“精神血脈”》
            材料二:
                  近年來,網絡文學持續高產,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持續深耕,日益向著精細化、多方位、縱深化發展。日漸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學,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極大地豐富了當代大眾文學。
                  中國網絡文學自誕生起便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厚淵源,一些網絡文學作品發軔時就模仿經典或戲仿名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學經典指引下,一步步走進網絡文學園地。
                  通過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經典作品,是網絡文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蓮青漪的《狼毫小筆》,模仿唐詩宋詞情韻兼備,描繪名勝古跡形神俱足,演繹歷史傳說襲故彌新,廣受讀者喜愛。
                  還原和再造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意境,也是網絡文學的典型創作模式。縱觀當紅的網絡文學作品,如《瑯琊榜》《鶴唳華亭》等,往往營造一種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現出對民族審美傳統和優秀傳統美德的認同和追慕。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點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愛古典文學之人,他們對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唐宋詩詞中經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轉化,讓雅好此道的讀者對其作品愛不釋手。
                  許多網絡作家想方設法吸收優秀傳統文學創作經驗,希望能夠更為生動形象、更具中國風格地表現當下中國人的處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學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現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更廣泛凝聚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存經驗、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納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這些方面,網絡文學擁有觀念上后來居上和技術上彎道超車的優勢。可以說,網絡文學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弘揚,已經從寫作技巧和語言修辭等相對表淺的層面,朝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內里更為縱深地開掘。例如,在眾多網絡文學作品中,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讀者閱讀心理的闡發與呈現。
                  網絡文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還在于其數量的龐大和產業轉化的日益成熟,這使其在傳播上具有巨大優勢。網絡文學出現以來,新媒介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在文學生產與消費領域得到充分發揮,使文學創作、作品傳播和閱讀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給傳統文學造成巨大沖擊和強烈影響,網絡文學在表現方式、語言形態、創作手段、審美元素、評論手段等諸多方面都與傳統文學有所不同,擴展了文學的表現空間,給傳統文學注入新活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也是其重要貢獻。
            --摘編自陳定家《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文學開掘寶貴資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華悠久的歷史給網絡小說豐富的歷史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個歷史朝代都被網絡小說當作背景進行“演義”。《明朝那些事兒》尊重歷史事實,以現代人的情感講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礎上還原歷史。《后宮?甄嬛傳》《羋月傳》等小說,或以真實的歷史為依據展開飛馳的想象,或虛構一段模糊的歷史,演繹中國式的人情事理與中國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國人當下的社會視角來表達情感,讓讀者從中獲得愉悅和啟悟。
                  網絡文學在作品的文化意蘊、虛擬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氣神、作品的類型風格等方面,表達出鮮明的中華文化立場。那些優秀網絡作家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藝術的方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網絡作家們應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即以現代觀念重新觀照傳統文化。如《木蘭無長兄》向《木蘭詩》致敬,《將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著精神的獨立,又有強烈的家國責任意識。但我們也應看到,網絡小說中不乏后宮爭寵、厚黑學、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夢入神機的小說《佛本是道》蘊含著“生命如同螻蟻”的觀念,跳舞的小說弘揚“叢林法則”等。這樣的創作動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時糾偏。
            --摘編自周志雄《網絡文學如何傳承中華文化》
            (1)下列對上述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文學創作過程中,作家們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作品,模仿文學史上的經典進行創作,這種文學樣式得以日益繁榮。
            B.許多網絡文學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原作者對古典文學的酷愛,他們對古典詩詞意境的借用和轉化,得到讀者的認可。
            C.新媒介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既推動了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又給傳統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D.網絡文學在表現方式、語言形態、審美元素等諸多方面都超越了傳統文學。
            (2)下列說法中,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悟空傳》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同時,對故事重新架構,對人物進行重新解讀,貼合時代風格,是該作品的亮點。
            B.《明朝那些事兒》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以個人觀點講述歷史,是網絡化歷史敘事的代表性作品。
            C.《巫神紀》以傳說中的“巫”為對象,結合中國神話傳說與史前歷史虛構了一個上古世界,是一部頗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熱血玄幻作品。
            D.《大江東去》用改革開放四十年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題材制造了爽點,劇情錯雜,人物有血有肉,主題發人深省。
            (3)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結構。

            組卷:2引用:4難度:0.3

          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橫過十字街口
            林清玄
                  ①黃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自大地撤離,我坐在車里等紅綠燈,希望能在黑夜來臨前趕回家。
                  ②在匆忙地通過斑馬線的人群里,我們通常不會去注意行人們的姿勢,更不用說能看見行人的臉了,我們只是想著,如何在綠燈亮起時,從人群前面呼嘯過去。
                  ③就在行人的綠燈閃動,黃燈即將亮起的一刻,從斑馬線的開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人影,打破了一整個匆忙的畫面。那是一個中年的極為蒼白細瘦的婦人,她得了什么病我并不知道,但那種病偶爾我們在街角的某一處見到,就是全身關節全部扭曲,臉部五官通通變形,而不管走路或停止的時候,全身都在甩動的那一種病:
                  ④那個婦人的不同是,她病得更重,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們把一張硬紙揉皺丟在垃圾桶、撿起來再拉平的那個樣子。她抖得非常厲害,如同冬天里在冰冷的水塘撈起來的貓抽動著全身。
                  ⑤當她走起來的時候,我的眼淚不能自禁地順著眼角流了下來。
                  ⑥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落淚,但我寧可在眼前的這個婦人不要走路,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傾倒過去,很像要一頭栽到地上,而又勉強地抖動絞扭著站起,再往另一邊傾倒過去,她全身的每一根骨頭,每一條筋肉都不能平安地留在應該在的地方,而她的每一舉步之艱難,就仿佛她的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她走的每一步,都使我的心全部碎裂又重新組合,我從來沒有在一個陌生人的身上,經驗過那種重大的無可比擬的心酸。
                  ⑦那婦人,她的手上還努力地抓住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條老狗的頸上,狗比她還瘦,每一根肋骨都從松扁的肚皮上凸了出來,而狗的右后腳折斷了,吊在腿上,狗走的時候,那條斷腳懸在虛空中搖晃。但狗非常安靜有耐心地跟著主人,緩緩移動,這是多么令人驚嚇的景象,仿佛把全世界的酸楚與苦痛都在一剎那間,凝聚在病婦與跛狗的身上。
                  ⑧她們一步步踩著我的心走過,我閉起眼睛,也不能阻住從身上每一處血脈所涌出的淚。
                  ⑨這條路上的綠燈亮了,但沒有一個駕駛人啟動車子,甚至沒有人按喇叭,這是極少有的情況,在沉寂里,我聽見了虛空無數的嘆息與悲憫,我相信面對這幅景象,世上沒有一個人忍心按下喇叭。
                  ⑩婦人和狗的路上紅燈亮了,使她顯得更加驚慌,她更著急地想橫越馬路,但她的著急只能從她的艱難和急切的抖動中看出來,因為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的速度也沒有增加。從她的臉上也看不出什么,因為她的五官沒有一個在正確的位置上,她一著急,口水竟從嘴角涎落了下來。
            ?我們足足等了一個新的紅綠燈,直到她跨上對街的紅磚道,才有人踩下油門,繼續奔赴到目的地去,一時之間,眾車怒吼,呼嘯通過。這巨大的響聲,使我想起剛剛那一刻,在和平西路的這一個路口,世界是全然靜寂無聲的,人心的喧鬧在當時當地,被苦難的景象壓迫到一個無法動彈的角落。
            ?我剛過那個路口不久,天色就整個黯淡下來,陽光已飄忽到不可知的所在,回到家,我臉上的淚痕還未完全干去。坐在飯桌前面,我一口飯也吃不下,心里全是一個人牽著一條狗從路口,一步一步,傾傾顛躓地走過。
            ?這個世界的苦難,總是不時地從我們四周跑出來,我們意識到苦難,卻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無力,我們心心念念想著,要拯救這個世界的心靈,要使人心和平清凈,希望眾生都能從苦痛的深淵超拔出來,走向光明與幸福,然而,面對著這樣瘦小變形的婦人與她的老弱跛足的狗時,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世界能為她做些什么呢?
            ?我感覺,在無邊的黑暗里,我們只是尋索著一點點光明,如果我們不緊緊踩著光明前進,馬上就會被黑暗淹沒。我想起《楞嚴經》里的一段,佛陀問他的弟子阿難:“眼盲的人和明眼的人處在黑暗里,有什么不同呢?”
            ?阿難說:“沒有什么不同。”
            ?佛陀說:“不同,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見,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見了黑暗,他看見光明或黑暗都是看見,他的能見之性并沒有減損。”
            ?我看見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幫不上一點黑暗的忙,這是使我落淚的原因。
            ?夜里,我一點也不能進入定境,好像自己正扭動顫抖地橫過十字街口,心潮澎湃難以靜止,我沒有再落淚,淚在全身血脈中奔流。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由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寫起,但重點不在于路上所見,而在于作者對自己“什么也不能做”的責問,這是一種見到人世苦難后的無力與悲愴。
            B.文章第一段的環境描寫,展現了黑夜即將來臨時的景象,為婦人的出場渲染悲涼氛圍,也寓示了社會的黑暗正吞噬著人們心中僅存的溫暖。
            C.作者文筆細膩,運用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等手法,刻畫了一位處境艱難、令人悲憫的婦人形象,引出作者對苦難的思考。
            D.這篇小品文充分展現了林清玄散文的特點,即關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但是不著意刻畫和批判左右他們命運的社會力量。
            (2)“流淚”在全文的結構上起到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3)請結合第?段佛陀的話,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

            組卷:11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表達(20)

          • 9.按要求完成題目
            “你走了,卻把康橋下的青荇,纏繞在我們多情的心扉上”、“你走了,卻把大動亂的反思,留在了我們懺悔的路途上”,這是人們用時下流行的“三行詩”為徐志摩和巴金所寫的文字。
                  請從魯迅、海明威、曹雪芹、白居易、杜甫中任選兩位,為他們各寫一首“三行詩”。要求:先明確人物,“三行詩”必須能體現所選人物特點,富有感染力。

            組卷:2引用:2難度:0.6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而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習總書記說:“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餐飲浪費不僅會浪費社會財富、加劇資源緊張,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糧食安全。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