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6-2017學年湖南省長沙一中高二(下)模塊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9分)

          • 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民間歌謠在漢代受到相當的重視,有不少優秀作品被保留下來。其實民間文學(尤其是歌 謠)歷代都很豐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質,一般不受重視,很少被記錄,所以自生自滅,難以 流傳。因此歷史上民間文學的長久流傳,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時期,統治者為實 施宗廟祭祀,同時也兼以朝廷禮儀、自身娛樂,都設有不同規模的樂隊,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時 期的樂器,皆可證明其事。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傳說周公“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為擴充“樂”的功能,當時他采取了“采詩”以“配樂”的做法。周王朝頗為重視通過“樂”來了解政情民風,此之謂“觀樂”。《左傳》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著名的事例。總之,從周朝開始,就形成了采集 民間歌謠納入官方之樂的做法,這成為禮樂制度的一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中的不少民 間作品,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納進來的。
                  這一古老的“采詩”傳統,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秦代的焚書坑儒的打擊,至漢初 早已被廢棄,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記憶里。直到漢武帝時期,儒術獨尊,才著手建立完善的禮樂 制度體系,包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隨著朝廷樂府機構的設立和活動的正規化,樂府文學(歌 辭)的建設也漸見起色,具體措施是發動文士寫作歌辭,還有就是從全國各地收集民間歌辭,雙 管齊下,大規模進行。參與創作的有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士司馬相如等人,他們所制作的歌辭,是《郊廟歌辭》中的“郊祀歌”之類。民間歌辭是通過收集而來的,收集工作由樂府機構承擔。
                  樂府機構的任務有兩大項,除在各種禮儀場合奏樂之外,還有采歌謠。這是古老的采詩傳 統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尚書》之《夏書?胤征》:“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 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鐸徇于路,宣傳教令,這在漢代儒者說法中是被確認的,所以他們也仿 效實行起來,采集百姓謳謠的故事,以為禮樂制度之一環節。采謳謠的目的當然是“觀風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禮樂精神的要求。
                  通過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間歌謠這兩種辦法,漢代的樂府文學很快豐富起來,漢樂府歌辭成 為文學史上一大新景觀。尤其是民間歌謠,雖然當初它們并未進入“郊廟歌辭”“燕射歌辭”等樂 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歌謠辭”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它們的存在,樂府歌辭的總體文學價值卻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今天我們看到的漢代 優秀民間作品,大多是以此種方式被保存下來的。如《漢鐃歌十八曲》中的多數歌辭,還有《日出 東南隅行》《昭君怨》等。從中國詩歌史角度看,除了上古先秦時期有《詩經》中的民歌外,唯有漢 代一大批樂府民歌,能夠占據詩壇的半壁江山,這一景觀,是其他朝代很少看到的。
            (選自《文史知識》,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歌謠是民間文學的一部分,歷朝歷代都很豐富,但因為是底層的文學樣式;般很少被記錄,所以它們的發展是自由的。
            B.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秦代的焚書坑儒的打擊,采集民間歌謠納入官方之樂這一做法到漢初已經被棄之不用。
            C.官府采集百姓謳謠的目的是“觀風俗”“知政教得失”,《夏書》中的“遒人以木鐸徇于路”說明夏代已有專門的官員到民間采集百姓謳謠。
            D.民間歌謠雖然當初沒有進人樂府歌曲的核心部分,但是這些民間歌謠的存在,提高了漢代樂府歌辭的總體文學價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漢代保留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歌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漢代對民間文學十分重視,而民間文學要想長久流傳,往往要借助于官方的力量。
            B.周朝時期,為了擴充“樂”的教化功能和了解政情民風的功能,周公采取“采詩”以“配樂”的形式制禮作樂,這種做法在后世也有沿用。
            C.漢武帝時期因為獨尊儒術,朝廷設立了樂府機構,負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最終建立了完善的禮樂制度體系,民間歌謠也隨之繁盛起來。
            D.除了《詩經》中的民歌外,中國詩歌史上還有漢代的樂府民歌能夠與其他詩歌類型抗衡,這也說明了漢樂府歌辭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考古發現的殷周時期的樂器能夠證明,在上古、殷周時期,統治者為了宗廟祭祀、朝廷的禮儀以及自身的娛樂等,都設立了不同規模的樂隊。
            B.漢代的樂府文學豐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朝廷發動文士寫作歌辭,如當時最負盛名的司馬相如等人參與創作;二是收集民間歌辭。
            C.樂府機構采集民間歌遙這一做法是在漢朝實行起來的,開始成為禮樂制度的一個環節,這種效仿古老的采詩傳統的做法符合禮樂精神的要求。
            D.漢代的民間歌謠因存在于“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歌遙辭”中而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并最終成為十分優秀的民間作品。

            組卷:11引用:1難度:0.8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張守約,字希參,濮州人。以主原州截原寨。為廣南走馬承受公事,二年四詣闕,陳南方利害,皆見納用。歐陽修薦其有智略、知邊事,知融州。峒將吳儂恃險為邊患,捕誅之。修復薦守約可任將帥,為定州路駐泊都監,徙秦鳳。居職六年,括生羌隱土千頃以募射手,筑硤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萬騎來寇守約適巡邊與之遇簡兵五百逆戰眾寡不侔勢小卻。夏人張兩翼來,守約挺身立陣前,自節金鼓,發強弩殪其酋,敵遂退。河州羌率眾三萬屯于敦波,欲復舊地,守約度洮水擊破之,取窖粟食軍。羌老弱畜產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獲萬萬。守約曰:“彼非敢迎戰,逃死耳,輒出者斬!”鬼章圍岷州,守約提敢死士鳴鼓張幟高山上,賊驚顧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領千七百人。遷西上閣門使、知鎮戎軍,徙環州。慕家族頡佷難制,搖動種落,勒兵討擒之,余遁入夏國。守約駐師境上,檄取不置,居數日,械以來,斬于市。從征靈武,至清遠軍,勸高遵裕令士眾護糧餉,以防抄掠,不聽,果以敗還。守約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錄。
                  進為環慶都鈐轄、知郡州,徙涇原、鄜延、秦鳳副總管,領康州刺史。夏人十萬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涇州,涇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費不貲。適歲饑,罷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約曰:“歉歲勞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圖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禱而遷諸北,以殺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為沙磧。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召還,道卒,年七十五。
            (節選自《宋史?張守約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夏人萬騎來寇守約/適巡邊/與之遇/簡兵五百逆戰/眾寡不侔勢小卻
            B.夏人萬騎來寇/守約適巡邊/與之遇/簡兵五百/逆戰眾寡不侔/勢小卻
            C.夏人萬騎來寇守約/適巡邊/與之遇/簡兵五百/逆戰眾寡不侔/勢小卻
            D.夏人萬騎來寇/守約適巡邊/與之遇/簡兵五百逆戰/眾寡不侔/勢小卻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蔭,指庇蔭,封建時代因父祖有功勛或擔任官職而推恩給予子孫入學、受封或任官的權利。
            B.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職,《后漢書?公孫述傳》中有“程烏、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C.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戰時用于指揮進退的銅鑼和軍鼓,代表行軍與戰斗的信號,“金”用以進兵,“鼓”用以止眾。
            D.河神,又稱河伯,是古漢族神話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后來其他河流的神也稱河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守約衛國戍邊,恪盡職守。他任廣南走馬承受公事,兩年四次入朝陳述南方形勢,都被采用;被提拔為融州知府后,捕殺峒將吳儂,掃除邊境禍患。
            B.張守約治軍嚴明,禁殺無辜。河州羌人軍隊被擊敗后,老弱的羌人帶著牲畜和財產逃命,張守約向全軍發布嚴禁部下前往截殺、劫掠的命令。
            C.張守約通曉邊務,膽大心細。難以節制的慕氏家族鼓動部落滋事,他率軍征伐,將其斬首。
            D.張守約足智多謀,出奇制勝。鬼章包圍岷州,張守約率領敢死隊在高山上擊響戰鼓,豎立戰旗,虛張聲勢,賊兵驚慌得四處張望,倉皇而逃。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從征靈武,至清遠軍,勸高遵裕令士眾護糧餉,以防抄掠,不聽,果以敗還。
            ②或曰:“如水害何?”守約曰:“歉歲勞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圖之。”

            組卷:10引用:10難度:0.7
          • 3.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重過海印庵
            宗清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鳥背斜陽微帶雨,寺門衰柳漸迎秋。
            弟兄誼重難為別,師友情深竟莫酬。嘆息此身閑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詩的前兩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簡要分析。
            (2)詩的后兩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組卷:19引用:2難度:0.5
          • 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離騷》中表達自己失意苦悶,走投無路的兩句是“
             
             
            。”
            (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
             
             
            。”兩句寫出異族祠堂香火旺盛,傳達出對恢復中原的隱憂。
            (3)王海《次北固山下》“
             
             
            。”兩句,寫景中洋溢著新舊交替的喜悅,于人一種振奮情懷。

            組卷:9引用:3難度:0.9

          四、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11.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語文學科一輪復習的構思框架圖,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少于超過50字

            組卷:33引用:49難度:0.3

          五、作文(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師發現所教的班里的28名學生,為完成一項生物課作業,從網上抄襲了現成材料。她認為這些學生素質低下,剽竊他人勞動成果,將成績判為零分。這引起了家長的反對,他們紛紛向學校施壓,要求重判成績。學校不堪重壓,迫令她屈從。她嚴詞拒絕,辭職而去。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有人為女教師點贊,有人對學生家長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對學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質疑。
                  對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組卷:15引用:14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