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寧夏銀川一中17校高考語文聯考試卷
發布:2024/12/12 6:0:2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基層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更是一個國家治理層級的概念。基層社會治理是指在黨的領導下,運用包括政府在內的多種力量向基層轄區居民提供民生保障、公共服務、利益協調、矛盾糾紛化解、創造平安和諧舒適生活環境的活動。
基層社會治理與基層政府治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共同點都是對基層公共事務的治理,不同點在于治理主體和治理對象有所差異。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強調的是社會力量,基層政府治理的主體是政府。基層社會治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但更多強調的是社會力量的參與,而不是政府直接治理,更不是包辦代替。從治理對象看,基層政府治理主要涉及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事項,而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是社會領域的事務,兩者有交叉但側重點不同。因此,基層社會治理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自治性,需要在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是直接面對群眾,事務瑣碎復雜甚至艱巨繁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基層社會既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地域空間,也為社會治理提供基礎單元,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娛樂等都發生在這里。隨著城鎮化和市場化深入推進,城鄉人員流動、職住分離、各種利益關聯交匯、多種服務需求旺盛,以黨政機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式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城鄉基層自然成為人們居家生活、公共服務的最基礎平臺,成為社會交往、利益關聯的最前沿陣地,成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預防化解的最源頭防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
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心,而社區又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組織的方式和社會管理的運行邏輯是“單位制”和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單位制”在城鄉有不同表現形式,城市的“單位制”由各類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構成,同時,還有一部分沒有正式單位的城市居民通過街道和居民委員會(即街居制)組織起來;農村居民則通過“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組織起來。人民公社本質上也是“單位”。因此,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管理是通過“國家-單位-個人”實施的,個人與國家的聯系通過“單位”實現。這種社會成員的組織和管理模式十分有效有序,但限制了社會流動,制約了社會活力。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這些所謂的“社會人”最終要落腳到社區生活,成為“社區人”。在此背景下,應加強社區建設,使社區能夠承接傳統“單位”中的公共服務和利益協調功能,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載體和機制。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近年來,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得到大力加強,各地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新方法,并取得重要進展。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檢驗了社區治理建設成效。但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短板和弱項,如社區建設中“重區輕社”,社區治理中“區強社弱”甚至“有區無社”;社區成員之間缺少交往交流、缺少相互關心和幫助,缺少社區共同體意識,對社區事務和活動參與不足,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不強等。
(摘編自龔維斌《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基層社會治理與基層政府治理的治理主體有區別,前者強調的是社會力量,后者則是政府。
B.基層社會治理與基層政府治理的治理對象側重點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會領域的事務,后者主要涉及政府職能范圍內事項。
C.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和自治性,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原則。
D.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是社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區人”的日漸增多,社區應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載體和機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對“基層”“基層社會治理”等概念作了詮釋和定義,比較解說了基層社會治理與基層政府治理的異同。
B.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邏輯順序論述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容、性質、重點以及改革開放前后的發展、變化。
C.文章闡述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這一道理時,將計劃經濟時期與改革開放后社會管理模式做了比較分析。
D.文章結尾對近年來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的進展與成效、短板與弱項作了辯證分析,為改進社區工作指明了方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城鄉人員流動、職住分離、各種利益關聯交匯、多種服務需求旺盛等因素加速了城鎮化和市場化,也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革。
B.城鄉基層是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預防化解的最源頭防線,因此,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是當前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的根本出路。
C.因為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后社會流動加速、社會活力增強的趨勢,所以計劃經濟時期“單位制”的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體制得徹底廢除。
D.要讓社區能夠承接傳統“單位”中的公共服務和利益協調功能,就要加強社區建設,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新方法,補齊短板。組卷:3引用:1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按照預定方案,翩然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是中國航天創造的又一壯舉。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已是六戰六捷。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踏實邁出了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作為“繞”的嘗試,它隔著200千米的距離觀察月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承擔了驗證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的使命。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它不僅為落月探測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而且超額完成多次拓展任務,為后續任務提供了支持。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實現了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邁出了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一步。
2014年11月1日,嫦娥5T作為嫦娥五號的“探路先鋒”,完成了地球軌道以外航天器高速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試驗驗證。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中繼星“鵲橋”的幫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對這塊“處女地”展開了人類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摘選自《中國探月,六戰六捷!》)材料二
偉大事業始于偉大夢想。嫦娥五號任務承續探月夢想,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收獲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其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如期完成。
自立自強的旋律最動聽,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可貴。發射升空,抵達月球,采集月球物質,由月面點火起飛,再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從發射到歸來的幾十天里,嫦娥五號任務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擊節喝彩。人們驚嘆,來自月球的2千克月壤展示著一個國家對科技創新的追求。當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上展開五星紅旗,閃耀月面的“中國紅”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決心。
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顯示出協同攻堅的強大力量。發射場指揮員喊出清脆的口令,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背后是發射團隊無數次的演練。在38萬千米之遙“指揮”嫦娥五號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地面支持團隊早已為航天器研發出激光雷達、微波雷達等設備。作為國內迄今最為復雜的航天器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更是傾盡了技術團隊的心血。嫦娥五號點亮了航天人無數個不眠之夜,聚合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折射出中國創新的熠熠光輝。
(摘編自《探月精神激蕩奮斗豪情》)材料三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來自月球上一個名為“風暴洋”的地方。為什么選擇在此地挖“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選擇此地是基于工程的可實現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還包括能源供給的光照條件、熱控條件、通信因素、測控因素。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慮到我們取回樣品和原地探測的科學價值。”李春來說。俄羅斯和美國在月球上的九個采樣點,都在月球緯度30度的范圍,嫦娥五號的采樣點為月球緯度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李春來說:“這是全新的采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能做出很多科研貢獻。”
(摘編自《“嫦娥”回家后,還有哪些新期待》)(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嫦娥二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嫦娥5T是嫦娥五號的“探路先鋒”,中國的航天探索一直在不斷發展。
B.中國探月工程分為三步走,即“繞”“落”“回”,嫦娥五號探月成功為三步走的規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C.嫦娥五號是目前我國最為復雜的航天器之一,地面支持團隊為其傾力研發激光雷達、微波雷達等設備。
D.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的采樣點和美國、俄羅斯不同,因為從這個全新的采樣區域獲得的樣品更有利于研究月球。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到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中國彰顯了實現探月夢想的決心。
B.材料一主要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中國探月工程的歷史;材料二采用并列結構,體現了中國偉大的探月精神。
C.嫦娥五號在“風暴洋”挖“土”,充分考慮了工程的可實現性、取回樣品和原地探測的科學價值等。
D.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許多突破,其中最大的突破是月面采樣與封裝、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3)我國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組卷:6引用:8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汽笛?布鞋?紅腰帶
陳忠實
①他那時剛剛勒上頭一條紅腰帶。這是家鄉人遇到本命年時避災禳禍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著這根保命帶到30里外的歷史名鎮灞橋去報考中學。領著他們去報考的是一位40多歲的班主任,姓杜。
②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為了這第一次走出家門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動慌懼得幾乎不能成眠。他肩頭挎著一只書包,包里裝著課本、一只毛筆和一只墨盒、幾個混面饃饃,還有一塊洗臉擦臉用的布巾……卻連一分錢也沒有。
④開始,他和老師、同學相跟著走,大約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覺得累。后來的悲劇是從腳下發生的。他感覺腳后跟有點疼,脫下鞋來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腳后跟上磨出紅色的肉絲淌著血。母親納扎的布鞋鞋底經不住砂石的磨礪。當他看到腳后跟上的血肉時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師和一位大同學倒追過來,他立即擦干了眼淚。抬腳觸地時的痛楚引發了他內心的卑怯,他沒有說明鞋底磨透腳跟磨爛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膠底鞋的同學笑自己的窮酸。
⑤他已經看不見那支小小的趕考隊列了。他終于下狠心從書包里摸出那塊擦臉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腳,踮著腳尖跛著往前趕,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過來再包到腳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爛。他最后從書包里拿出了課本,一扎一扎撕下來塞進鞋窩……那些紙張更經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課本被撕光,走進考場的最后一絲勇氣終于斷滅了。
⑥偉大的轉機在他完全崩潰剛剛坐下的時候發生了,他聽到了一聲火車汽笛的嘶鳴。
⑦他被震得從路邊的土地上彈跳起來,驚懼慌亂而茫然四顧,終于看見一股射向藍天的白煙和一列呼嘯奔馳過來的火車。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見火車,第一次聽見火車汽笛的鳴叫。列車飛馳過去,綠色的車廂,綠色的窗簾和白色的玻璃,啟開的窗戶晃過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臉,還有一個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臉……直到火車消失在柳林叢中,直到柳樹梢頭的藍煙漸漸淡化為烏有,直到遠處傳來不再那么令人震懾而顯得悠揚的汽笛聲響,他仍然無法理解火車以及坐在火車車廂里的人會是一種什么滋味兒;坐在火車上的人瞧見一個穿著磨透了鞋底磨爛了腳后跟的鄉村娃子會是怎樣的眼光,尤其是那個和他年紀相仿已經坐著火車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著火車跑而根本不用雙腳走路!他用雙腳趕路卻穿著一雙磨穿了底磨爛了腳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躑躅!他無端的憤怒了:不能永遠穿著沒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殘留在鞋窩里的爛布綹爛紙屑騰光倒凈,咬著牙重新舉步。腳后跟還在淌血還疼,走過一陣兒竟然奇跡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爛得深的腳后跟不是屬于他的,而是屬于另一個怯懦者……在離考場還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終于趕上了老師和同學。
⑨后來他成為一個作家,這個作家回顧整個生命歷程的時候,所有經過的歡樂已不再成為歡樂,所有經歷的苦難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變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體驗,剩下的還有一聲儲存于生命磁帶上的汽笛鳴叫和一雙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給進入花季剛剛勒上頭一條或第二條紅腰帶的朋友致以祝賀,無論往后的生命歷程中遇到怎樣的挫折怎樣的委屈,不要動搖也不必辯解,走你認定了的路吧!因為任何動搖包括辯解,都會耗費心力耗費生命,不要耽擱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動)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穿著母親納扎的布鞋,腳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親的親情敵不過現實的寒酸與殘酷,使文章顯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勝心強,想到自己與火車上的人的差距,變得十分憤怒,強忍著疼痛,走到終點,想用這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C.本文描寫了“他”在報考中學路途中不斷變化的心理,由開始的激動,到后來的卑怯、崩潰,最后又產生了希望,充滿了勇氣。
D.本文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敘寫了作家青年時期的一次趕考經歷,表明了對待生活該有的信念與態度。
(2)文中的“紅腰帶”“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義?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3)文章為何將這次趕考經歷稱為“人生之旅”?請結合文本談談自己的體會。組卷:20引用:1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20分)
-
9.仔細觀察如圖,請用一句話概括其內容并分析原因。
組卷:7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政敵,政治上彼此痛下殺手。王安石執政,皇帝讓他評價司馬光,他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其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大加贊揚。王安石被罷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坦蕩忠誠、有古君子之風,勸皇帝勿信讒言。
材料二:
杰斐遜與華盛頓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斗爭中并肩作戰,彼此支持華盛頓任總統期間,杰斐遜反對其施政方針,兩人常激烈爭吵,而過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場,華盛頓卸任前,提名杰斐遜為總統候選人,稱贊其人品和才能,說他是“可以信賴的君子”。
讀了以上兩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就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學校和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2引用:1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