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101中學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28 22:0:3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對于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的不同看法
            陳友琴
                  ①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在《文學遺產》第200期上發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種看法。他的那種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③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蒼蒼。(劉禎《公宴詩》)
                  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喬木生夏涼。(韋應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晝陰靜。(韋應物《夏景園廬》)
                  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④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假如林庚先生還認為上面所引的詩句,在字面上并沒有綠字和翠字,請再讀一下謝靈運的詩句:遠水映疏木,空翠難為名。(《過白岸亭》)
                  ⑤“疏木”也是“空翠”的(這“空”字絕無蕭條之感,而是空靈可喜之意,連上青翠之翠,這里面何嘗有一點光禿禿的樹干的現象呢?)更不用說“珍木”“云木”“夏木”“喬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⑥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的。尤其是韋應物的“喬木生夏涼”,杜甫的“山木盡亞洪濤風”,若改為“喬樹生夏涼”“山樹盡亞洪濤風”,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山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樣的死板,至于說“木”的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我們會更多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這是很不實際的想法。“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說法。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有關,和音節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
                  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
            (選自陳友琴《溫故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有刪改)(1)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
             

            (2)不能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判斷是
             

            A.藝術形象要具體例子具體分析。
            B.藝術形象的創造會受到經典形象的影響。
            C.藝術形象的細微差別會一字千金。
            D.藝術形象的衡量標準是經典形象。
            (3)下列詩句不能從正面證明第⑥段畫線句的觀點的一項
             

            A.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葉黃。(常達《山居八詠》其三)
            C.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王勃《臨江二首》)
            D.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張耒《勞歌》)
            (4)本文是如何批駁林庚對“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請結合③-⑦段進行分析。
            (5)陳友琴認為林庚在總結“木葉”藝術特征的規律時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你如何評價?

            組卷:13引用:3難度:0.6

          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到。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這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仍有著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在湖北秭歸,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龍舟比賽如期開場,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讀”公益活動進入社區,和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尋找端午節的意義。這些活動,讓人們在吃粽子之外,體會到節日更豐厚的內涵。
                  近年來,擔憂“端午節成為‘粽子節’”的聲音不時出現。的確,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千百年來的民俗傳統,但如果把端午節等同于吃粽子,則可能在“除了吃還是吃”的單調活動中遺忘了文化內涵、丟掉了精神價值。飲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卻絕非是唯一載體。端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嘗。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也是沉淀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端午節,吃粽子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穢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傳統中,在端午這天女兒回娘家探親,家人喝雄黃酒,備艾葉、菖蒲和大蒜,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戴香囊……祛病消災、祭祀祈福、回家團圓、強身健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但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他的愛國情懷、高潔志向、執著剛毅仍然在現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響。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在這一天,正可以重溫歷史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節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體驗來領悟。“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這些細節,讓日常生活有了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了更多雅趣,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不論過節方式怎么變化,只要傳統文化的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輝《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農耕時代形成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尤其是我國,在近百年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節日文化——特別是城市的節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日趨淡薄,并為此產生憂慮。
                  ……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生活愿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創造出許多動人的習俗。人們用煙花爆竹驚駭邪惡,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為手中的月餅,象征人間的團圓;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蘇的早春,趕到野外去打掃墓地,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戴花插柳,踏青春游,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我們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與寧靜!
                  當然,習俗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
            (摘自馮驥才《我們為什么要過節》)材料三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傳統的節日儀式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許多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不被人重視。今天,在物質生活已經比較富足的情況下,人們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傾訴、回應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節日所帶來的幸福感、愉悅感。一些喜歡過西方節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歡快、溫馨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美好的情感。這就啟示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的“情感”元素,讓人們在節日的氛圍里心存敬畏、體驗傳統、享受親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與祥和的同時,寄托美好的希望與祝福。
                  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思想、智慧存在于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中,傳統節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代表。因此,要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的挖掘、整理,讓傳統節日逐漸融進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標準。否則,節日就成為沒有意義的空洞符號,不可能行之久遠、世代相傳。
                  中國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符號、載體及儀式。文化符號與載體是節日內涵的重要內容,文化是依靠具體載體來傳承的,文化載體讓文化變得生動可感,能夠給予人們視覺、聽覺、觸覺的多元享受。如春節流行的對聯、年畫、龍燈、窗花、舞龍等;元宵節的逛燈會、猜燈謎;重陽節的爬山、賞菊、登高望遠等,都是傳統節日符號、載體與儀式感的體現。這些節日載體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煩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
            (摘編自范如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
            (1)下列對材料中“節日習俗”的相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節日習俗和人們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審美追求等有關,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B.節日的文化內涵不能脫離日常生活而存在,習俗使人們可以依托生活體驗來領悟節日的真意。
            C.現代文明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會使節日習俗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傳統文化精神的消亡。
            D.節日習俗是文化載體之一,抽象的節日文化內涵通過具體載體而變得生動可感,帶給人豐富的享受。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習俗使節日具備了更多的儀式感,沒有儀式感的節日無法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
            B.儀式使人的身體和心靈均參與到節日中來,它對節日的莊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參與性均有影響。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習俗的出發點,所以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足的情況下,傳統的節日儀式淡出人們的視野就成了必然趨勢。
            D.挖掘、整理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重視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載體及儀式,是為了使現代社會的價值標準逐漸符合文化傳統的要求。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現在的元宵節吃湯圓,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是現代的人們重視親情的體現和家庭觀念的回歸。
            B.現在春節幾乎沒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節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熱鬧,但越來越沒有文化。
            C.中國傳統節日起源于農耕時代,根植于農業社會文化土壤中,具有農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才能留住鄉土情懷。
            D.元宵節的逛燈會、猜燈謎,重陽節的爬山、賞菊、登高望遠,母親節的獻花,七夕節的乞巧等,都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符號或載體。
            (4)材料三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應重視傳統節日的原因。

            組卷:0引用:4難度:0.6

          六、默寫(共12分)

          •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章中子路認為,如果由他來治理夾在大國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又有饑荒的千乘之國,等到三年,便會“
             
             
            ”。
            (2)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認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3)諸子散文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現在所用的一些成語還可從中追根溯源,比如“
             
             
            ”等就出自莊子《庖丁解牛》。

            組卷:13引用:5難度:0.9

          七、作文(共60分)

          • 7.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人生的舞臺上,每個人都選擇并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或壯麗或暗淡,或偉大或平凡,或淡然或尷尬,或波瀾壯闊或平淡無奇……
                  對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抄襲、套作。

            組卷:17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