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青海省西寧市七校聯考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6/20 8:0:9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中國新時代:富而好禮,強而有義
中國實現由富到強的巨大轉變,為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的富強得益于文化的強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撐。富而好禮、強而有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不僅是古人治國理政經驗智慧的歷史總結,一直以來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也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新氣象和新風貌,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禮義之邦的大國君子形象一脈相承。
早在春秋之際,我國古人就注意到了國家在實現富強之后接下來該怎么辦的問題,并提供了可資鏡鑒的解決之道。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強調的“富而好禮”“強而有義”的寶貴思想。據《論語》記載,子路曾經向老師孔子請教“富而無驕”如何?孔子回答說,已經很不錯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禮”就更好。這與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問“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訴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輔相成。國家在富庶之后該怎么辦,古人以其獨特的經驗智慧給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謂教之,即以禮教之或教之以禮,即按照禮的規范和要求上至治國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齊家,從而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一個良好風氣。
在古人看來,“富而無驕”雖然可堪稱道,但仍不過是一種被動的不作為,亦可說是沒有責任和 擔當意識,久而久之必然會流于為富不仁。“富而好禮”則展現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有為精神,更能 彰顯自身的道德自覺和追求,對整個社會和國家良好風氣的塑造和維系大有裨益。“以禮示之,天 下國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禮的要求治理國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攙扶,在黑暗中尋找東西,必 然不知所措、事與愿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踐行的外交原則和行為,無不折射著一個富而有禮的 國家的風度和涵養。
除了“禮”,作為國之四維,“義”也是古人治國理政所主張和恪守的一個重要原則。“強而有義”就是從倫理角度對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提出的道德引領和規范,“強”既不是“寬柔以教,不報 無道”的南方之強——過于追求隱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的北方之強——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強。“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指的是把義作為立身之本,依禮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為治國之道。能做到“強而有義”的君子之強的國家,必然不會忘記和改變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會恪守德義的初心,堅定不移地按照道義的要求循禮而動,通過踐行道義而最終實現其理想追求。這也就是“勤于道義,則剛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國已經向世界莊嚴承諾,“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就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一貫堅守“強而有義”信念的真實流露。
(節選自《中國青年報》2018年4月16日第2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富而好禮、強而有義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歷代都彰顯出新氣象和新風貌。
B.我國在春秋之際就明確提出了國家在實現富強之后怎么辦的可資鏡鑒的解決之道。
C.教之以禮是關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D.“勤于道義,則剛健而日新”,這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人一貫堅守的治國理政信念。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論述了中國新時代富而好禮、強而有義與五千年文明一脈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話旨在論述國家富起來之后“禮”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攙扶”的比喻從反面闡明中國外交的風度與涵養。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兩個極端為的是凸顯對君子之強的推崇。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富而好禮、強而有義的傳統文化必將為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礎。
B.“富而無驕”缺乏責任和擔當意識,久而久之就會為富不仁,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擊的。
C.與“富而好禮”一樣,“強而有義”同樣展現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有為精神道義擔當。
D.循禮而動,依義而行,從而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秩序,會是中國對于人類的文化貢獻。組卷:6引用:10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博物館和美術館在結構轉型的社會,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邁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應該凸現美術館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識傳播功能。歐洲的近代博物館是收藏的產物,美國博物館最初是仿效歐洲博物館建立起來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不難發現,美國博物館的這些“世界之最”都與教育有關。而且號稱“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國立博物館群在國際互聯網上統一以“edu”(教育)為后綴。
美國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不僅如此,美國的絕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有著力量強大的教育部門。這些教育部門除了擁有固定的有著高學歷的教育及藝術史論背景的教育人員,同時還擁有龐大的義工團隊。教育部門的導賞員會針對不同的人群和對象運用不同的作品闡釋及解說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館和美術館還積極與學校、社區合作,構建一些美術教育課程,提供相應的體驗場所和學習空間。
事實上,當代美國博物館不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學術中心,還是休閑中心和娛樂中心。《華盛頓郵報》稱:當代美國的博物館已經成為“新的城市廣場”,舉辦從爵士音樂會到教育研討會的各種活動,沒有任何別的場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館一樣把各種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館成為華盛頓居民的一大休閑習慣,每到節假日,國會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館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美國博物館對兒童的重視獲得了豐碩的回報,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民教育思想,從小培養了國民的創新意識,而且許多博物館的捐贈者都是從小經常去博物館并對博物館擁有美好回憶的人。
(摘編自鄭勤硯《愛上博物館是一種生活方式》)材料二:
為何越來越多中國人愿意走進博物館?
首先,在中華民族日益復興、文化自信愈加勃發的當下,民眾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光輝歷程。叩問歷史,鑒往知今,可資啟迪未來。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的文物資源,不僅是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經驗、智慧,于今仍可作為重要的啟發和借鑒。而這些文物資源,大多數正是通過博物館才得以收藏、保護、傳承與傳播的,也正是通過博物館,才得以在當今時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擺脫絕對貧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國人,對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與關注。作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館承載著不同國家之間的溝通交往,推動著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通過建立“人”與“物”之間的平等對話,博物館以此來實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諧共生。
再次,民眾面對后疫情時代環境巨變,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認識到生活有時也要有慢下來的時間與心情。走進博物館,上下千年、縱橫萬里,可沉淀可思考,體會生命的意義和美好。
(摘編自應妮《“到博物館去”,為何成為中國社會新時尚?》)材料三:
在降低門檻、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后,接下來,博物館也有必要向縱深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便利的文化體驗。
這其中,更新對展品的介紹方式應成為重要一環。文物并不會自己“開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講述。傳統的標簽式簡介,往往將展品扁平化為“時間、地點、人物”,很難滿足人們對背景知識的需求。充分調動社會上的智力資源,鼓勵更多專家和愛好者參與志愿講解,是豐富觀眾參觀體驗的有效路徑。
另外,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不妨嘗試更有創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傳統意義上,文物的展覽方式較為固化,比如按年代、類別劃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館都開啟了更為靈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題策劃的方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令展品之間呈現出有趣的呼應和對話。例如,2020年故宮就策劃了一場蘇東坡大展,以人物經歷為主軸講述“蘇軾和他的朋友們”的故事,使書畫、碑帖、器物等呈現出別致的空間語言,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故宮體驗。類似的布展創新,應當被鼓勵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支撐。
博物館還可以針對不同人群,在更多層面提供便民服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探索夜間開放模式,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場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總之,博物館不應該是“高冷”的,而應當成為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標配”;“到博物館去”也不該止于一陣風潮,它可以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編自任冠青《“到博物館去”,可以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結構轉型的社會,博物館、美術館應凸現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識傳播功能,才能邁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華大地上的文物資源,是通過博物館才得以收藏、保護、傳承與傳播的,才得以在當今時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對后疫情時代環境巨變,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的人們,走進博物館,可以沉淀思考,體會生命的意義和美好。
D.傳統的標簽式簡介,很難滿足人們對背景知識的需求,調動社會上的智力資源是博物館豐富觀眾參觀體驗的有效路徑。
(2)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A.甘肅省博物館推出“萌呆可愛”的“馬踏飛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動物博物館舉辦古脊椎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C.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
D.魯筆博物館開展楹聯大賽、開筆禮、親子游研學活動。
(3)如何讓“到博物館去”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引用:1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牙 疼汪曾祺 我從大學時期,牙就不好。一來是營養不良,饑一頓,飽一頓;二來是不講口腔衛生。有時買不起牙膏,常用食鹽、煙灰胡亂地刷牙。又抽煙,又喝酒。于是牙齒齲蛀,時常發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訶夫小說《馬姓》里的老爺一樣疼得吱哇亂叫。“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不見得。我對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點幸災樂禍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來!我不會疼得“五心煩躁”,該咋著還咋著。照樣活動。腮幫子腫得老高,還能談笑風生,語驚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過老疼,也不是個事。有一只槽牙,已經活動,每次牙疼,它是禍胎。我于是決心拔掉它。昆明有一個修女,又是牙醫,據說治牙很好,又收費甚低,我于是攢借了一點錢,想去找這位修女。她在一個小教堂的側門之內“懸壺”。不想到了那里,側門緊閉,門上貼了一個字條:修女因事離開昆明,休診半個月。我當時這個高興呀!王子猷雪夜訪戴,乘興而去,興盡而歸,何必見戴!我拿了這筆錢,到了小西門馬家牛肉館,要了一盤冷拼,四兩酒,美美地吃了一頓。
昆明七年,我沒有治過一次牙。
在上海教書的時候,我聽從一個老同學母親的勸告,到她熟識的私人開業的牙醫處讓他看看我的牙。這位牙科醫生,聽他的姓就知道是廣東人,姓麥。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藝”(我一直認為治牙鑲牙是一門手藝)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對他很有好感,因為他的候診室里有一本A?紀德的《地糧》。牙科醫生而讀紀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參加劇團,我的牙越發地不行,有幾顆跟我陸續辭行了。有人勸我去裝一副假牙,否則尚可效力的牙齒會向空缺的地方發展。通過一位名琴師的介紹,我去找了一位牙醫。此人是京劇票友,唱大花臉。他曾為馬連良做過一枚內外純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兩顆一提溜就下來的病牙,給我做了一副假牙。說:“你這樣就可以吃飯了,可以說話了。”我還是應該感謝這位票友牙醫,這副假牙讓我能吃爆肚,雖然我覺得他頗有江湖氣,不像上海的麥醫生那樣有書卷氣。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劇團的大門,大門“哐”地一聲被踢開,正摔在我的臉上。我當時覺得嘴里亂七八糟!吐出來一看,我的上下四顆門牙都被震下來了,假牙也斷成了兩截。踢門的是一個翻跟頭的武戲演員,沒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劇團來大聲嚷嚷:“同志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往后吃油餅便宜了!”——“怎么啦?”——“大慶油田出油了!”這人一向是個冒失鬼。劇團的大門是可以里外兩面開的玻璃門,玻璃上糊了一層報紙,他看不見里面有人出來。這小子不推門,一腳踹開了。他直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說:“沒事兒!沒事兒!你走吧!”對這么個人,我能說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顆門牙,竟沒有流一滴血,可見這四顆牙已經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邊半截已經沒有用處,右邊的還能湊合一陣。我就把這半截假牙單擺浮擱地安在牙床上,既沒有鉤子,也沒有套子,嗨,還真能嚼東西。
這樣對付了好幾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前,我才下決心另裝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說:“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簡直有傷國體!”
我找到一個小醫院,建筑工人醫院。醫院的一個牙醫師小宋是我的讀者,可以不用掛號、排隊,進門就看。小宋給我檢查了一下,又請主任醫師來看看。這位主任用鑷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說:“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動搖’。做一副滿口。這么湊合,不行。做一副,過兩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煩!”我說:“行!不過再有一個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來得及嗎?”——“來得及。”主任去準備麻藥,小宋悄悄跟我說:“我們主任,是在日本學的。她的勁兒特別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碩果僅存的十一顆牙,一個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還得修理牙床骨,這位主任真是大刀闊斧,不多一會,就把我的牙骨鏟平了。小宋帶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師小馬,當時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經一個月,等傷口長好才能裝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馬上就做,這有個專用名詞,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權宜之計,小馬讓我從香港回來再去做一副。我從香港回來,找了小馬,小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問我:“有什么不舒服嗎?”——“沒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這副很好。”
我從拔牙到裝上假牙,一共才用了兩個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現在。
常見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適,不斷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許是因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適應,稍不舒服,即覺得別扭。要能適應。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適,開頭總會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經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就好了。
凡事都是這樣,要能適應、習慣、湊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時期經常牙疼,并沒有讓“我”感覺到不適,反而還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讓“我”樂在其中。
B.“有幾顆跟我陸續辭行了”運用比擬修辭手法,寫出“我”有幾顆牙齒相繼脫落的事實,妙趣橫生。
C.武戲演員將“往后吃油餅便宜”的原因歸結為“大慶油田出油了”,這體現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風趣。
D.治牙的經歷讓“我”領悟到凡事都要適應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適,就是因為他們不能適應。
(2)東晉王子猷雪夜醒來,忽發興致,乘舟前去拜訪老友戴安道,天亮時到達朋友門前,卻又掉頭而歸。文章第二段借用這個典故,有什么作用?
(3)汪曾祺在《自報家門》中說:“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請談談本文與《項脊軒志》的相似之處。組卷:5引用:1難度:0.5
八、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這是人們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學道理嗎?
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五光十色,美麗動人,有紅色的花,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各種物體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這些艷麗的顏色,①_____。這說明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物體才呈現出色。那么,②______,各種物體會有不同的顏色呢?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體反射的光線,才能看到。某種物體具有什么樣的顏色,在我們看來,它就能反射什么顏色的光。白色的東西能夠反射所有顏色的光線,因此看起來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東西卻能吸收所有顏色的光線,沒有光線反射回來,所以看起來就是黑色的了。太陽不僅給人們送來光明,③______。對于輻射熱來說,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淺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淺藍、淡黃等,這些顏色能把大量的光線和輻射熱反射掉,使人感到涼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藍色的衣服最好,它們能夠大量地吸收光和輻射熱,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為“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五光十色,各種物體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句表達效果更好?請簡要說明。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組卷:11引用:5難度:0.5
九、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我國古代賢士都很重視自我修養,因為這是成就大業的前提。不少完善自我的名言流傳至今,比如晚清曾國藩說:“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意思是,唯有自己行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響別人;唯有全力以赴盡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
上述材料能給渴求成功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