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實驗中學八年級(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試卷
發布:2024/12/17 1:0:1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
1.下列數據中,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A.人的正常體溫為39.5℃ B.洗澡水的溫度大約為60℃ C.人的心跳頻率大約為1.2Hz D.讓人感覺舒適的環境聲級為60dB-70dB 組卷:224引用:39難度:0.9 -
2.“宮、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時期,是中國古樂的五個基本音階,亦稱五音,相當于現代7個音階中的do、re、mi、sol、la,五音實際上是指聲音的( )
A.音色 B.響度 C.音調 D.速度 組卷:879引用:62難度:0.6 -
3.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種物質溫度T隨加熱時間t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乙物質在BC段時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B.甲物質的熔點為210℃ C.甲物質是晶體,乙物質是非晶體 D.乙物質在BC段溫度不變,不吸熱 組卷:307引用:16難度:0.6 -
4.如圖是一種沙漠里能收集空氣中水分的甲蟲。清晨,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甲蟲從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著風整個身體呈倒立的姿勢,很快空氣中的水蒸氣在背部凝結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順著背部流入甲蟲的嘴里。科學家利用該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實現沙漠淡水的補給,能讓沙漠變成一塊塊綠洲。甲蟲能收集到空氣中的水蒸氣,說明它背部的溫度比外界氣溫(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無法確定 組卷:1506引用:27難度:0.6 -
5.甲、乙、丙三支酒精溫度計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樣,甲和乙玻璃管的內徑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積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積相同,乙的內徑比丙細。由此可判斷這三支溫度計的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距離( )
A.甲最長 B.乙最長 C.丙最長 D.一樣長 組卷:2675引用:37難度:0.5 -
6.寵物狗狗正前方豎立著一面鏡子,它正在欣賞鏡中的自己(如圖所示),假設狗狗不動,把平面鏡沿MN截成兩半,并分別向兩側平移一段距離(兩塊鏡面仍然在原鏡面平面內),則狗狗的頭部通過左、右兩面鏡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個像,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 組卷:2926引用:51難度:0.6 -
7.光與鏡面成30°角射在平面鏡上,反射角是( )
A.30° B.60° C.70° D.90° 組卷:1623引用:28難度:0.8 -
8.小明在湖邊樹蔭下乘涼,想到了所學的物理知識。其中合理的是( )
A.樹下的圓形光斑,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B.看到池水“變”淺,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水中出現樹的倒影,水中的“樹”比岸上的樹小 D.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滅菌,也可以用來遙控 組卷:783引用:29難度:0.6 -
9.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論述,正確的是( )
A.青蛙“坐井觀天,所見甚小”,是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 B.在“猴子撈月亮”的故事中,井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剛下過雨的夜晚,人們在坑洼的路面迎著月亮行走,看到發暗的地方是水 D.小明看到平靜的湖面上”云在水中飄,魚在云上游”,都是光的反射現象 組卷:759引用:14難度:0.8 -
10.刷臉是一種電子考勤方式,即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考勤。當工作人員站在機器前0.5一1.2m處時,人臉識別系統的攝像機就可以對其面部特征進行快速核對。由此判斷,人臉識別系統的攝像機的鏡頭( )
A.相當于凸透鏡,焦距可能為0.5m B.相當于凸透鏡,焦距可能為0.1m C.相當于凹透鏡,焦距可能為0.5m D.相當于凹透鏡,焦距可能為0.1m 組卷:83引用:5難度:0.9
三、實驗探究題(作圖2分,其余每空1分,共48分)
-
30.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小英所在實驗小組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則凸透鏡的焦距f=cm。
(2)如圖乙所示,小英將器材調至圖示位置時,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此時光屏上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實像,此時只將蠟燭向左移動,則光屏應該向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
(3)繼續進行成實像實驗,小英拿來一副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且較靠近凸透鏡,結果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她只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晰的像。由此可見,這只眼鏡是(選填“凸”或“凹)”透鏡。
(4)小剛實驗小組更換相關器材后順利完成實驗,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得到了如圖丁所示的圖象,線段MN為凸透鏡成像的像距倒數()和物距倒數(1v)的對應關系。根據圖象信息可該小組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cm。1u組卷:359引用:4難度:0.4 -
31.同學們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讓平行光經過凸透鏡后,在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該凸透鏡的焦距是
(2)用該凸透鏡做成像實驗,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如圖乙所示的位置,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圖示位置
(3)接著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25cm的位置,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A”;再接著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28cm的位置,再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B”,由實驗可知像“A”
(4)根據上述(3)的操作,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B”之后,張老師取下自己戴的眼鏡放于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的像又變得模糊,小李同學發現:當光屏向左移動適當距離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張老師所戴的眼鏡是
(5)小王同學將透鏡及蠟燭、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圖丙),做成像實驗,記錄每次成實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間距L(u+v),繪出圖線丁(以f為長度單位).由圖可知,要想成實像,蠟燭與光屏的間距應滿足L≥4f.經“百度”發現,物理學中,有一個凸透鏡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A′B′AB,結合丙、丁兩圖,可知當物距u=1.5f時,n=vu組卷:119引用: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