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麗江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文藝批評緣何變成文藝表揚
李舫
①任何一個時期,文藝批評都須恪守客觀公正的最高原則。作家張煒曾說:“我們對一部作品可以不談,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說成好的作品,這是我們的基本底線。”然而今天,最高原則的退據失守一定令他失望,準確地說,文藝批評也許忘記用最后的沉默來表達拒絕的尊嚴。
②當下的文藝界,這樣的場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劇作問世,一些觀摩會、座談會便接踵而至,“大師”“絕唱”“高山仰止”“輝煌史詩”的溢美之詞撲面而來。對文藝家,這樣的景象幾乎見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爐,一批充滿阿諛、奉承的評論文章便蜂擁而上,“力作”“經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評語數不勝數。
③創作與批評儼然成為孿生兄弟、雙子星座。在新書的腰封上,我們看得到文藝批評的深度闡釋;在新片的花絮里,我們聽得到文藝批評的賣力唱和;在新劇的發布會中,我們看得到文藝批評的躲閃騰挪;在新戲的研討會上,我們聽得到文藝批評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藝創作中,我們都不難發現文藝批評如影隨形般地鼓噪喧囂,從難點答疑到熱點聚焦,從審美感悟到學科建設,文藝批評無所不能、無孔不入,“走穴”的文藝批評越來越多,“趕場”的文藝批評越來越濫,夸夸其談、言之無物的溢美現象洶涌成災。不知從何時開始,文藝批評演變為文藝表揚,文藝表揚退化為文藝吆喝,文藝吆喝淪落為文藝交易。
④文藝批評緣何變成文藝表揚?答案也許并不復雜,人情的傳統、權力的尋租、利益的綁架、原創的不足……這些造就了文化建設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藝批評的虛假繁榮。文藝批評,不再是在相互辯詰中彼此促進,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說自話;不再是在相互交鋒中認識真理,而是撈取名聲資本,嘩眾取寵;不再是在相互砥礪中辨別是非,而是變得顧影自憐,故步自封。文藝批評的時尚化、邊緣化、口語化、低俗化,批評家對于重大文化現象的缺席、缺位、失語、亂語,使批評載體滑向媒體化、口號化、紅包化、核心刊物化,這些是文藝批評喪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大大小小的文藝圈子不僅在分割領地,更在瓜分利益;愈來愈狹隘的文藝批評正在變成少數人的交易專利和交際工具。
⑤文藝批評本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借助文藝學剖析文藝或借助文本探討文藝的研究方法。“批評”包含著最基本的兩個要素:“批”與“評”。創作與批評,歸根結底是一種架構于相互信任之上的價值判斷,文藝家因為信任建立了與批評家的闡釋關系,受眾因為信任建立了與文藝家和批評家的鑒賞關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文藝批評已經喪失了這種基本的文化自覺和道德自律,從狹隘的個人需要和利益驅動出發,表現為一種熱熱鬧鬧的膚淺,創作、受眾、批評之間由此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
⑥歷史上文化的昌盛也總是伴隨著批評的活躍。批評的繁榮會將社會引向光明,批評的蕭條則會讓社會滑向黑暗。曾有學者反思,何以20世紀早期文藝界出現了大師輩出、群星璀璨的生動局面?應歸功于當時尖銳的文藝批評、激烈的文藝爭鳴。正是在這種批評和爭鳴中,一個又一個新學說紛紛涌現,一個又一個文藝家亮麗登場。然而今天,我們的文藝批評,不再有循循善誘的耐心、拾遺補缺的寬厚,更不再有秉燭觀幽的洞徹、怒劍出鞘的鋒芒,文藝創作的勇氣和風骨,正在文藝表揚的溫柔鄉里慢慢消融。
⑦其實,文藝批評不僅是一種人文學科,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是對于天地生死的追問和呈現,關乎命運,關乎心靈,關乎希望,更關乎民族和未來。2013年秋天,93歲的文學批評家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辭別塵世。他的離去讓整個德國唏噓不已,包括德國總統在內的數百名社會政要、文化名流自發為他送行。這位掛滿勛章的批評家是德國文化的“孤本”,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面孔眾所周知,一位小說家甚至用一句笛卡爾式的話來贊譽他的地位:“他評論我,所以我存在。”可以說,對于德國來說,賴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僅是文學的一面旗幟,更是文化的一顆良心。
⑧期待我們的文藝批評,葆有更多這樣的旗幟和良心。
(2013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有刪改)(1)第③段中的“孿生兄弟、雙子星座”是指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前文藝批評的亂象與文藝批評者的不盡責是有關系的。
B.“表揚”不屬于文藝批評,因“表揚”會造成虛假繁榮。
C.當前文藝批評淪為文藝贊美,其原因看似簡單,實則復雜。
D.文藝批評是借助文藝學剖析文藝或借助文本探討文藝的研究方法。
(3)能夠根據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當下文藝批評界亂象叢生,只有表揚而沒有批評。
B.文藝批評只要不再是“肉麻吹捧”就會走向繁榮。
C.創作者與批評者相互共生,沒有批評就沒有創作。
D.尖銳的文學批評和爭鳴是有利于文藝大師出現的。
(4)第⑥⑦兩段中的兩個事例能否相互替換?請加以分析.
(5)《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倡議下,寶釵、黛玉、迎春、惜春、寶玉、李紈等七人成立了“海棠社”。他們各自起了雅號,然后黛玉、探春、寶釵、黛玉開始寫詩,李紈對四人的詩作進行評價。從此,一群富有才氣的紅樓兒女寫詩評詩、吟詠唱酬,成為紅樓中的一抹亮色。
書中寫道——寶玉道:“稻香老農(李紈)雖不善做卻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評閱優劣,我們都服的。”眾人都道:“自然。”
依據全文信息,判斷以上有關《紅樓夢》“海棠社”的簡介及“書中寫道”的內容,是否屬于“文藝批評”的范疇?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組卷:28引用:3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大樹對泥土的情誼
--記解放軍總醫院百歲軍醫、老年醫學專家牟善初
盧曉琳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東日照一個農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從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當時畢業生有“軍用”和“民用”兩個去向,由自己抓鬮選擇其中一個。牟善初抓到了“民用”,這讓立下“奔赴戰場,驅趕日寇,還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軍用”的同學因種種原因不能從軍,于是二人私下進行了調換。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騰沖抗日前線,當上了手術隊上尉軍醫。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他和戰友們搶救了一個又一個抗日軍人的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年,牟善初調入解放軍總醫院工作。該院老年心內科名譽主任葉平深感牟老為祖國醫學事業培育人才的赤誠之心,“牟老指導過無數學生的論文,無論多忙都對論文仔細修改和把關,但從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說要多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強這樣描述牟善初對學生的指導:“實驗數據若有不準確,必須重算;實驗動物缺失一只,必得補齊;論文中的每一個英文單詞他都細心校正。”
“病人有事,隨時叫我” 我國隋唐名醫孫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學生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內科主任醫師李小鷹永遠忘不了1992年春節前的一次搶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顯,經過幾個小時的搶救仍無明顯起色。血生化和動脈血氣報告提示,復雜的酸堿平衡紊亂可能是重要誘因。心中沒有把握的李小鷹撥通了牟善初家的電話,時已深夜兩點鐘,窗外大風卷著漫天雪花肆虐。“我馬上就來。”牟善初在電話里說。當病區的電梯門打開時,李小鷹仿佛看到了“圣誕老人”:75歲的牟善初大步跨出電梯,羽絨服上落了一層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門都沒來得及換上棉鞋的牟善初,腳上的一雙布鞋已然濕透。“老師見我第一句話是,‘病人怎么樣了?’他仔細檢查完病人后就指導我們搶救,直到病情穩定下來,就這樣在病房守了一夜。”
令老年腎內科護士長張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歲,每天8點準時上班,每周周三、周五去病區查房、會診,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每兩周還去一次藥房了解新藥。
“我和患者就像大樹對泥土的情誼。”在牟善初90歲生日上,老人說的這句話讓秘書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臨床,時間全給病人“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識和技能是人民培養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應盡的職責。”牟善初在回憶文章《暮年憶舊》里的話語鏗鏘有力,“我的座右銘是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在牟善初的二女兒牟小芬眼里,雙休日里爸爸極少在家,更別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時間了,她數不清有多少個深夜爸爸被急救電話叫到病房搶救病患。當記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時,牟小芬有些無奈地笑著拿出一張20世紀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對記者的不解,牟小芬說:“爸爸除了忙臨床的事,還要帶研究生,好不容易有點空閑,也都用在了圖書館和他的書房。記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帶我到醫院看病,他說病房剛剛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搶救,讓我自己到門診找某某醫生。”
生活上極盡簡樸的牟善初至今還穿著帶補丁的襯衣和襪子,但他對待群眾從不吝嗇。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萬元錢為家鄉建希望小學。中國工程院頒發給牟善初15萬元的獎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醫院設立了“牟善初醫療保健科研獎勵基金”,為年輕人的成長進步鋪路架橋……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相關鏈接:
①牟善初在解放軍總醫院工作40余年,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但他對此看得很淡,不僅“支持”家人當舊物處理掉自己多年獲得的榮譽證書,就連評選院士的機會也不在意。
②20世紀70年代末,牟善初組建了全軍第一個老年醫學研究室,成果眾多,享譽軍內外、國內外。他主編、參編著作1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幾十種。這些著作和論文,對預防和治療老年疾病有很強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戰場,驅趕日寇,還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償趕赴抗日前線。
B.牟善初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對學生論文的修改和把關從不馬虎。
C.牟善初75歲那年,在接到醫院的求助電話后,不顧深夜漫天飄雪,連忙趕到醫院指導搶救。
D.牟善初一心撲在工作上,多在醫院,極少在家,更別提陪家人了,面對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2)下列對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牟善初有著赤誠報國的堅定信念和醫者本色,也有大愛精神,如拿出資金建希望小學等。
B.牟善初一直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組建了第一個老年醫學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譽國內外。
C.牟善初編寫醫學著作,發表論文,涉及幾十種老年疾病,因此獲得多個國家級獎項。
D.這則通訊大量引用牟善初周邊人對他的描述,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學性。
(3)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大樹對泥土的情誼”的內涵的理解。組卷:18引用:4難度:0.6
七、選擇簡答
-
7.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紅色是喜慶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臉色發紅,會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激動。現在的院子正是這種氣氛。遠處看,柿子樹和楓樹的葉子著了紅妝,柿子樹的葉片本就厚實,這時紅得像浸過紅顏料的布頭,裹著黃柿子,露出一臉的憨厚;楓樹,正慶幸他們一年中最露臉的時刻,不管是元寶楓還是雞爪楓,都盡力伸展開他們的尖葉,鮮紅欲滴。走近看,①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墻角、墻頭,用它的墨綠去勾線填縫,這時它的蔓卻噴出耀眼的紅光,一時墻頭便舞著蜿蜒的紅飄帶,墻角則像是誰剛潑了一桶紅油漆,而高樓整面的山墻,則滿墻鮮艷,火辣辣地呼喊著大地的浪漫。
我們常說秋天是金色的季節,其實,② :松柏、翠竹、沒來得及落葉的楊柳和地上綠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許多中間的過渡,馬褂木因為碩大的葉片特別像古人穿的馬褂而得名,這時呈現出深褐色;而白蠟樹則剛剛染上一點淡黃;更有那玉蘭,白絨絨的花苞,已經準備好了來年春天的綻放;地上的落葉,因時間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濕和顏色的濃淡。一串紅葉單掛在一色青灰的墻上,就像暗夜里的燈籠;一片鮮紅的新葉正被風吹到枯葉堆上,像正要去點燃它的火苗。陽光從未落的綠葉上反射著粼粼的光,秋風還是突然地來去,攪動一團落葉,揚起又落下。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A.比擬 夸張 互文 B.比喻 借代 夸張 C.比擬 比喻 夸張 D.比喻 互文 借代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①
②組卷:85引用:14難度:0.5
八、材料作文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國一位活了101歲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歲開始繪畫,80歲舉辦畫展,轟動美國,享譽全球。摩西奶奶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光。對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
這三個人說的話,你認為哪一句更有道理?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判斷與選擇。組卷:6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