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十二校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發布:2024/11/23 18:30:1
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24分)
-
1.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經常發現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全文如下:“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毕铝姓f法錯誤的是( ?。?/h2>
A.“蓬頭稚子”是根據響度辨別“路人”是陌生人 B.“遙招手”——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C.“怕得魚驚不應人”——說明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D.“借問”——是“路人”的聲帶振動產生的聲音 組卷:2022引用:50難度:0.6 -
2.編鐘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樂器,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敲擊大小不同的鐘,發出的聲音( )
A.音調不同,響度一定相同 B.音調相同,響度一定相同 C.音調不同,響度可能相同 D.音調相同,響度可能相同 組卷:1810引用:25難度:0.8 -
3.英國科學家切斷番茄植株的莖,用人耳傾聽沒有引起任何聽覺.但在靠近莖的切口處放置錄音機錄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聽到“尖叫”聲。這說明,番茄植株遭受傷害后,會發出( ?。?/h2>
A.響度很大的次聲 B.響度很大的超聲 C.響度很小的次聲 D.響度很小的超聲 組卷:1054難度:0.7 -
4.控制噪聲是城市環保主要項目之一,下列做法屬于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是( ?。?/h2>
A.在城市道路的兩旁種草植樹 B.市區禁止機動車鳴笛 C.在汽車的排氣管上裝消聲器 D.工人戴上防噪聲耳罩 組卷:40引用:3難度:0.8 -
5.下列對古詩詞中涉及的物態變化解釋正確的是( ?。?/h2>
A.“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 B.“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 C.“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的形成是凝華現象 D.“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 組卷:134引用:7難度:0.8 -
6.關于“觀察水蒸氣液化”的實驗,下列幾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燒瓶內水的減少主要是因為水的沸騰 B.金屬盤中放冰塊可使液化現象更明顯 C.瓶口上方的“白氣”是大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D.根據金屬盤溫度升高這一現象不能得出氣體液化會放熱的結論 組卷:2105引用:36難度:0.6 -
7.在“探究蠟燭的熔化特點”和“觀察‘碘錘’中的物態變化”兩個活動中,采用水浴法加熱的主要目的是( ?。?/h2>
A.都是為了受熱均勻 B.都是為了控制溫度 C.前者是為了受熱均勻,后者是為了控制溫度 D.前者是為了控制溫度,后者是為了受熱均勻 組卷:2219引用:66難度:0.7 -
8.如圖所示是海波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溫度是48℃,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img alt src="https://img.jyeoo.net/quiz/images/202008/99/bfa60ecc.png"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海波在AB段處于固態 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C.海波在BC段為固液共存的狀態 D.海波在CD段吸收熱量 組卷:161引用:7難度:0.7 -
9.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錯誤的是( )
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B.“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過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線經過大氣發生折射而成的像 組卷:656引用:9難度:0.7 -
10.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h2>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組卷:4323引用:94難度:0.8
四、實驗題(每空1分,31(3)2分,滿分42分)
-
30.如圖所示,是陳濤同學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他進行了下面的操作:
(1)如圖甲,讓一束光貼著紙板沿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的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在紙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改變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幾次,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得到的結論是反射角 入射角(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如圖乙,紙板ENF是用兩塊紙板連接起來的,把半面紙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這時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線,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 同一平面內(選填“在”或“不在”);
(3)使入射光線逐漸靠近法線ON,可觀察到反射光線 (選填“靠近”或“遠離”)法線;
(4)如果讓光線逆著OF的方向射向鏡面,會發現反射光線沿著OE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光的反射現象中,;
(5)陳濤同學還想用圖丙和圖丁模擬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照圖丙那樣,把幾根細針垂直扎入一張硬紙板中,表示法線,當入射光線平行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將平行射出。隨后將紙板隨意彎折,如圖丁所示,這時會看到“法線”不再平行,當入射光線平行射到各入射點上時,反射光線 (選填“平行”或“不平行”),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判斷,漫反射 (選填“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組卷:876引用:14難度:0.6 -
31.小明喝水時,偶然發現透過水面看不見玻璃水杯外側的手指,他感到很驚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質,為什么光卻不能透過呢?小明決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過程:
根據光經過的路徑,首先想到了這種現象與光的折射有關,為此他根據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的光路進行了推測,如圖1所示,光從水中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逐漸增大時,折射角也逐漸增大,那么,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時,會不會……
(1)小明的推測是 。
(2)小明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進行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實驗過程中逐漸增大激光筆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當增大到某一角度時,小明觀察到 ,證實了自己的推測。
(3)當光從空氣射向水中時,也會出現“看不見”的現象嗎?說出你的觀點并解釋:。
緊接著小明又想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和油中時,哪種液體對光的偏折本領較大。于是小明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先讓一束入射光從空氣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記錄下光斑位置(如圖甲所示),接著分別倒入適量的油和水(如圖乙所示),再用一束光斜射入油中和水中,記錄對應的光斑位置,再通過分析就可得到實驗結論。
【實驗分析】
(4)實驗時,同學們在水槽底部貼上一把自制紙質刻度尺,這樣做的目的是 。
(5)要實現探究目標,他們應選擇圖乙中的 兩圖實驗。某小組同學正確實驗后,所記錄的三次光斑的相對位置如圖丙所示,經分析可知光從空氣斜射入水和油時,對光的偏折本領較大。
(6)丁圖中C點為實驗C所形成的光斑,請在括號內用字母ABD標出其余三次實驗所形成的光斑的對應位置。組卷:251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