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學生CESL活動)九年級(下)決賽化學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有1個或2個選項符合題意.若有兩個答案的錯選1個不得分,漏選1個扣1分.請將答案填在下方的表格內)
-
1.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結構如圖)這種治療頭瘧疾的藥物,從而拯救了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下列關于青蒿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青蒿素是有機物 B.一個青蒿素分子中有5個氧原子 C.青蒿素的分子式為C15H22O5 D.青蒿素在高溫下性質穩定 組卷:16引用:1難度:0.9 -
2.2015年,是美國化學會主辦“化學家慶祝世界地球日”活動第十二年。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天氣中的科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唯一的溫室氣體 B.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變暖 C.霧霾天氣的形成與人類活動無關 D.碘化銀和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組卷:18引用:1難度:0.7 -
3.某同學將燒杯和量筒置于同一環境中,分別裝入20毫升液體(如圖),一段時間后,剩余液體體積最少的是( )
A. B. C. D. 組卷:197引用:27難度:0.9 -
4.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讓我們更加感受到消防安全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下列有關舉措合理的是( )
A.KNO3、KClO3與單質S、C2H5OH需要分別放置不同庫房 B.金屬鈉、電石著火時,直接用高壓水槍噴水撲滅 C.燃氣中應添加極少量具有明顯臭味的雜質,用以警示氣體的泄漏 D.劇毒的氰化鈉溶液泄漏時,直接將其沖入下水道,讓其自然消解 組卷:33引用:1難度:0.9 -
5.2015年年底,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了原子序數分別為113、115、117和118的元素的存在.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118號元素一定含有118個中子 B.這些元素都是金屬元素 C.117號元素含有117個質子 D.人們不可能再發現新元素了 組卷:36引用:4難度:0.9 -
6.欲配制2瓶ρ=1.0g∕mL,溶質質量分數為0.9%的生理鹽水(NaCl溶液,每瓶250mL),需要NaCl質量為( )
A.0.45g B.2.5g C.4.5g D.9g 組卷:15引用:2難度:0.7 -
7.法拉第曾以《蠟燭的故事》為題為青少年連續開展了多次報告.下列列舉了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回答,其中“對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
選項 問題 對問題的回答 A 吹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燭油蒸氣 B 火焰為什么向上? 熱氣流上升,形成對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與火焰中有碳顆粒有關,碳顆粒會影響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溫度高低如何比較? 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A.A B.B C.C D.D 組卷:2302引用:57難度:0.9 -
8.下列四個實驗中只需要完成三個就可以證明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其中不必進行的是( )
A.將鐵片放入稀鹽酸 B.將銅片放入稀鹽酸 C.將鐵片放入硝酸銀溶液 D.將銅片放入硝酸銀溶液 組卷:1476引用:88難度:0.9 -
9.以下是《環球科學》公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技術突破中的4項,其中與化學學科關系密切的是( )
A.軟件把眼動轉換為設備的控制命令為癱瘓患者帶來希望 B.導電的高聚物網可以給大腦研究帶來新希望 C.慢鏡頭攝像機紅外光譜學和計算機模擬可以揭示溶劑-溶液反應的秘密 D.彈射的光子可以讓攝像頭看到視線外的物體 組卷:15引用:1難度:0.7 -
10.用電設備發生火災時,可用裝有液態四氯化碳的“滅火彈”撲滅。滅火時,液態四氯化碳迅速轉化為氣態并覆蓋在火焰上。據此推測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質是( )
A.能導電 B.不易燃燒 C.不易氣化 D.密度比空氣小 組卷:816引用:19難度:0.9 -
11.某無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離子如圖所示,其中X可能是( )
A.Ca2+ B.Fe3+ C.OH- D.CO32- 組卷:68引用:8難度:0.7 -
12.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I,所示。在常溫下,先分別向裝有適量甲、乙物質的兩支試管里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充分振蕩后,兩支試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體;再將兩支試管放進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燒杯里,如圖Ⅱ所示。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增大 B.裝有甲物質的試管中剩余的固體減少 C.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都增大 D.兩支試管里剩余的固體都增多 組卷:368引用:15難度:0.7
四、研究性學習題(共2題,共20分)
-
35.以下是甲、乙兩同學對有關鎂與鹽酸反應的系列研究。
研究一:鎂與鹽酸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以及反應速率的變化:
(1)實驗時需將鎂條進行打磨,其目的是
(2)反應中試管外壁發燙,說明鎂與鹽酸反應是
(3)實驗測得鎂片產生氣體的速率(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則t1-t2時間內反應速率逐漸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研究二:反應后所得溶液的酸堿性探究
【發現問題】
(1)反應后甲同學用pH試紙測定試管中溶液的酸堿性,發現pH小于7,說明甲同學所得溶液呈
(2)反應后乙同學的試管中鎂條有剩余,向試液中滴入兩滴酚酞溶液,振蕩顯紅色,說明乙同學所得溶液呈
【提出猜想】
甲同學:猜想I:稀鹽酸過量,使溶液pH小于7;猜想Ⅱ:氯化鎂溶液pH小于7。
乙同學:猜想I:氯化鎂溶液使酚酞變紅色;猜想Ⅱ:鎂與熱水反應使酚酞變紅色。
【實驗與思考】
(1)為驗證猜想,甲、乙兩同學均需測定
(2)乙同學為完成猜想Ⅱ,在滴有兩滴酚酞的熱水中放入一段打磨過的鎂條,觀察到溶液很快變為紅色,同時還觀察到鎂條表面有氣體生成,收集并點燃該氣體,發現能燃燒,請根據實驗現象寫出鎂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結論】
鎂與鹽酸反應,鎂反應完全后所得溶液顯酸性;
鎂與鹽酸反應,鎂過量時所得溶液顯堿性。組卷:52引用:3難度:0.3 -
36.為了測定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楊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1)取一食品塑料袋,把開口熱封。剪去塑料袋的一角,插入約5cm長的玻璃管,用棉線纏緊(如圖1)。然后需檢驗
(2)向塑料袋內呼氣,如何確定人呼出的氣體體積等于塑料袋容積,請敘述你的具體實驗操作
(3)在具支試管里加入適量10%的NaOH溶液,按照圖3組裝儀器。集氣瓶收集的氣體的總體積為V2.請問V2如何測量得到
請寫出呼出氣體通過堿液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上述實驗測得的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的表達式為
(4)關于該實驗誤差的思考:
①實驗時的環境溫度最好不低于30℃,此外,堿溶液和排水集氣所用的水,也不應低于這個溫度。如果環境溫度偏低,將導致測定結果比實際偏大,原因可能是
②堿液吸收二氧化碳過程中要關注具支試管中的氣泡速度,使呼出氣經堿液吸收時慢一些,否則將導致測定結果比實際值偏組卷:54引用:1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