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9課 黔之驢》2018年同步練習卷(4)

          發布:2024/12/13 16:0:2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無驢
             
            事者
             
             
             
            稍近益
             
            以為且己也
            shì

            組卷:4引用:1難度:0.0
          • 2.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意義。
            龐然大物
             

            憖憖
             

             

            虎大
             

            習其聲
             

            驢不
             

                  之曰
             

            止此耳
            本領

            組卷:3引用:3難度:0.0
          • 3.《黔之驢》選自
             
            ,作者
             
            ,
             
             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現在
             
             
            等省的部分地區。

            組卷:2引用:2難度:0.7
          • 4.古代散文《黔之驢》,簡稱古文,是和
             
            相對的文體。唐朝
             
             
            等人提倡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以
             
            、
             
             
             
            、
             
             
             
             
            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組卷:0難度:0.8
          • 5.選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26難度:0.7
          • 6.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黔之驢》的意思,這個成語是
             
            。它的含義是
             
            。

            組卷:0難度:0.9
          • 7.翻譯下列句子。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3)驢不勝怒,蹄之。
            (4)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組卷:0引用:1難度:0.9

          三、課文閱讀

          • 21.黔之驢
            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或對句子的翻譯有誤的是
             

            A.載以入(用船)虎見之,龐然大物也--老虎看見了驢,(發現它)是個龐然大物。
            B.蔽林間之(偷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老虎)悄悄走出樹林,來接近它,不能互相了解。
            C.習其聲(漸漸,更)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與它搏斗。
            D.驢不勝怒,之(用蹄子踢)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老虎)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驢的肉,才離開。3
            (2)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是
             

            A.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應該認識事物本質,克服畏懼,從而征服客觀事物;也告誡人們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性。
            B.第一段開頭寫“好事者”用船運進一頭驢后,發現沒有用處,就放在山下,這是行文的鋪墊,為虎和驢的相見準備了條件。
            C.第二段寫“虎”與“驢”較量的過程和結果。最后用“虎”的勝利說明:實力是決定成敗的因素,但外形、聲勢更應重視。
            D.本文作者采用擬人化的寫法,細膩生動地刻畫了外強中干、虛張聲勢的“驢”和知己知彼、做事謹慎的“虎”,引人入勝。

            組卷:11引用:2難度:0.7

          四、拓展閱讀

          • 2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屠乃奔倚一狼洞
            B.恐前后受其蓋以誘
            C.暇甚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D.又數刀斃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兩狼之并驅如故。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了屠戶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緊張曲折。
            B.“屠懼,投以骨”表明屠戶剛開始心存幻想,對狼遷就退讓。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畫出屠戶殺狼時的暴怒。
            D.結尾議論諷喻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管怎樣狡詐,終究是要失敗的。

            組卷:21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