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附屬實驗學校高考語文零模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

          • 1.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國泰民安是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訴求和愿望,對生命財產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的安全需求也是人類的本能欲望。這種安全需求在人的生命歷程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存奮斗中積累和凝聚的普遍性觀念。安全是人生存發展的首要條件,在一定意義上,人類發展史也是人類安全需求發展的歷史。現代安全的意義體現著人類的進步精神,特別是在國家與社會層面,人類越來越把安全看作文明進步的基礎。安全感和安全觀念促使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不斷向前發展,不斷追求安寧、和諧與幸福,努力消除沖突、混亂與痛苦。正如黑格爾所講,安全作為一種普遍精神,使人類在和平的時候盡量謀求彼此福利的增進,即使在戰爭的時候也要盡量減少破壞。安全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回,它源于人類的基本需求,成為人類的終極需要和根本利益。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人類在自身的進化中不斷促進著安全內涵和外延的擴大。人的安全感首先來自于國家保障的安全。中國古代思想家主張,“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人民民主專政是國家安全的內涵所在,社會主義國家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職能。國家安全主要是國家政權、主權、領土統一和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其持續處于安全狀態的能力。這種國家安全不僅是全體人民追求的目標,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的中國古訓,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深陷戰火和苦難的悲慘景象,近年來恐怖主義帶來的巨大危害和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給各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都深刻地啟示我們:沒有國家安全的基礎和社會穩定的環境,任何美好藍圖都是空中樓閣,任何人都將一事無成。這也同樣印證了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言,“一個治理得很好的國家是最可靠的庇護所,其中有著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毀壞了,就一切都被毀壞了”。國家安全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核心要義。
                  國家是由人民(居民)、領土和政權等基本要素組成的政治共同體。其中任何一個構成要素遭遇危險或受到威脅,都表明國家安全處于危機狀態。而在現代國家安全體系中,人民安全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霍布斯曾強調“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國以民為安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方面,人民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力量源泉。國家安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依靠,沒有了人民的支持,國家安全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另一方面,維護國家安全就是要維護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讓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保障,各項基本權利得到保護,尊嚴和價值受到尊重,從而為人的自由和發展開辟通衢大道。馬克思曾告誡:“我們只要熟悉一下英國第一次對中國進行的戰爭,也就是熟悉一下昨天發生的事件就夠了。”近代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飽受帝國列強欺壓的歷史,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更是我們的警世鐘。
            (取材于《維護國家安全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材料二
                  狹義的國家安全觀是指直接與主權和政權相關的傳統安全,即“領土保衛與政權保護”,這種國家安全觀在冷戰以前與冷戰時期占主導地位。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以“非軍事安全”為特征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更為凸顯,于是國家安全內涵從狹義轉向了廣義。除了主權和政權安全,與人民安全或人的安全緊密相關的非傳統安全逐漸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國家安全的內涵也隨之大為擴展。與此相應,國家安全的“總體性”也就成為時代的必然訴求。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明確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勾畫出了新時代國家安全的整體布局,其涵蓋的領域既有體現傳統安全的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又有體現非傳統安全的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還有體現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的核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極地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可見,總體國家安全觀超越了傳統狹義的國家安全觀,是統籌國內與國外、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發展與安全的新型國家安全觀。
                  在國家安全觀前加上“總體”一詞,揭示出國家安全在本質上是一種全時空、多變量、相互交織的“場域安全”,即安全不再是單一的、線性的、局部的、純技術的安全,而是復合的、非線性的、整體的、技術與價值混合的現實狀態。總體國家安全觀凸顯的是“全景式”思考與研判,實現了國家安全觀構建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意味著非傳統安全上升至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非傳統”是一個與“傳統”相對應的動態概念,今天的“非傳統”在明天可以成為另一種“傳統”。而相對于昨天的“傳統”,今天的國家安全卻有著非常鮮明的“非傳統性”。
                  第一是和平不等于安全的全部。如今越來越多的與“低政治”相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給人類帶來了嚴峻挑戰,例如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能源危機、水資源危機、糧食危機等。第二是發展不等于安全的全部。照理說,發展是安全的條件,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對安全的作用是促進與提升。但不科學的發展、低質量的發展、無序與缺乏綠色的發展,恰恰會令安全陷入各種意想不到的困境。第三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它們之間不但相互影響,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下相互轉換。國際恐怖主義、海盜現象等都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的安全挑戰。第四是傳統安全的“非傳統化”。如軍事安全的“非傳統化”,即軍隊應對“非戰爭威脅”,動用軍事力量進行救災,成立不動用傳統殺人武器的“網軍”等。
                  種種非傳統安全危機使當今國家安全具有了明顯的“非傳統性”特征。從國家的視角看,非傳統安全可分為四種類型:內源性、外源性、雙源性、多源/元性。內源性非傳統安全指安全問題產生于國內,但經過溢出而影響國外繼而再影響國內的安全問題,如食品安全等。外源性非傳統安全指全球性的安全問題或其他國家引發的安全危機危及國內安全,如難民危機、金融危機等。雙源性非傳統安全指兩國因國土接壤或其他關聯因素而同時產生的安全危機,如跨國有組織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等。多源/元性非傳統安全指需要用軍事武力干預的非傳統安全危機,如恐怖主義、海盜等。其實不管哪一類非傳統安全,都有著明顯的“非傳統性”,如不確定性、跨國性、非國家行為體參與性、非對稱性、不易控性等。因此,全面深入理解“國家安全的非傳統性”,有助于我們澄清對“國家安全”的錯誤認識。
            (取材于余瀟楓《非傳統安全與國家安全學“再定位”》)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對有關“國家安全”的比喻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庇護所:指治理得很好并能夠保障國泰民安的國家。
            B.警世鐘:指使國人醒悟到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人民安全的中國近代屈辱史。
            C.全景式:指從多角度、全方位認識國家安全的方式。
            D.網軍:指被組織起來發布特定信息擾亂國家安全的網民。
            (2)根據材料二,下列認識最符合“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項是
             

            A.國家沒有戰爭表明國家安全。
            B.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兼顧。
            C.人民幸福意味國家沒有危險。
            D.國家快速發展表明國家安全。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體現了中國對“國家安全”的獨特認識。
            B.擴大了“國家安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C.旨在維護“非軍事安全”,彰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D.指出當今國家安全問題多種多樣,引發的原因十分復雜。
            (4)根據以上兩則材料,聯系實際,談談正確認識“國家安全”有哪些現實意義。

            組卷:31引用:2難度:0.2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9分。

          • 2.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樂》)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
             
            );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
             
            );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樂論》)(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吹竽笙而干戚            揚:發揚
            B.制《雅》《頌》之聲以之  道:引導
            C.敵國不敢也              嬰:侵犯
            D.然后名聲于是          白:顯赫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利人即為                      異三子者之撰
                  B.且夫仁者為天下度也     師道不傳也久矣
            C.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   復駕言兮
            D.出所以征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
            (3)根據文意,將下面詞語對應的字母,分別填入文中相應的括號內。
            A.順      B.敬      C.親
            (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虧奪民衣食之財
            因此減損掠奪百姓作為衣食之用的財物。
            B.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
            使那樂聲能夠充分表達快樂卻又不放縱
            C.比物以飾節者也
            配合上各種樂器來調整節奏
            D.以至足其上矣
            從而能夠使自己得到極大的滿足
            (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厚措斂乎萬民
            ②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6)選文中墨子認為興樂是不對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觀點。請根據文意,分別概括他們的理由

            組卷:30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論語?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1】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論語?子路》)      ③子曰:“為命【3】,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4】。”
            (《論語?憲問》)注釋:【1】說:通“悅”。【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辭令。【4】裨諶、世叔、子羽均為鄭國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產,鄭國的卿。
            (1)解釋第①則中畫橫線的句子。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著怎樣的見解?請任選兩則簡要說明。

            組卷:22引用:4難度:0.7

          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3分。

          • 4.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秋懷
            歐陽修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以問句形式開篇,意謂: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
            B.“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這一句是對首聯中“節物”的具體描繪。
            C.“包羞”一詞表明了詩人羞于過這種食厚祿但卻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
            D.“鹿車”喻回歸田園,詩人以此“賢者避世”之想表現對權貴的蔑視。
            (2)下列詩句對景色的描寫手法與本詩頷聯最相似的一項是
             

            A.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B.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晏殊《訴衷情》)
            C.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D.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晏幾道《鷓鴣天》)
            (3)《文公語錄》寫道“歐陽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實而有條理也”,“有條理”也是本詩的突出特點。請結合具體詩句對這一特點作簡要闡釋。

            組卷:20引用:2難度:0.5

          七、作文

          • 11.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馬克思)
                  美育是一種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請以“美育是一種剛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恰當充實,論證合理。不少于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組卷:28引用:2難度:0.7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中國印記”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標記。它蘊藏在“梅蘭竹菊”的風骨中;散發在“筆墨紙硯”的底蘊里;鐫刻在“萬里長城”的脊梁上;騰飛在“神舟七號”的夢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國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國印記”的載體。在你的心中,哪一種物承載著獨特的“中國印記”呢?
                  請以“我心中的中國印記”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自選一物,有細節,有描寫,敘事符合邏輯。

            組卷:34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