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海淀區(qū)高考生物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本部分共15題,每題2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
1.下列關于生命本質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生命具有物質性和統(tǒng)一性 B.生命活動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無關聯(lián) C.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D.生物具有多樣性,能適應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 組卷:15引用:1難度:0.6 -
2.撕取新鮮的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置于質量濃度為0.3g/mL的蔗糖溶液中,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圖②中細胞發(fā)生了質壁分離現(xiàn)象 B.將溶液換為清水后,可發(fā)生②到①的變化 C.圖②中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液體是蔗糖溶液 D.圖中從①到②的變化是水分單向流出細胞造成的 組卷:52引用:2難度:0.7 -
3.某哺乳動物紅細胞的部分生命歷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所有細胞的DNA、RNA和蛋白質都相同 B.圖中所示的過程包括細胞分裂、分化和癌變 C.成熟紅細胞喪失細胞核和細胞器等,與其功能相適應 D.成熟紅細胞衰老后,新陳代謝速率和物質運輸功能提高 組卷:59引用:4難度:0.8 -
4.將DNA雙鏈都被15N標記的大腸桿菌放在以14NH4Cl為唯一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連續(xù)分裂3次。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A.本實驗利用14N和15N區(qū)分不同密度的DNA B.DNA的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C.大腸桿菌的DNA復制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D.分裂3次形成的子代DNA中有 不含14N18組卷:105引用:3難度:0.6 -
5.圖①~④為二倍體水稻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Ⅰ過程的顯微圖像。對觀察結果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圖①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 B.圖②細胞中染色體:DNA=1:2 C.圖③細胞中正在發(fā)生交叉互換 D.圖④產生的子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減半 組卷:69引用:4難度:0.7 -
6.異煙腓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抗結核藥,口服吸收快。發(fā)揮作用后被運至肝內在乙酰轉移酶的催化下,形成乙酰異煙腓而失去活性。不同個體對其代謝速率相差很大,分為快滅活型和慢滅活型,如圖為某家系該代謝類型的情況。下列推測,不正確的是( )
A.慢滅活型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Ⅱ-3不會向后代傳遞慢滅活型基因 C.快滅活型個體的乙酰轉移酶活性比慢滅活型高 D.代謝速率的差異可能是乙酰轉移酶結構差異造成的 組卷:46引用:4難度:0.7 -
7.研究神經纖維上的興奮傳導時,進行如圖所示實驗,獲得顯示屏所示結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置①和②先后產生動作電位,因而神經纖維上興奮單向傳導 B.位置①和②的峰值由K+內流導致,此時膜外電位低于膜內 C.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到突觸后膜,引起下一個神經元興奮 D.神經纖維的電位變化、是細胞膜的離子通透性發(fā)生改變造成的 組卷:57引用:9難度:0.7
二、本題共6題,共70分。
-
20.酵母菌絮凝是指菌體細胞間通過細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團的現(xiàn)象。適當提高酵母的絮凝能力,有助于發(fā)酵結束時細胞和產物的分離,可大幅節(jié)約生產成本。科研人員研究了R基因對絮凝能力的影響。
(1)啤酒生產中,酵母菌產酒過程的反應式為:C6H12O6酶
(2)科研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獲得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菌株。
①構建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組質粒,用LiCI處理酵母菌,使其處于一種能吸收周圍環(huán)境DNA分子的生理狀態(tài),以實現(xiàn)
②利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養(yǎng)基獲得單菌落。挑取單菌落,利用PCR技術進行擴增,以確定酵母細胞的R基因是否被成功敲除。若單菌落擴增后的 DNA樣品電泳結果如圖1,則圖2中對應泳道1和泳道2的引物組合分別為
(3)科研人員對野生菌株和R基因敲除菌株的酒精發(fā)酵能力和絮凝能力進行了測定,結果如下表。指標
種類酒精發(fā)酵能力 絮凝能力 野生菌株 4.5% 63.06% R基因敲除菌株 4.5% 83.12%
②實驗結果表明,獲得的R基因敲除菌株符合生產需求,依據是
(4)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R基因影響絮凝能力的作用機制。
①將R基因敲除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別用
②綜合上述實驗結果,推測R基因敲除菌株絮凝能力變化的原因是
(5)若要將R基因敲除菌株應用于工業(yè)生產制作啤酒,請嘗試提出一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組卷:81引用:3難度:0.6 -
21.野生型二倍體擬南芥基因型標記為WW,不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表現(xiàn)為對潮霉素敏感。轉入外源H基因獲得純合的轉基因植株,一部分植株表現(xiàn)為對潮霉素抗性,基因型標記為RR;另一部分植株表現(xiàn)為對潮霉素敏感,基因型標記為SS。這些植株經染色體數目加倍處理后,獲得四倍體擬南芥,基因型分別標記為WWWW、RRRR和SSSS。為研究轉基因擬南芥對潮霉素敏感的原因,科研人員進行相關實驗。
(1)選擇上述植株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實驗,獲得F1,F(xiàn)1自交得到F2雜交結果如下表。雜交一 雜交二 雜交三 P RR SS RRRR WWWW RRRR SSSS F1 均表現(xiàn)為潮霉素抗性 F2 抗性 敏感 抗性 敏感 抗性 敏感 341435361363414
②雜交二中,F(xiàn)1植株的基因型標記為
③與雜交二的結果相比,雜交三的F2中敏感型植株所占比例高于預期。為解釋上述現(xiàn)象,提出一種假設。
假設:四倍體中,潮霉素抗性植株RRRR的H基因處于激活狀態(tài)能表達,潮霉素敏感植株SSSS中位于相同位點的H基因被甲基化而處于沉默狀態(tài)不能表達。甲基化的H基因可能會誘導未被甲基化的H基因發(fā)生甲基化。
請依據上述假設,用遺傳圖解的方式,解釋雜交三的F2中敏感型植株占。14
(2)研究者設法去除SS植株中H基因的甲基化,發(fā)現(xiàn)DNA甲基化抑制H基因轉錄,得出此結論的實驗結果應為
(3)請結合上述研究結果和表觀遺傳學相關知識,談談你對“基因與性狀關系”的認識:組卷:68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