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蘇省南京十二中高二(下)月考生物試卷(3月份)
發布:2024/4/20 14:35:0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9小題)
-
1.如圖表示種群的各個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有標志重捕法、樣方法、取樣器取樣法、黑光燈誘捕法 B.甲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為遷入率和遷出率 C.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均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D.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組卷:7引用:1難度:0.6 -
2.如下圖橫軸表示一個繁殖地中某種雌性成鳥的數量,縱軸表示平均每只雌性成鳥可以養育成活出飛的幼鳥數量。根據圖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圖說明可通過雌雄成鳥性別比例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方向 B.可以用標記重捕法調查該鳥的種群密度以及該地鳥窩的數量 C.當雌性成鳥數量為 80 時該鳥種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D.撫養成活后代數與雌性成鳥數量的關系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 組卷:4引用:1難度:0.6 -
3.如圖曲線甲、乙表示酵母菌種群增長可能存在的兩條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鏡檢統計結果比實際值高,可能因為其中包含死酵母菌 B.圖中C點時環境阻力最小,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最大 C.兩曲線間陰影部分面積表示克服環境阻力增加的個體數多少 D.K值具有物種特異性,所以酵母菌種群增長曲線在不同環境下基本相同 組卷:2引用:1難度:0.7 -
4.為治理蝗災,我國古代人們總結出很多方法:五代時期,“……等縣蝗,……尋為鴝鵒食之皆盡,赦禁羅弋鴝鵒”,意思是引入鴝鵒能防治蝗蟲,禁止捕捉鴝鵒;明代時期“然蝗蟲之所至,……獨不食榆桑與水中菱芡,宜廣種此”,意思是蝗蟲經過的地方,唯獨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種植。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引入并保護鴝鵒的目的是增加蝗蟲天敵數量 B.廣種榆桑與菱芡可以有效減少蝗蟲食物來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蟲的K值 D.生物因素是影響蝗蟲種群數量的最主要因素 組卷:23引用:5難度:0.7 -
5.食蚊魚原產北美洲,曾因其捕食蚊蟲幼蟲而被引種到世界各地。但食蚊魚也會捕食水生動物的卵及幼體,引起土著魚類瀕危或滅絕。關于食蚊魚入侵引起的變化,敘述錯誤的是( )
A.魚類種群年齡結構將發生改變 B.水體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C.水體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數量降低 D.水體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發生改變 組卷:16引用:3難度:0.8 -
6.普氏原羚僅分布于青海湖周邊草原上,且被隔離在13個分布區內,常被狼捕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近30年來普氏原羚數量持續上升。生態學家根據已有數據,利用模型模擬某分布區內理想環境下未來70年內普氏原羚種群的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目前該區域內普氏原羚種群增長速率呈上升趨勢 B.打破地理隔離能提高該草原上普氏原羚種群的數量 C.可通過大量捕殺狼等天敵促進普氏原羚種群繁衍 D.目前草原上普氏原羚種群空間分布屬于均勻型 組卷:2引用:1難度:0.7 -
7.以下關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因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種群數量低時,內部生物因素的影響可忽略 B.中等強度的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魚產量 C.種群密度越大,其受食物短缺的影響就越大 D.捕食者與被捕食者數量相互制約、互為因果 組卷:6引用:2難度:0.7 -
8.超強臺風使某海岸的原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經過一年的人工和自然修復,現有植被分布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海岸的低潮帶至超高潮帶分布的植被不同,這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C.該海岸上枸杞和檉柳之間的競爭程度比獐毛和白茅之間的競爭程度強 D.互花米草雖能保灘護堤、消減海浪,但其繁殖快速,修復選用需慎用 組卷:10引用:3難度:0.6 -
9.浮萍是一種水生植物,其根部的微生物可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凈化水體。浮萍的根分泌的有關物質可使藻類的葉綠素分解,從而抑制藻類的大量繁殖,避免水華現象的發生。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浮萍能避免水華的發生,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B.浮萍能凈化有機污水,所以浮萍既是生產者又屬于分解者 C.浮萍和水中所有動、植物構成生物群落 D.浮萍抑制藻類的大量繁殖使水體中生物豐富度下降 組卷:15引用:2難度:0.6
三、非選擇題
-
27.科研人員為修復稻田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對照區稻田按當地耕作習慣進行日常管理,人工控制區進行如下處理:①稻田冬閑期種植豆科綠肥紫云英,并在盛花期全株翻耕還田;②田埂全年保留禾本科雜草,并在控制區中部設置茭白種植區;③水稻生育期不噴灑殺蟲劑,并控制化肥使用。如圖是人工控制區和對照區水稻主要害蟲稻縱卷葉螟及其兩種天敵密度的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研究中常用
(2)與對照區相比,人工控制區中蜘蛛和寄生蜂的數量
(3)生態修復實施5年后,人工控制區和對照區效益調查比較如表:處理 殺蟲劑使用次數(次?季-1) 氮肥使用量
(g?m-2)水稻產量
(g?m-2)經濟效率
(元?m-2)控制區 0.0 18.44 847.93 2.59 對照區 4.0 21.29 786.31 2.36
②N元素在水稻、稻縱卷葉螟、蜘蛛間傳遞的主要形式是
(4)在實施稻田生態工程修復時,可以通過保護害蟲天敵種類和數量,增加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組卷:24引用:3難度:0.7 -
28.由于大肆砍伐,歷史上曾是一片綠洲的塞罕壩逐漸變成了樹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蕪之地。1962年起我國在塞罕壩建立機械化林場生態工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建成了面積108.6萬畝的全國最大的人工林場,成為了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
(1)對森林進行適度的采伐并不會造成生態系統
(2)塞罕壩地區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年均氣溫-1.4℃。林場建設者在樹種選擇方面應注意選擇
(3)重建人工林生態系統后,大量的林木為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繁殖創造了條件,塞罕壩野生動植物和種植樹種互利共存。這體現了生態學的
(4)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種植的華北落葉松的天然更新,一直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人員就此進行研究:①對森林中華北落葉松幼苗(1-17年齡)數量進行調查,可采用
注:林分密度是指調查區域內單位面積成年華北落葉松的株數。
(5)塞罕壩林場提出了“以育為主,育護改造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理念,兼顧社會、經濟、自然三方效益,這主要體現了生態工程建設的組卷:7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