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2019)必修2《第2章 遺傳分子的基礎》2023年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4/8/27 0:0:9
一、選擇題
-
1.下列關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結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孟德爾以豌豆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發現了基因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 B.摩爾根等人以果蠅為研究材料,通過統計后代雌雄個體眼色性狀分離比,認同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 C.赫爾希與蔡斯以噬菌體和細菌為研究材料,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區分蛋白質與DNA,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為研究材料,采用X射線衍射的方法,破譯了全部密碼子 組卷:469難度:0.9 -
2.下列關于探索DNA是遺傳物質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A.格里菲斯實驗證明了DNA可以改變生物體的遺傳性狀 B.S型細菌的DNA是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的轉化因子 C.用32P和35S標記的兩組實驗中,離心后細菌位置不同 D.赫爾希和蔡斯實驗有力地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組卷:0引用:2難度:0.7 -
3.如圖4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中,與圓圈中“A”所對應的名稱相符合的是( ?。?br />
①表示腺苷
②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③表示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④表示腺嘌呤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組卷:63引用:8難度:0.7 -
4.1953年Watson和Crick構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其重要意義之一在于( ?。?/h2>
A.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B.確定DNA是染色體的組成成分 C.發現DNA如何存儲遺傳信息 D.揭示了生物的遺傳規律的本質 組卷:5引用:4難度:0.7 -
5.20世紀50年代初,有人對多種生物DNA做了堿基定量分析,發現 (A+T)/(C+G) 的比值如表.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能得出的結論是( )
DNA來源 大腸桿菌 小麥 鼠 豬肝 豬胸腺 豬脾 (A+T):(C+G)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豬的 DNA 結構比大腸桿菌 DNA 結構更穩定一些 B.小麥和鼠的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相同 C.小麥 DNA 中(A+T )的數量是鼠 DNA 中(C+G )數量的 1.21 倍 D.同一生物不同組織的DNA堿基組成相同 組卷:60引用:6難度:0.5 -
6.為證明蛋白質和DNA究竟哪一種是遺傳物質,赫爾希和黎斯做了“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如圖中親代T2菌體已用32P標記。下列關于本實驗及病毒、細菌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液是用來培養大腸桿菌的,其內的營養成分中要加入32P標記的無機鹽 B.若要達到實驗目的,還要再設計一組用35S標記T2噬菌體的實驗,兩組相互對照,都是實驗組 C.若本組實驗B(上清液)中出現放射性,則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D.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2P標記的T2菌體侵染細菌后的子代噬菌體都具有放射性 組卷:3引用:2難度:0.7 -
7.下列關于DNA復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A.DNA復制時,嚴格遵循A-U、G-C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B.DNA復制時,兩條脫氧核糖核苷酸鏈均可作為模板 C.DNA分子全部解旋后,才開始進行DNA復制 D.脫氧核苷酸必須在DNA酶作用下才能連接形成新的子鏈 組卷:49引用:23難度:0.9 -
8.一般情況下,下列各項能用2n表示的是( ?。?/h2>
A.一個DNA 分子復制n次后所產生的脫氧核苷酸鏈數 B.含有n個堿基對的雙鏈DNA分子的種類數 C.具有n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n對同源染色體上)的雜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現型種類數 D.基因型為Aa的植物連續自交n代后雜合子的比例 組卷:22引用:7難度:0.7 -
9.用32P和35S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將一個未標記的噬菌體在此群細菌中培養9小時,經檢測共產生了64個子代噬菌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A.32P和35S只能分別標記細菌的DNA和蛋白質 B.子代噬菌體只有DNA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噬菌體占子代噬菌體的 132D.噬菌體繁殖一代的時間約為1.5小時 組卷:57引用:5難度:0.7 -
10.如圖四幅圖表示了在“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攪拌強度、時長等都合理)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相關含量的變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圖甲表示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變化 B.圖乙表示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變化 C.圖丙表示“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R型細菌與S型細菌的數量變化 D.圖丁表示“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R型細菌與S型細菌的數量變化 組卷:187引用:18難度:0.5
二、解答題
-
29.表觀遺傳是指DNA序列不改變,而基因的表達發生可遺傳的改變。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高等生物某些基因在啟動子(通常位于基因的上游,是一段特殊的堿基序列,能夠決定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上存在富含CpG二核苷酸的序列,稱為“CpG島”。其中的胞嘧啶在發生甲基化后轉變成5-甲基胞嘧啶,但5-甲基胞嘧啶仍能與鳥嘌呤互補配對。細胞中存在兩種DNA甲基轉移酶(如圖1所示),從頭合成型甲基轉移酶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日常型甲基轉移酶作用于半甲基化的DNA,使其全甲基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1)DNA甲基化
(2)由于圖2中過程①的方式是
(3)小鼠的A基因可編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a基因無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體上)。IGF-2是小鼠正常發育必需的一種蛋白質,缺乏時小鼠表現為個體矮小。在小鼠胚胎中,來自父本的A基因能夠表達,來自母本的則不能表達。檢測發現,這對基因的啟動子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在卵細胞中則是甲基化的。若純合矮小雌鼠與純合正常雄鼠雜交,則F1的表型為
(4)臨床上5-氮雜胞嘧啶核苷常用于治療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推測5-氮雜胞嘧啶核苷可能的作用機制之一是5-氮雜胞嘧啶核苷在組卷:18引用:3難度:0.7 -
30.根據遺傳物質的化學組成,可將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種類型。有些病毒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種新病毒出現后需要確定該病毒的類型。
假設在宿主細胞內不發生堿基之間的相互轉換。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以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等為材料,設計實驗以確定一種新病毒的類型。簡要寫出
(1)實驗思路,
(2)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即可。(要求: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個組)組卷:1130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