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北省唐山市十縣一中聯盟高二(下)期中生物試卷
發布:2024/12/9 15:0:2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的這首《秋夕》中描述了夜色中螢火蟲閃閃發光的情景。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螢火蟲發光吸引異性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 B.夜色中螢火蟲發的光是一種化學信息 C.可以利用人造熒光誘捕螢火蟲 D.螢火蟲發光可以調節種間關系 組卷:4引用:4難度:0.8 -
2.“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據生態學家估算,截至2020年7月:澳大利亞叢林大火或已導致超過600萬公頃森林被毀,大火約向空中釋放了3.5億噸二氧化碳,氣候專家認為,大火釋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含碳有機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CO2的形式轉移到大氣CO2庫 B.群落中的消費者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C.碳元素在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雙向傳遞 D.為了盡早實現“碳中和”,我們應優先選乘公共交通、注意節約用電 組卷:13引用:6難度:0.7 -
3.維持生態平衡,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于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是十分必要的。下列敘述錯誤的( )
A.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生態系統能夠維持相對穩定 B.山體滑坡后,投入適當的物質和能量可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 C.過度利用的草原,應封育,待恢復到較好狀態時再適度利用 D.與天然林相比,單一種植樟子松林的抵抗力穩定性高 組卷:17引用:2難度:0.8 -
4.下列關于種群、群落與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密度的大小能反映出種群在一定時期內數量的變化趨勢 B.生物多樣性包括種群、群落與生態系統三個層次的內容 C.草原中動物沒有垂直分層現象,樹林中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D.反饋調節既存在生物群落內部,也存在于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 組卷:3引用:1難度:0.6 -
5.下列有關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竹林中鳳尾竹高低錯落有致,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B.群落的組成和外貌會隨時間發生規律性的變化 C.淡水魚占據不同的水層而出現分層現象,與各種魚的食性有關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現出斑塊性和鑲嵌性 組卷:3引用:3難度:0.7 -
6.如圖所示種群在理想環境中和有環境阻力條件下的增長曲線,下列有關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漁業捕撈后剩余量應該在E點左右 B.圖乙為“S”形曲線,G點時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災應在害蟲數量達到F點時進行 D.圖甲為“J”形曲線,每年增加的個體數量始終不變 組卷:3引用:3難度:0.7 -
7.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交錯連接成食物網的原因是多種生物在食物鏈中占有不同營養級 B.該圖僅體現了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未體現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C.該食物網由8條食物鏈組成,蛇與鼠、食蟲鳥與蛙的關系分別是捕食和競爭 D.若分析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狀況,應從系統中綠色植物固定太陽能開始 組卷:4引用:3難度:0.7 -
8.甲魚的特殊生理習性,使得甲魚養殖水體因為大量餌料投放而污染嚴重。為了改善甲魚養殖池水質,有人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魚養殖廢水凈化生態系統。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建立該生態系統主要依據的原理是循環原理 B.蔬菜、浮游植物屬于該生態系統的生產者 C.養殖池中的廢水可以為蔬菜提供物質和能量 D.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離不開水體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組卷:5引用:2難度:0.7 -
9.科學家曾針對某地區做過一項實驗,將大量的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只鴨子就能對266.8公頃(1公頃=10000m2)田地里的蝗蟲進行有效控制。為研究蝗蟲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實驗中還建立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模型。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圖模型屬于數學模型,曲線變化反映了鴨和蝗蟲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機制 B.乙圖AB時間段,若蝗蟲每天增加3%,并呈“J”形曲線增長,最初有N0只,則t天后蝗蟲的種群數量為N0×(1+0.03)t只 C.影響該地區蝗蟲種群密度變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蝗蟲防治蝗災,屬于化學防治方法 組卷:1引用:2難度:0.7 -
10.圖中的曲線表示某生態系統的總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和),圖中兩條虛線之間的部分表示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范圍,當受到外界干擾時生態系統功能就偏離正常范圍,偏離值為T時,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后恢復到正常范圍所需的時間為S。TS表示曲線與正常范圍之間圍成的面積,可作為總穩定性的定量指標,依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相同干擾,T值越大,表示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個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擾范圍內,TS值越大,表示一個生態系統的總穩定性越低 D.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如果有同樣的T值,則所受干擾程度一定不同 組卷:24引用:5難度:0.7
三、非選擇題:共50分。
-
29.I、如圖1是河流生態系統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機物)輕度污染后凈化作用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
(2)該過程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該能力的基礎是
(3)AB段,溶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II、如圖2為云南某遭遇蟲害的玉米田中碳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部分示意圖,圖中甲~戊代表不同組成成分,Ⅰ~Ⅲ表示過程,“”表示流經丙的能量流動情況,A、B、C 代表能量流經丙所處營養級的去向,其中數字代表能量值,單位為J/(cm2?a)。
(4)圖中屬于異養生物的有
(5)碳在圖中Ⅰ~Ⅲ過程中的循環主要是以
(6)圖中C代表的能量是組卷:6引用:2難度:0.6 -
30.1935年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觀賞植物在我國引種,后入侵到農田等環境中,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為探究其快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進行了系列實驗。
(1)在生態系統營養結構中,加拿大一枝黃花屬于
(2)為研究加拿大一枝黃花對農作物的化感作用(某種生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對生態系統中生物生長產生影響,研究者利用其鮮葉浸提液處理小麥和綠豆結果如圖1。
由圖1可知,加拿大一枝黃花產生的化感物質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不同,依據是
(3)研究者推測化感作用和資源競爭是植物入侵的原因。通過設置不同土壤條件,對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與加拿大一枝黃花進行比較。實驗步驟如下:
A.在不同氮素濃度下,用上述供體植物和小麥各10株共培養,30天后與相同氮素濃度下單獨培養的小麥比較干重,計算生物干擾率。
B.移出各培養箱中的植物,將培養液調至實驗初始時的氮素濃度水平,移入
資源競爭干擾率這一指標反映本地化感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與小麥競爭氮素資源從而對小麥生長情況產生的影響,則資源競爭干擾率=
(4)硝化細菌能夠將土壤中的NO2-氧化為植物根系能夠利用的NO3-。在低氮土壤環境下,加拿大一枝黃花根系分泌物能夠促進硝化細菌的數量增加。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闡述加拿大一枝黃花成功入侵的原因組卷:76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