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湖北省潛江市九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積累與運用。
-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當我拾(shí)級而上時,那層層遞進的石階,化解了心理的陡峭,也緩解了跋涉的艱辛。 B.一塊石頭沉穩地坐著,另一塊凜然聳立在險要的關隘(ài)上:這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C.黎明的風,掠過它的額頭,拂落幾縷惆悵(chàng);夜半的雨,驚醒它蒼桑的夢。 D.笑聲歡語,觥籌交錯。我用味覺,更用情感細細咀嚼(jué)這山,這石,這夜…… 組卷:13引用:4難度:0.5 -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合適的一項是( )
A.蔡希陶和他的團隊殫精竭慮,從西雙版納野生植物中發掘了眾多重要經濟植物。 B.這片土地,從此被世人矚目。而我們,只是到訪它的無數客人中微不足道的幾個。 C.那些望天樹腳踏實地、好高騖遠、沖破了多少艱難險阻,終于達到讓人仰望的高度。 D.他與樹的相逢,真的是宿命嗎?其實,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啟程于歲月深處的初心。 組卷:23引用:4難度:0.5 -
3.下列語句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然而,人類活動給濕地帶來了不利影響,濕地保護現狀并不樂觀。
②濕地、森林與海洋并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并被稱為“地球之腎”。
③保護濕地健康,維持濕地功能,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修課題。
④中國濕地保護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模式”將助力全球濕地保護。
⑤它們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儲洪防旱、調節氣候、儲碳固碳等多種生態功能。A.②①③④⑤ B.②⑤③①④ C.④③②⑤① D.③⑤①②④ 組卷:23引用:4難度:0.5 -
4.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更”是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更定”指晚上八時左右。 B.《紅樓夢》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講述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 C.《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都是魯迅先生所著,前者選自《朝花夕拾》,后者選自《且介亭雜文》。 D.雨果、莫泊桑都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項鏈》《羊脂球》等。 組卷:36引用:3難度:0.5
二、閱讀。
-
13.記敘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人生樹下
王開嶺 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
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庇”“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
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鎮,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那棵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
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業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
?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那年去貴州,走到從江縣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據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層層疊疊,難以落腳。
?恐怕再沒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祈愿、盟誓、婚約的“證人”是大樹,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樹傾訴。按俗約,盜木者除了退贓,還要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諒恕。
?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栽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
?他們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誕生,森林里消失。
?“我們都認得哪棵樹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說。
?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
(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改)(1)圍繞“這樣的樹,猶若親屬”,作者記敘了相關具體事件。請細讀選文第③—⑧段,仿照示例完成填空。
①故鄉的棗樹蔭澤家族的繁衍生息;
②
③
④在南方,香樟樹是女兒的終身陪伴。
(2)按要求品析語言。
①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這句話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②樹,在馬路上流浪。(從修辭的角度)
(3)選文敘寫在岜沙苗寨的見聞感受有何作用?
(4)批注是讀書常用的方法,請為第?段畫線句做旁批。(100字以內)組卷:23引用:1難度:0.5
三、寫作。
-
14.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從神五到神十五,一次次與任務擦肩而過,有過失落,也有過淚水,但他從不彷徨,更沒有放棄。25年來,他堅守飛天初心,刻苦訓練默默準備。終于,航天員鄧清明迎來了逐夢九天的這一天!
請以“最美的堅持”為題寫一篇文章。
溫馨提示:(1)選擇你最擅長的文體;(2)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姓名、校名、地名(可用化名代替);(3)文章不得少于600字(若寫詩歌,不少于20行);(4)請不要套作,不要抄襲。組卷:3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