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北京市西城區北師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地理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共45分)
-
1.2020年11月24日,中國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攜帶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并順利將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讀“地球、月球繞日運行示意圖”,完成1~3題。
圖中所示的天體系統有( )A.銀河系和太陽系 B.地月系和太陽系 C.地月系和銀河系 D.地月系和可觀測宇宙 組卷:1引用:0難度:0.70 -
2.2020年11月24日,中國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攜帶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并順利將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讀“地球、月球繞日運行示意圖”,完成1~3題。
月球表面晝夜溫差變化比地球大得多的原因是( )A.月球上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很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很弱 B.月球上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很弱,夜晚大氣逆輻射很強 C.月球沒有大氣層,白天太陽輻射強,夜晚月表熱量迅速散失 D.月球沒有大氣層,白天太陽輻射弱,夜晚月表熱量緩慢散失 組卷:1引用:0難度:0.70 -
3.2020年11月24日,中國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攜帶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并順利將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讀“地球、月球繞日運行示意圖”,完成1~3題。
與地球相比,月球上不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原因是( )
①沒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②沒有晝夜更替現象
③晝夜溫差過大
④沒有液態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組卷:1引用:1難度:0.70 -
4.上世紀末,科學家在青海可可西里海拔約5000米的漢臺山和康特金等地,發現了形成于距今2.5~3億年間的放射蟲化石。放射蟲為海生漂浮的單細胞動物,在溫暖海域數量巨大,死亡后沉積海底。讀圖“放射蟲化石圖”和如表“地質年代表(部分)”,完成25~26題。
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258萬年-今天 新近紀 2303-258萬年 古近紀 6600-2303萬年 中生代 白堊紀 1.45-0.66億年 侏羅紀 2.01-1.45億年 三疊紀 2.52-2.01億年 晚古生代 二疊紀 2.99-2.52億年 石炭紀 3.59-2.99億年 泥盆紀 4.19-3.59億年 早古生代 志留紀 4.44-4.19億年 奧陶紀 4.85-4.44億年 寒武紀 5.41-4.85億年
可可西里所發現的放射蟲化石所處的地質年代主要在( )A.白堊紀 B.志留紀-泥盆紀 C.石炭紀-二疊紀 D.侏羅紀 組卷:0引用:0難度:0.70 -
5.上世紀末,科學家在青海可可西里海拔約5000米的漢臺山和康特金等地,發現了形成于距今2.5~3億年間的放射蟲化石。放射蟲為海生漂浮的單細胞動物,在溫暖海域數量巨大,死亡后沉積海底。讀“放射蟲化石圖”、表“地質年代表(部分)”,完成11~12題。
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258萬年一今天 新近紀 2303~258萬年 古近紀 6600~2303萬年 中生代 白堊紀 1.45~0.66億年 侏羅紀 2.01~1.45億年 三疊紀 2.52~2.01億年 晚古生代 二疊紀 2.99~2.52億年 石炭紀 3.59~2.99億年 泥盆紀 4.19~3.59億年 早古生代 志留紀 4.44~4.19億年 奧陶紀 4.85~4.44億年 寒武紀 5.41~4.85億年
放射蟲化石的發現證明了可可西里地區當時的地理環境( )A.是雪山起伏的高原 B.是溫暖的海洋環境 C.由陸地變遷為海洋 D.已形成現代海陸格局 組卷:0引用:0難度:0.70 -
6.2020年11月10日,我國研發制造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圖1)。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圖2為某同學制作的地球圈層結構模型的照片。據圖文資料,完成6~8題。
“奮斗者”號下潛馬里亞納海溝并坐底的過程( )A.主要在生物圈和水圈 B.到達了莫霍面 C.主要在巖石圈內 D.到達了軟流層 組卷:0引用:0難度:0.70
二、綜合題(共5小題,共55分)
-
34.地球上約有97%的水儲存在海洋之中,海水的性質與運動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某遠洋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進行環球海洋科學考察活動,圖1為科學考察航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通常海水的鹽度越高,腐蝕性越強。請判斷科考航線上a、b、c、d四處8月表層海水對船舶腐蝕性最強的是哪處,并從海水性質影響因素的角度說明原因。
(2)判斷甲洋流的性質,并說明理由。
(3)簡要說明乙洋流對此次航行的影響。
航線d處海域附近陸地為亞馬孫河流域,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雨林的破壞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和思考。圖2為亞馬孫河水系圖,圖3為熱帶雨林與水循環示意圖
(4)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降水量有所減少,但是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發生頻率反而增大了。運用水循環原理分析該現象的成因。組卷:24引用:3難度:0.4 -
3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某校地理課題組圍繞“喀斯特地貌”進行主題探究。
探究1:喀斯特地貌的景觀差異
同學們發現,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存在明顯差異。圖1為河北西北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圖2為廣西中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1)與圖1相比,描述圖2所示喀斯特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
探究2: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機制
同學們在我國兩個石灰巖分布區采樣,獲取了如表數據,并且依據植被覆蓋率與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的相關數據繪制了坐標圖(圖3)。地區 廣西中部 河北西北部 降水時間分布 相對均勻 集中 年降水量(mm) 1500-2000 400-600 年平均氣溫(℃) 20-22 6-8 年溶蝕率(mm/年) 0.12-0.3 0.02-0.3
探究3:喀斯特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有同學認為,喀斯特地貌不利于人類的生活生產。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舉例說明。組卷:19引用:3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