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立中學高三(上)學情檢測語文試卷(二)

          發布:2024/12/3 7: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并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至遲到西周時期,人們即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最初的四個節氣。此后,隨著人們測量技術的日益提高及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進一步加強,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到秦漢時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二十四節氣在傳統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農業生產作為一項人類依據自然節律與農作物生長規律而開展的經濟生產活動,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農時,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農時,也就是讓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具體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等,在遵循自然節律的基礎上,依次按相應的時間點展開。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等情況,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為把握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
                  其次,二十四節氣亦是傳統時代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之所以如此,是由傳統時代“以農為本”的時間生活特點所決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節律的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從種植到收獲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律性特征,即農事節律。與此相適應,鄉村社會生活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奏性,從年初到年末,各種活動各有其時。農業生產活動有漲有落,于是鄉村社會生活諸活動也必然會隨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時,各種活動也就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時間與空間之中。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也由此成為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
                  再次,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間制度,而且是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是他們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節氣也就是節日。雖然此后由于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逐步完善與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氣仍舊被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歷史上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每逢節氣之時,帝王都會率文武群臣分別到都城的東、南、西、北門郊外舉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禮。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舊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清明,更是與春節、端午、中秋并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作為節日的節氣外,事實上,從全國范圍來說,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除兇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此外,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習俗,比較著名的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咬春與嘗春等。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立冬補陰等。與此同時,圍繞二十四節氣,亦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故事傳說以及詩詞歌賦等,集中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寄托。
            (摘編自王加華《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材料二:
                  從中國的色彩出發,能夠溯源中國人獨特的情感表達,以及那份流傳千年的東方式審美中獨一無二的古老智慧。在中國傳統哲學的意象思維中,“五色”與節氣建立了對應關系,色彩與時間相連,在四季冷暖的時間感受中,草木枯榮的色彩變化被古人銘記在心,宣告著色彩加入了人的生活。
                  夏季的節氣,立夏是開始,小滿與芒種關乎農業生產,小暑和大暑與氣候有關,只有夏至的命名,忠于日影,忠于陽光,千百年來,用文字將古老計時儀器的運行規律,鐫刻進華夏民族的心靈深處。而赤色則以其飽滿鮮明的特質成了夏至的代表色彩。陶拱《五色比象賦》曰:“青為山兮峣嶷而爭峻,赤為火兮赦熾而含燠。“赭熾”,赤光,赤紅如火,光亮艷熾。
                  陽光毫不吝惜地灑向世間,萬物有了濃于春色的生命色彩。所以,大地上塑造夏令的色彩則變成了綠色:立夏為縹碧,小滿為豆青,芒種為鵝黃,夏至為綠沈。綠沈,即濃綠,是夏至的容顏。水中田田的蓮葉是夏至,山上蔥蘢的枝條是夏至,地里油油的莊稼是夏至……
            (摘編自《夏至里的天地密碼》及《夏至是生命的顏色》)(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先民對于二十四節氣的測定始于西周時期,形成于秦漢時期。
            B.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是服務于農業生產活動。
            C.傳統時代“以農為本”,所以二十四節氣成為那時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
            D.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逐步完善與推廣,導致了部分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四節氣讓農業生產活動與社會日常活動形成巧妙配合,使得傳統時代中國人的生活井然有序。
            B.“驚蟄”一到,動物就會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這一點,華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就都能推斷出來。
            C.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以農耕文明為中心的中國古代先民敬天樂生的積極精神。
            D.隨著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等技術的應用,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必將減弱。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B.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陸游《時雨》)
            C.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D.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何特點?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
            (5)二十四節氣中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古老智慧”,請結合兩則材料進行概括。

            組卷:4引用: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人世間(節選)
            梁曉聲
                  周秉義從北京調回了本市,終日足不出戶,只是看書,冬梅忍不住問:“確實是平調回來了?到底為什么?”
                  他奇怪地反問:“我信中不是寫了嗎?”
            “你想干的實事,到底是什么實事呢?”
            “現在說了也沒用,得看這次怎么任命。”
            “跟我還有什么不便說的嗎?是不是在北京沒干好啊?”
            “看你,我說不聊了,你偏要聊這個話題!我在哪個崗位上沒干好過?我離開北京前,領導還給我開了歡送會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種待遇嗎?”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問下去了。
                  春節過后,組織部門下達了正式任命,周秉義擔任副市長,他的分工只有一項,主抓招商引資,盡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頓棚戶區,消除土坯房,促進本市房地產業發展。
                  一天下午,周秉義來到弟弟家,讓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場大雪。大雪覆蓋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連一片,東倒西歪,橫七豎八。稍一細看,都會從積雪之下發現外露的種種骯臟——垃圾堆,各種令人作嘔的臟水結成了冰,不知不覺天黑了……
                  常進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從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門來。常進步他媽與周秉義,當年是職工與老領導關系。周秉義做黨委書記,常進步他爸常字懷是他最倚重的中層干部,他們跟周秉義的關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對滿頭白發的烈士遺孀,周秉義的眼淚奪眶而出,“對不起,嫂子,我本該經常來看你們的啊!”他側身捂面,泣不成聲。
            “進步,還不快請你周叔叔進屋!”常進步他媽拉開了家門。
                  周秉昆心里有點兒瞧不起哥哥,覺得哥哥一點兒也沒有副市長的風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剛轉暖,光字片受了一場虛驚。某日來了幾組測量小隊,臨街住戶人心惶惶,以為要修路。修路當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兒呢?有人與測量隊的人攀談,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對光字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長的原話。
                  人們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義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測量隊接連測量了數日,整個光字片也接連亢奮了數日。
                  此后,每天晚上總會有幾個男人相約來到秉昆家聊天,他們回憶起過去食不果腹而又無瓦遮頭的困窘日子。聊來聊去,覺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頭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義的福了。誰承想,光字片會出一位副市長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過后,大隊的建筑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光字片進發,但建筑大軍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軍一直往前開,開到了馬路盡頭——虎皮岡,在那里安營扎寨。
                  光字片的人們疑惑極了,一撥接一撥到周秉昆家問個究竟:難道你哥要在那地方為咱們光字片的人建樓?那可是連兔子都不刨窩的地方啊!咱們光字片就是再爛,畢竟屬于城區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們問問你哥……
                  與測量隊剛離開那幾天相比,光字片人們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滿懷憧憬到感覺被耍了,男人女人們詢問起周秉昆時都義憤填膺。
                  虎皮岡晝夜機聲隆隆,工程突飛猛進。這么大的事,秉義非要在自己任期內干成,市里當時財政拮據,只能給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憑他靠人格魅力全國到處跑,求爺爺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來了幾家商業投資。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壓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兩排十幢二十層高樓拔地而起。市政府發布了正式公告,宣稱那里將成為本市的“希望新區”。那天晚上,周秉義終于現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婦鄭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戶口遷出。她又到新區,在市公安局接待點把戶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條新聞,卻沒引來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著看笑話,有人說風涼話:“周家哥倆演起雙簧來了!”
                  光字片的人們仍在觀望,希望新區為周家的到來開了歡迎會,周家的門面房和兩居室住房都經過了簡單裝修。
                  再后來,光字片開來了卡車隊,連續替一些人家免費搬家,搬往新區。
                  周秉義終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擻講述著:“咱們光字片人家的許多長輩,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當時這里叫窮人窩。后來,許多人成了東北解放后最早的產業工人,但這里卻一直住著本市很窮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當官當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調回來的。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齡了,光字片的存在越來越成為我一塊兒心病。各地都在改革發展,光字片卻變得比當年更糟糕,處處不堪入目。人掉進廁所的事發生幾次了,還淹死過孩子,我知道,從大人到孩子,誰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將光字片徹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頭!”
                  隨著時間推移,整個光字片逐漸被清空。從又臟又亂的棚戶區搬到新區后,大家對秉義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見到他,就想跪下磕頭,甚至有人想在廣場上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刪改)文本二
                  2019年,長篇小說《人世間》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中說,“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淳樸堅韌、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
            (摘編自中國作家網)(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確實是平調回來了?”“跟我還有什么不便說的嗎?是不是在北京沒干好啊?”等語言描寫,表現了冬梅對丈夫從北京調回來頗有疑慮。
            B.周秉昆“覺得哥哥一點兒也沒有副市長的風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這一細節,側面襯托了秉義平易近人又情深義重的人物性格特點。
            C.周秉義對鄉親們說“光字片卻變得比當年更糟糕……誰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秉義在雪天親眼所見的骯臟景況。
            D.小說中“招商引資”“棚戶區”“土坯房”等詞語,都指向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現實,同時又使小說富含記錄歷史發展變遷的意味。
            (2)關于拆遷,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種種表現,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測量隊的到來讓臨街住戶感到驚惶,相較于對修路的期待,他們更擔心無處棲身。
            B.聽聞要對光字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群眾奔走相告,心情激動而滿懷憧憬。
            C.與秉昆聊天的群眾憶苦思甜,他們對于未來生活的討論與暢想,為后文做了鋪墊。
            D.光字片群眾對搬遷到新區感到憤懣,表現了作品對安土重遷傳統觀念的嚴肅批判。
            (3)怎樣理解“周家哥倆演起雙簧來了”這句話?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4)《人世間》獲獎的頒獎詞中反復提及“情”字,請結合文本,解讀“情”有哪幾層內涵。

            組卷:71引用:11難度:0.3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唐詩的語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詩壇來是如此,而且①
             
            。例如明、清的詩歌,它們離我們的時代要近得多,那么為什么反而不如唐詩那么明白易懂呢?這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嗎?②
             
            ,難的是以那么淺近的語言卻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藝術成就,這深入淺出的詩歌造詣,是唐詩為人們所贊賞的一個緣故。
                  明白易懂是語言的美德,詩歌雖然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藝術,卻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語言。③
             
            ,詩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詩壇的一條康莊大道。而唐詩的可貴正在于語言藝術上深入淺出的統一,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鮮明的特色,這也是唐詩繁榮旺盛的一個原因。唐代詩人輩出,他們好像得天獨厚,信手拈來多成好詩,都與這一鮮明的特色分不開。
            (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文中畫橫線處的“那么”,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準這么,不準那么,誰要犯了,就得受處罰。
            B.他既然不來了,那么我也回去了。
            C.也不能那么說,作用當然有。
            D.天那么的高,那么的藍,真是太美了。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7引用:8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著書法家湯臨初《書指》云:“書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這句話闡述了學書的過程,體現了他對中國書法藝術中“生”與“熟”的思考。
                  湯臨初對書法藝術的闡述既在藝術領域給我們帶來啟發,也在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給我們以啟示。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思考與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3引用:18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