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臨沂三十九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后,鄉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象。尤其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
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村社會的農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可以看出,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摘編自黃銳《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 材料三:“熟悉的社會”是對鄉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網絡狀況。經歷經濟轉型、社會與文化變遷之后,鄉村社會中諸多微觀結構與行動都可能已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的變化。然而,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以及共同體的整體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體中,村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熟悉的關系并非指具體的兩個個體間的交往情況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會關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會是一種信息非常對稱的社會,也是一種信息透明的社會。信息對稱指的是自我與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達成默契的。不論兩個村民個體之間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動,也不論一個人對其他個體具體情況的熟知程度如何,人們都能達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為村落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在一個固定的場域里,個人及其社會關系的信息其實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們的行動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曉,并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努力就能達到。
熟悉關系仍代表著鄉村社會的一種特質,因為這是與城市社會關系有著本質區別的。盡管在城鎮化擴張和鄉村勞動力流動的沖擊下,鄉村社會熟悉關系也處于變遷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體依然存續的情況下,基于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熟悉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就繼續留存。
(摘編自陸益龍《后鄉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里,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固守鄉土。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民個體之間、鄉村之間的彼此關系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村社會的農民,以親情紐帶和鄉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而現在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下去。
D.“熟悉的社會”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絡狀況;在村落共同體中信息對稱,村民個體之間知根知底、能夠達成默契。
(2)根據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是有區別的。
B.鄉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C.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知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材料二認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絡開始裂變,與材料一的一些說法相近。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
B.“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C.“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D.“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31引用:37難度:0.8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為他唱歌
春分 1949年元月初,正是寒冬之際,在蘇北平原的淮海大地,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和國民黨的部隊在這里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戰火在這里已經交織了好多天,所有的村莊都被炮火光顧了多次,大都成為廢墟;層層包圍和反包圍,參戰的雙方還在源源不斷地投入兵力。戰爭的勝負仿佛在瞬間即可確定,可這個瞬間由于持續的時間過長,而令人感到焦慮。
那天下午6時,太陽已沉入裸露的大地,在運河邊一個叫薛莊的僅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落,一個長辮子姑娘正和一個年齡與她相仿的解放軍戰士僵持著。姑娘十七八歲,年輕的臉頰被刮來的夾著雪花的西北風吹得通紅。小戰士的臉也有點紅,但那紅不是被風雪吹的,而是因說服不了年輕姑娘而感到無可奈何,或許還夾雜著一種氣惱。老村長的及時趕到。使事情最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原來長辮子姑娘是村里青婦會的,正在為部隊準備干糧,而年輕的小戰士則是運送干糧的。這本來是正常的支前工作。可因為負責帶隊的小戰士所在的運糧隊帶的牲口不夠,需要借用幾戶老鄉家的,而進門時他發現姑娘家有頭正拉磨的毛驢,便想借用一下。沒想到姑娘一聽這話,揚揚眉說,借用可以,但她必須和戰士一起去,完成任務后再把牲口牽回來。小戰士說,送干糧去的地方正在打仗,非常危險,她不能去,解放軍說話算話,他一定會將毛驢安全送回來。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老村長十分清楚,別看是一頭小毛驢,可一頭牲口對莊戶人家來說就是命根子。于是,老村長對小戰士說:“我們這里是老區,這里的人炮火見得多了,不會給你們添麻煩的。相反,她對這兒的地形熟悉,還可以給你們帶個路。”聽了老村長的話。姑娘朝小戰士眨眨眼,仿佛說,這下你沒的說了吧。
姑娘和小戰士一起隨送糧的隊伍趁著夜色出發了。他們一路無語,沿著被炮彈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聲在空寂的夜里顯得越發急促。在走了兩個多小時后,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盡管河面不寬。但由于不時有炮火飛過,運糧的牲口受到了驚嚇,蹄子還未沾水,屁股便拼命地往后挪,說什么也不愿下河,弄得幾個牽韁繩的戰士拼著老勁才拉住。急得帶隊的小戰士來回踱步。正當小戰士一籌莫展的時候,長辮子姑娘突然對他說:“用東西把牲口的眼睛都蒙住,它們就聽話了。”“行嗎?”“準行。”果然,被蒙上眼睛的牲口分不清東南西北,只好乖乖地被牽著渡過了河。
過了河,小戰士靠近姑娘低聲說:“謝謝你,大姐。”
第二天凌晨,送糧隊準時到達部隊。姑娘牽回了自家的毛驢,說要立即回去。部隊首長說。等天亮了再回吧。姑娘說:“你們有任務,我在這里礙事,再說早回去還得準備支前的事。”首長說:“也行,不過這么多牲口你一個人是無法趕回去的,這樣吧,還是讓小張再辛苦一趟,送你回去。”原來那個年輕的小戰士叫“小張”。
長辮子姑娘和小張趕著牲口往回走,此時天已經蒙蒙亮了。走了一夜路的他們并無睡意,姑娘甚至還哼了幾聲當地的小調。小張也興奮起來,他告訴姑娘,這一仗打下來,離全國解放就不遠了。說話間,兩人過了河,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姑娘家所在的村莊了。長辮子姑娘對小戰士說:“我已經到家了,你現在可以回去了。”小戰士向姑娘敬了一個軍禮說:“大姐,謝謝你。”小戰士說完,正要轉身往回走,忽然呼嘯而來的炮彈聲在耳邊響起,小戰士立即將面前的姑娘撲倒在地上。轉眼間,爆炸掀起的氣浪掩埋了姑娘。當爆炸聲停止,姑娘爬起來大聲呼喊“小張”時,才發覺剛才那個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已停止了呼吸。
長辮子姑娘默默地站起身,擦干了眼淚,深深地向小戰士鞠了一躬。而后,她將小戰士抱在懷里,一步一步向黎明前的村莊走去。
10天后。淮海戰役結束,全殲國民黨部隊55萬人。
此后不到10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而那位叫“小張”的戰士被埋葬在運河邊。時至今日,沒有人知道他的全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家在何處,只有運河兩岸的迎春花年年為他開放。
而那個長辮子姑娘在多年后成了我的母親。這個故事,自我懂事起,每年她都會給我講述一遍,每次講述的時候,母親的雙眼都噙滿淚水。
母親說,尋找小張的部隊是她今生的一個心結。因為那場戰爭參戰的部隊太多,而部隊駐防、換防頻繁,打完淮海戰役之后,聽說小張所屬的部隊又去解放大西南。從新中國成立前到新中國成立后,她多方打聽,依舊沒個結果。但她相信,小張的部隊是不會忘記他的。他的戰友們也都不會忘記他。運河邊的村民們同樣沒有忘記這個不知名的小戰士。每年清明,小張的墳前會堆滿這塊土地上開放的數不清的野花。而以小張的生命為代價活下來的母親,一生都認定自己的命是小張給予的。她說。她活著是因為小張的生命而存在;死了,她要埋葬在小張的墳墓旁。在這古老的大運河邊陪他說話,為他唱歌……
(摘自《讀者》2011年第19期)(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姑娘想和小戰士一起去前線送干糧,戰士擔心姑娘安全沒有答應,最后他們在老村長的調解下達成了一起上前線的一致意見。
B.文章中說“他們一路無語,沿著被炮彈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聲在空寂的夜里顯得越發急促”,說明他倆還在生氣,關系并未緩和。
C.“走了一夜路的他們并無睡意,姑娘甚至還哼了幾聲當地的小調”一句,表現二人成功送糧后心情的愉悅興奮,也飽含對戰爭取得勝利的信心。
D.文章通過對姑娘和小戰士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贊美了小戰士善良有責任感、犧牲自我保全他人的美德,也有力地凸顯了軍民一心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主題。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戰爭場面的描寫渲染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為下文故事情節的開展埋下了伏筆。
B.本文通過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及人物的相互映襯,使得人物形象鮮活,躍然紙上。
C.文中男女主人公作者沒有寫出他們姓甚名誰,只有他們的外貌特征和身份特征來稱呼他們,是因為作者怕戰爭年代暴露他們身份,也是他們工作的需要。
D.文章標題既指姑娘哼了幾聲當地的小調給小張聽,又指后來成為“我”母親的姑娘要把這具有崇高奉獻和犧牲精神的小戰士在大運河旁不斷歌頌、傳揚,讓戰士精神永存,讓無名英雄不孤單。
(3)文中小戰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4)文章結尾劃線句“每年清明,小張的墳前會堆滿這塊土地上開放的數不清的野花”這句話,既是突顯小戰士形象的關鍵,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組卷:14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們傾向于遵循相互間“ ”的行為規范,這就是所謂的互惠效應。按照進化心理學的觀點,這主要源于互惠效應具有進化上的適應性——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可能生存下來的人,是我們那些能與鄰居互利默契、守望相助的祖先。
有研究認為,之所以人類會進化出感激與內疚這兩種情緒,目的是為了讓互惠效應發生作用。具體來說,他人的恩惠會讓我們心懷感激,從而產生適時予以報答的激勵。如果沒有做到 ,一種給人們帶來心理壓力的內疚感就會 。互惠效應如此強大,甚至成為引導他人按照有利于引導者的方式行事的一種有效策略。舉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商家們經常讓消費者免費試吃食物的樣品,銷售人員總是熱情地遞上樣品。不少人覺得,如果自己最后什么東西都不買,只是把牙簽或小紙杯丟進垃圾桶然后 ,那也太過分了。于是,他們往往會從銷售人員手中買點什么,即使他們對那種產品并不是特別感興趣。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A.僵桃代李 有來有往 油然而生 揚長而去 B.僵桃代李 有來有往 自然而然 拂袖而去 C.投桃報李 禮尚往來 油然而生 揚長而去 D.投桃報李 禮尚往來 自然而然 拂袖而去
A.有研究認為,之所以人類會進化出感激與內疚這兩種情緒,原因是因為互惠效應發生作用。
B.有研究認為,人類之所以會進化出感激與內疚這兩種情緒,就是因為互惠效應會發生作用。
C.有研究認為,人類之所以會進化出感激與內疚這兩種情緒,目的是為了讓互惠效應發生作用。
D.有研究認為,之所以人類會進化出感激與內疚這兩種情緒,就是因為互惠效應會發生作用。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通訊員在戰斗時,除了送信,還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
B.“好香的干菜——聽到風聲了嗎?”趙七爺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對面說。
C.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
D.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組卷:5引用:2難度:0.6
六、作文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如今中國短跑界的王者,32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跑出9秒83的成績,刷新了黃種人在100米賽道上的最好成績。蘇炳添的成功,與他的自律密不可分: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和作息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訓練。當別人還在倒頭大睡時,蘇炳添已經來到了田徑場訓練。就像蘇炳添自己說的“如果連自己都控制不了,那還談什么成功?”
近期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公布了一組數據,在一年時間里,孔同學來圖書館1424次:潘同學在館天數301日;陳同學在館時長2325.5小時;李同學168次開館就來;郭同學167次在B1學到凌晨才離開……一年打卡1424次,平均每天打卡3.9次圖書館,孔恰德坦誠說:“我沒想到會登上首位,畢竟身邊的同學都很努力。”今年九月小孔順利進階:成功考上碩士研究生。
青春需要自律,這不僅是自我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與民族的呼聲。請結合材料,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以“自律”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結合材料,圍繞話題,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引用: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