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1/7 15: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化因交流而繁榮,文明因互鑒而興盛。文化只有在開放中才能發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發展中才能實現。
                  從歷史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而中華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博采眾長的基因。從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到漢民族主動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騎射”,再到中華文化對各國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蕩、交流與融合,造就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從現實看,今日之中國,正逐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從近代以來的被動卷入到今天的主動擁抱,充分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適應力。近代以來的屈辱史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唯自強而后安,唯開放而后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亦啟示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只有在開放中才能發展自己,唯有開放環境下的斗爭和磨礪才能使自己強起來。文化發展同樣如此。我們珍視、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要在文化開放發展中強基固本,使其根深葉茂,煥發旺盛生機。在此意義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與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內在一致的。只有強基固本,才能抵御外來文化病毒的侵襲;只有把文化深層次的優質基因激活,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具有不斷發展壯大的內生動力。
                  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話語權的爭奪。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勢文化,與其背后一整套知識體系建構是分不開的。我們今天維護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權,就是要站在人類文化制高點謀劃文化發展,回應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具有解釋力的知識體系,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近代以來,西方強勢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特別是文化啟蒙以來西方世界創設的一整套現代性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影響著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圖式,相應地,人們也習慣于在西方知識譜系內尋找自己的存在坐標,這正是西方文化處于優勢地位的學理基礎。例如,關于現代與傳統的“二元”劃分,關于自由、民主、人權的意識形態話語,實際上都包含著歷史建構主義的主觀企圖。我們并不懷疑啟蒙話語的歷史進步性,但也應清醒意識到其時代局限性,進而確立文化對話的平等地位,這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
                  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應該也有責任為人類文明做出知識貢獻,這是中華民族作為世界歷史民族的重要標志。在信息革命推動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發生劇變,已有知識體系發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啟蒙話語構建的知識體系在應對諸多新問題時頻頻失靈。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及其經驗,則構成人類新知識得以產生的豐厚土壤。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創造旨在實現文化霸權有所不同,中國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倡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我們建構的知識體系,著眼人類共同未來,以知識創新回應時代難題。只有這樣的文化創造,才能在擺脫“跟著說”的困境之后,為國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摘編自邢云文《在文化開放中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材料二:
                  當今時代,伴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文化交流面臨的挑戰日益復雜,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近日,記者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惠鳴進行了訪談。
                  惠鳴指出,國家文化安全包括國家文化認同安全、文化傳播安全、文化資源安全和文化產業安全。
                  在文化傳播安全領域,由于互聯網革命和數字化革命,媒體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互聯網、個人傳媒終端、全球性社交媒體等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傳播體系面臨技術革命的挑戰,也面臨著境外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加強對我國進行價值體系滲透的挑戰。
                  在文化資源方面,數字化技術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資源,造成傳統文化資源、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等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加速流失,給國家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帶來挑戰。
                  文化產業領域,主要挑戰是我國內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比較薄弱,無法有效擔當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清中華民族的內在價值取向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的重大使命。
                  惠鳴接著指出,數字文化時代,強調國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國家文化認同和國家核心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在文化傳播方面,借助數字化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空前強大,其價值觀進入我國的路徑與方式更加多樣、便利,對我國的國家文化認同造成的影響與沖擊也更大。對此,需要始終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識。
                  數字化傳播容易在網絡空間形成意見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個別聲音容易混淆視聽,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
                  為此,要堅持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健全文化法制,依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完善文化市場,培育思想市場,在市場競爭中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擴大中國發展理念、中國價值取向、中國智慧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要防止借文化安全之名走文化封閉之路。
            (摘編自段丹潔《維護信息時代文化安全——訪惠鳴》)(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為中華文化對各國文化兼收并蓄,能夠與不同文化相互激蕩、交流與融合。
            B.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并不是要封閉自己、孤芳自賞,而是要在開放中發展自己,不斷發展壯大我們文化的內生動力。
            C.西方強勢文化關于現代與傳統的“二元”劃分,關于自由、民主、人權的意識形態話語,都是歷史建構主義的實質。
            D.新時代傳統文化生活方式被迫改變,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速流失,給國家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帶來挑戰。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中華文化著眼人類共同未來,以知識創新回應時代難題,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創造卻旨在實現文化霸權。
            B.學界越來越關注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是因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深入,文化交流面臨的挑戰日益復雜。
            C.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價值體系滲透是由于互聯網、個人傳媒終端、全球性社交媒體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
            D.發達國家的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空前強大,致使我們無法傳播與弘揚國家核心文化,無法增加國家文化認同感。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要性”的一項是
             

            A.在文化交流中必須使國家文化性質得以保持、文化功能得以發揮、文化利益免遭侵犯。
            B.在文化的差異與沖突中保持和延續自身文化特質,是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必須考慮的問題。
            C.信息化時代國家安全面臨新挑戰、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競爭加劇、傳統文化遭遇挑戰。
            D.必須從文化觀念、體制機制、內容形式等方面加強文化創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4)材料二中,惠鳴主要談了哪兩個方面的問題?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5)“安而不忘危”,維護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項關系全局、利在長遠的戰略工程。如何在文化開放的信息時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7引用:3難度:0.1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回家
            梁曉聲
                  周秉昆從鄭娟手中接過楠楠的骨灰盒,緊緊抱在胸前,淚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兒子,爸沒去接你……”他泣不成聲。周蓉朝周聰使了個眼色,周聰要從父親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
                  周聰小聲說:“爸,媽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這才松開了手。
                  周聰將骨灰盒輕放在靠墻的長方桌上時,秉昆已將鄭娟抱在懷中了。鄭娟的臉貼在周秉昆胸前,嗚嗚哭得像個孩子。周蓉周聰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淚。
                  在楠楠遇害這件事上,鄭娟的表現與秉昆相反。因為秉昆當時吐血昏過去,住院了,她表現得相當堅強,大大出乎朋友們的預料,也令周聰、周蓉特別敬佩。
            “作為母親,一個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國母親,我對兒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長大后是一個好人。如果他不是一個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頭地,都會讓我傷心。現在,他用行動證明了我的希望沒有落空。我有多么悲傷,同時就有多么欣慰……”鄭娟在大學里為周楠舉行的追思儀式上說。
                  周蓉、冬梅和周聰,他們都想為鄭娟寫好講話稿,讓她事先背下來。
                  鄭娟問:“需要我說很多嗎?”
                  親人們說不用,又不是演講,幾句就行。如果她實在不想說什么,其他親人也可以代替講話。
                  鄭娟說:“我想說,話多了我說不好,就幾句話我還是說得來的。”周聰說:“媽,你如果想好了說什么,最好先說給我們聽聽。”鄭娟卻說:“不用,媽又不是小孩子。”
                  鄭娟在臺上講話時,只流淚,沒有哭,甚至都沒抽泣一聲。周蓉為她做翻譯。她剛說了前兩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來會怎么說。她的樣子那么鎮定,那么從容不迫,親人們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語口譯水平是一流的,表現也無可挑剔。
                  參加追思儀式的師生們為她們鼓掌,那是不同尋常的,人們情不自禁地為她們的真誠破例了。
                  事后,有電視臺和報社記者要采訪。他們對周蓉鄭娟姑嫂二人很有興趣,兩人中,一個是舉止優雅、學養深厚的學者,而另一個是粗服亂頭、笨拙淳樸的家庭主婦。他們認為很有新聞點,值得深度報道,但都被親人們拒絕了。于是,竟有小報懷疑,除了母親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謂親人可能都是中國有關部門的人員冒充的。
                  美國就是美國,美國人對周楠母親和親人們的敬意完全是真實的,但他們對周楠舍身保護師生的賠償卻相當苛刻。周楠屬于公派留學生,沒有繳納人身安全意外保險,學校不會為槍擊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經濟補償,只會提供道義上的支持。對于槍擊案件中的傷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總算給了一些救濟,但需要辦理一系列復雜的手續。
                  當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鄭娟說明情況時,鄭娟平靜地說:“咱們并不是來祈求同情和憐憫的,是不是?”
                  周蓉說:“那是,但你作為楠楠的母親,有權利理直氣壯地接受一筆……”她一時不知該用什么詞,求助地看著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詞,只能這么說:“弟妹,你別立即決定,今晚考慮考慮,明天早晨再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鄭娟說:“那我考慮考慮。我太累了,想一個人待會兒。”周蓉們便都離開了她的房間,到了冬梅的房間。
                  周聰說:“姑,大娘,自從我和我媽都有了工作后,我媽就再沒認為錢對我們家很重要。她對錢的認識一向有限,夠花就知足,你們真得從長遠方面引導引導她。”
                  周蓉說:“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聰走出房間后,周蓉說:“對于錢,她是像周聰說的那樣。”
                  冬梅也是個從小就沒有金錢概念的人,她提醒說:“要不你再去給她講講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周蓉說:“看來有必要。”
                  她回到鄭娟的房間,鄭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邊,繞了幾個話題,開始談到美元與人民幣匯率。鄭娟流下淚來,她說:“姐啊,你比我這個媽還強,你還在法國見著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發了重誓,他爸不出獄,他就不回國,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來,日盼夜盼,終于盼到他爸出獄的一天了,也終于盼到全家團圓的年頭了,可見著的卻是……我現在滿腦子都是楠楠小時候的樣子,不閉眼睛困得頭痛,一閉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說話似的……姐啊,你跟我說的事,現在入不了我的腦子啊!”
                  聽她那么一說,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間。
                  第二天早飯時,鄭娟低垂著目光說:“姐,嫂子,我認真考慮過了……我是來接兒子回家的……楠楠這孩子的死,不能和錢沾一丁點兒關系。我敢肯定,秉昆也會是這么個態度。我們當父母的,如果花兒子用命換來的錢,那是種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處處對咱們恭敬,拿咱們當高貴的人物一般接待,咱們五個人的來回機票吃住,已經花了人家不少錢,所以你們替我謝謝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沒說什么,默默點頭而已。于是,周蓉按鄭娟的意見,在報上發了一則簡短聲明,結果引起了更多記者的采訪請求。當記者們趕到周家人的住地時,他們已乘上了回國的班機……
            (節選自《人世間》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刪改)文本二:
                  長篇小說《人世間》以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個平民區為背景,以周志剛一家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21世紀初,小說刻畫了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奮斗歷程,將其嵌入到中國社會50年來的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國企改革、個體經營、棚戶區改造等歷史事件和發展進程中,既寫他們生活的磨難與困苦,更寫他們懷揣夢想而艱苦奮斗的尊嚴與榮光。
                  2019年,《人世間》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中說:“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
            (摘編自中國作家網)【注釋】文本一的標題為編者所加。周楠,公費留美學生,學成即將歸國,卻因為見義勇為而被人射殺;鄭娟,周楠母親;周秉坤,周楠養父;周聰,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娟舍棄補償金是因為她感受到了美國人民的熱情和尊敬,覺得來回機票和吃住已經花費人家很多錢,不好意思再要了。
            B.兒子能成為一個見義勇為的好人帶給母親的欣慰,讓作為生母的鄭娟表現得比作為養父的周秉坤更堅強,贏得親人敬佩。
            C.周蓉和郝冬梅之所以勸說鄭娟接受補償款既出于他們以往對鄭娟為人處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對鄭娟一家未來生活的關心。
            D.周楠舍身救人,鄭娟等周家人拒絕接受美國慈善機構補償款,這些做法體現出中華民族無私助人、不求回報的傳統美德。
            (2)下列對本文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娟發言結束后,記者們的反應表明美國記者對鄭娟和周蓉的極大興趣,也為后文記者們見到鄭娟在報紙上的簡短聲明后蜂擁而至做了鋪墊。
            B.鄭娟在見到周秉坤后哭得像個孩子和她在美國堅強的表現不一致,這種親人面前的真情宣泄使得鄭娟這個形象更加鮮明生動、立體豐滿。
            C.選文中對主人公鄭娟的刻畫采用了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直接描寫和環境渲染,并且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突出了鄭娟的善良和堅強。
            D.選文采用了大量的對話描寫,每個人的語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特點,這種寫作手法更適合中國大眾的閱讀習慣,更容易為閱讀者接受并容易產生共情。
            (3)有人評價《人世間》中的鄭娟:“身處逆境的鄭娟磨煉出隱忍堅強中的明理,散發著溫柔細致的性格魅力”,文本一中哪些內容體現了鄭娟的這一特點?
            (4)茅盾文學獎在頒獎辭中對《人世間》給出了中肯的評價,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談談這一評價在文本一中體現。

            組卷:11引用:2難度:0.1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
             
            (不超過15字)。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六個月大的嬰兒就能“明辨是非”。在一項測試中,科學家對六個月到一歲的嬰兒表演玩偶“爬山”的短劇——一個玩偶幫助別的角色爬山,而另一個玩偶則把爬上山的角色推下去。所有小嬰兒都明顯靠近“樂于助人”的玩偶,遠離“搗蛋”的玩偶。其他類似的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果。
                  助人為樂并不是一種道德的說教,神經學研究顯示,對他人的痛苦和快樂感同身受是大腦固有的能力。哥倫比亞大學鄧恩教授曾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孩子中調查,②
             
            (不超過15字)?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和朋友分享玩具。把玩具分享給別人,看起來擁有的物質變少了,但實際上增加了幸福感。在學習中,老師常會讓優秀的學生與學習吃力的學生結對子。有些優生的家長可能認為會耽誤自己孩子的時間,③
             
            (不超過20字)。因為幫助他人的時候是再次學習和梳理的過程,比僅僅自己做題理解得更為深刻;當“小老師”也會產生成就感,促使他們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
            (1)文中第一段四處引號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明辨是非”
            B.“爬山”
            C.“樂于助人”
            D.“搗蛋”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組卷:6引用:4難度:0.7

          五、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輝煌勝利,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2021年,我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2022年,我國科技事業凱歌頻奏,繼“神十三”成功返回后,6月5日“神十四”的發射又取得圓滿成功……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了。
            材料二:
                  延續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俄烏沖突自2月下旬爆發以來已經持續了4個多月;“臺獨”勢力挾洋自重、倚美謀獨、以武拒統,越來越猖獗;我國經濟在美西方的嚴重打壓和疫情影響的雙重干擾下艱難前行;美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日益嚴重,無孔不入;《國歌》警示我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上面兩則材料給了你怎樣的觸動?請你結合材料,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和洞見。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書寫工整;不少于800字。

            組卷:7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