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上冊《5.16.3 生物進化的學說》2021年同步練習卷
發布:2024/11/4 17:30:2
一、單選題
-
1.導致生存斗爭的原因是( )
A.生物之間相互排擠或殘殺 B.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互相斗爭 C.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有限 D.生物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組卷:23引用:10難度:0.7 -
2.20世紀60年代用DDT來殺滅稻螟蟲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殺螟效果不好了,其原因是( )
A.80年代所用的DDT品質較過去差 B.稻螟長期沾染DDT,體表形成了抵抗DDT的保護膜 C.選擇作用使種群中抗DDT的稻螟增加 D.長期使用DDT導致稻螟體內產生抗DDT抗體 組卷:10引用:12難度:0.9 -
3.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在此書中,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闡明了自己關于生物進化的觀點。下列不符合達爾文觀點的是( )
A.生物的變異都能得到積累和加強 B.生物普遍具有過度繁殖的能力 C.生物與生物間存在著生存斗爭 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組卷:36引用:6難度:0.5 -
4.下列觀點符合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
A.枯葉蝶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形似枯葉 B.同種滅蚊藥滅蚊效果越來越差是滅蚊藥質量下降的結果 C.野兔的保護色是為了躲避鷹的捕殺而產生的變異 D.蟲媒花與傳粉昆蟲相互適應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組卷:2引用:9難度:0.5 -
5.在“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實驗中,將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小紙片各100張撒在藍色的布上,小組同學每轉向桌子一次,快速選一張小紙片。一段時間后停止,統計布上剩余各色小紙片的數目。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這個模擬實驗中,藍色的布相當于生物的“生活環境”,同學模擬的是“捕食者”,小紙片是“獵物” B.經過“捕食者”幾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紙片的顏色絕大部分是藍色 C.如果背景換成紅色布,那么經過“捕食者”幾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紙片數會基本相同 D.體色與周圍環境色彩相似的動物不易被發現,對躲避敵害或捕食獵物十分有利 組卷:191引用:15難度:0.3 -
6.長期使用青霉素,發現青霉素的效果越來越差,從達爾文的觀點來解釋,這是由于( )
A.青霉素使病菌的基因發生了改變 B.病菌對青霉素選擇的結果 C.病菌接觸青霉素產生了抗藥性 D.青霉素對病菌選擇的結果 組卷:40引用:4難度:0.5 -
7.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觀點判斷,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在有毒農藥的長期作用下,農田害蟲產生了抗藥性 B.野兔的保護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C.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里,它們的身體就產生了白色變異 組卷:29引用:138難度:0.9
三、綜合題
-
20.如圖為長頸鹿進化示意圖,據圖回答:
(1)圖①說明古代長頸鹿祖先的個體之間頸長存在著
(2)圖②說明地球環境變得干旱、缺乏青草時
(3)圖③說明
(4)從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看,頸長的變異是由于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組卷:22引用:4難度:0.3 -
21.達爾文發現遠離大陸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倫島經常刮暴風,島上的花草樹木大都生得低矮。這里的昆蟲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翅非常發達的,一類是無翅或翅小不能飛翔的。經過比較發現無翅或者翅小的昆蟲數目要遠遠大于翅發達的昆蟲。他認為上述現象與島上經常刮海風有關。
請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觀點來回答以下問題:
(1)昆蟲的不同形態最初是由于
(2)暴風對昆蟲兩類翅型的形成起著
(3)這些昆蟲與海風之間相斗爭的關系叫做
(4)達爾文把生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在組卷:112引用:7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