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區聯考高一(上)期中生物試卷
發布:2024/9/28 2:0:1
一、單選題(本題共計20小題,每題2分,共計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下列敘述與細胞學說不相符的是( )
A.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反映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B.新細胞是通過已存在的細胞分裂產生的 C.人體每個細胞都能單獨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D.植物和動物有著共同的結構基礎 組卷:92引用:49難度:0.8 -
2.構成生命系統的結構具有層次性,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緊密相聯的。下列關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和最大的生態系統 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不是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C.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生命活動與生命系統沒有關系 D.各層次的生命系統層層相依。具有相同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組卷:1826引用:43難度:0.9 -
3.有關病毒的起源及與細胞的關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細胞→病毒。下列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細胞產生之后”這一觀點的事實是( )
A.病毒的化學組成簡單,只有核酸和蛋白質兩類分子 B.有些病毒的核酸與哺乳動物細胞DNA某些片段的堿基序列十分相似 C.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離開細胞不能進行新陳代謝 D.病毒是目前發現的結構最簡單的生物 組卷:7引用:2難度:0.7 -
4.如圖所示:甲圖中①②表示目鏡,③④表示物鏡,⑤⑥表示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乙和丙分別表示不同物鏡下觀察到的圖象。下面描述正確的是( )
A.觀察物鏡丙時應選用甲中①④⑥組合 B.從圖中的乙轉為丙,正確調節順序:轉動轉換器→調節光圈→移動標本→轉動細準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則細胞的面積增大為原來的10倍 D.若丙圖觀察到的細胞是位于乙圖右上方的細胞,從圖中的乙轉為丙時,應向右上方移動裝片 組卷:354引用:134難度:0.9 -
5.下列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操作步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于檢測還原糖的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質的檢測 B.檢測脂肪時,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C.向蛋白質組織樣液中加入雙縮脲試劑后,水浴加熱即可呈現紫色 D.用于檢測蛋白質的雙縮脲試劑的A液與B液要混合均勻后,再加入含樣液的試管中,且必須現用現配 組卷:25引用:10難度:0.5 -
6.當植物由代謝旺盛的生長期轉入休眠期時,體內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值通常會( )
A.升高 B.下降 C.無變化 D.產生波動 組卷:95引用:96難度:0.9 -
7.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并運輸到葉肉細胞的氮和磷,主要用于合成( )
①淀粉
②葡萄糖
③脂肪
④磷脂
⑤蛋白質
⑥核酸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組卷:290引用:169難度:0.9 -
8.如圖是由3個圓所構成的類別關系圖,其中Ⅰ為大圓,Ⅱ和Ⅲ分別為大圓之內的小圓。符合這種類別關系的是( )
A.Ⅰ脫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Ⅰ染色體、ⅡDNA、Ⅲ基因 C.Ⅰ固醇、Ⅱ膽固醇、Ⅲ維生素D D.Ⅰ蛋白質、Ⅱ酶、Ⅲ激素 組卷:152引用:88難度:0.9 -
9.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多種多樣的,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高溫可使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 B.低溫不會破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也不會使蛋白質變性 C.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是由于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的 D.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與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空間結構的多樣性有關 組卷:1引用:2難度:0.7
三、解答題(本題共計4小題,共計40分)
-
28.如圖中的甲、乙和丙表示生物體內三類有機物,其部分結構的模式圖。請回答有關問題:
(1)甲類所示三種物質中可以作為能源物質的是
(2)乙類所示的物質是
(3)丙物質有四條肽鏈,在合成過程中產生了200個水分子,由此推測該物質由
(4)甲、乙、丙等生物大分子構成了細胞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它們在結構上的共同點是組卷:0引用:1難度:0.7 -
29.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三位細胞生物學家:美國的克勞德、比利時的德迪夫和羅馬尼亞的帕拉德。如下是他們的主要成就,請回答下列問題:
(1)要深入了解細胞的秘密,就必須將細胞內的組分分離出來。經過艱苦的努力,克勞德終于摸索出來采用不同的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同組分分開。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離細胞組分的經典方法,即
(2)1949年德迪夫正在研究胰島素對大鼠肝組織的作用時,一個偶然的現象使他困惑不解:有一種酸性水解酶,從肝組織分離出來的時候活性并不高,但是保存5天后,活性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了。他想這種酶一定存在于細胞內的某個“容器”中。他繼續做了許多實驗,結果證實了他的推測,這種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內。這個“容器”是
(3)帕拉德是克勞德的學生和助手,他改進了電子顯微鏡樣品固定技術,并應用于動物細胞超微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核糖體和線粒體的結構。后來他與同事設計了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蛋白質合成過程的實驗,如在一定時間內使某種動物細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氨基酸,經檢查發現放射性同位素依次出現在圖2中的不同部位。請用圖中序號和箭頭表示[7]的合成和運輸過程:組卷:26引用:5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