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黑龍江省佳木斯一中高考語文三模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自2003年評選200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至今,《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已經連續舉辦了20屆,一個個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跡構成了國人的感動支點,在電視領域和社會領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感動中國》以年度社會記憶為底稿,發端于傳統主流媒介,被認為是“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電視事件”。特別是大量受眾分流到音視頻網站、貼吧論壇、“雙微一抖”等新媒體平臺以來,歷年評選出的獲獎者都會引起關注和熱議。由央視新聞發起的“感動中國”話題,閱讀量超過10億,討論量達到60多萬。
            媒介本身是一個冰冷的傳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讓人物煥發人性的光彩,帶來蓬勃的生命力與強大的感染力。無論是通過電視還是新媒體平臺,《感動中國》不僅提供了儀式化的情感表達路徑,也使得情感的回報成為可能。
                  大數據監測軟件得出的結果印證了這一點。《感動中國》的正能量故事和獲獎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吸引并打動了廣大受眾,正面情感占據80.3%。
                  對于傳播主體而言,關注典型人物往往是從理念開始的,對其賦形后尋找合適的載體,予以突出展示。而對于受眾而言,最先接觸到的是具象的展示,從人物事跡到情感體會、精神領悟,直至把握傳播者的意圖。在主流媒體主動進行議題設置的推動下,《感動中國》形成了一股強烈的情感沖擊波,最終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摘自《蟻坊軟件?輿情報告》)      材料二:
                  報道典型人物是我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在我國新聞事業中具有突出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主流媒體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時代典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代楷模”等,在他們身上展現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閃光點,為時代精神注入新的內涵。相對于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十八大以來的主流媒體典型人物報道出現了多維度的創新。
                  人物內涵主導性與開放性統一。人物自身、人物社會實踐及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復雜多元,典型人物價值內涵也有豐富的解讀與闡釋方式。因此,典型人物報道既要堅持挖掘人物價值的先進性,提煉人物內涵中的時代主流精神和主導價值框架;又要讓人物價值內涵有一定的開放性,敞開討論的空間,激發受眾參與人物形象建構、意義解讀與情感共鳴。2019年4月8日新華社刊播的報道《英雄無言——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本色人生》,將主人公的精神內涵提煉為“本色人生”。無言的“本色”,成為“不忘初心”黨員形象的光輝寫照;同時,“本色”人生的意涵豐富,也為廣大讀者從自身角度去解讀人物內涵留下充足空間。
                  人物價值的內涵,往往通過人物品質揭示與性格塑造有機結合來體現。品質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義、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質,忽略人物獨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夠豐實、立體,甚至變成觀念和思想的單調圖解。因此,再現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個性化事實,充實人物的血肉,有助于豐富人物內涵。
                  政治話語與相關話語恰當結合,形成合力。政治話語資源是主流媒體典型人物報道核心話語資源,但過度政治化,會帶來宣傳灌輸意味濃厚、人物形象人為拔高等弊端。政治話語資源只是畫龍點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價值內涵,從政治高度對報道主題進行引導和啟發,達成政治話語“量少質高”的效果。應適度吸收日常生活話語、相關領域專業話語、傳統文化話語、大眾文化話語等各類資源,讓各類豐富的話語相互對話,形成合力;展現社會實踐的復雜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戶端推出的專題報道《“無膽英雄”張伯禮》,以張伯禮的“身邊人”作為消息來源,從不同話語體系,包括醫療專業話語、中醫的傳統話語、政治話語、日常生活話語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體形象。
                  注意嚴謹事實與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補。采用詩性與激情的敘述風格,試圖以語言的力量拉滿情感的報道方式,在過去的典型人物報道中曾經盛行一時,至今余緒猶在。此類報道方式的問題在于事實不夠嚴謹客觀,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實邏輯,流于膚淺和浮夸。2020年4月12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生命緣?永生》,實現了嚴謹客觀的事實與沉靜深刻的情感有機結合與動態互補,成為典型人物報道話語創新的樣本。
                  以嚴謹的事實與客觀的敘述凸顯情感力量。紀錄片《生命緣?永生》節目組通過長時間的跟拍,收集豐盈的事實,并從事實中按照合理邏輯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對經歷生死難關考驗的人性故事,該片沒有落入“煽情”和“矯情”窠臼,而是實施了基于客觀框架的間接、克制與受限的情感表達實踐,達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動員效果。片子不用鏡頭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靜、理性地講述事實,依賴事實本身所蘊含的情感內核來感動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個體故事,激發情感和主題上的共鳴,收到了良好傳播效果。
            (選自劉年輝《新語境中先進人物報道的話語創新》)(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堅持時間長,在電視和社會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B.由央視新聞發起的“感動中國”話題的閱讀量、討論量巨大,大量受眾分流到新媒體平臺以來,歷年評選出的獲獎者都會引起關注和熱議。
            C.對于典型人物的關注,傳播主體的用意與受眾不同,因而兩者的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
            D.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處,不注重時代精神內涵的注入。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的論證思路總體上是總——分——總,從多個維度進行闡述,各維度間是遞進關系。
            B.在人物報道出現的多維度的創新中,“人物內涵主導性與開放性統一”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內容決定形式。
            C.典型人物價值的內涵包括了人物品質和人物性格,體現時往往需要把人物品質的揭示與性格塑造有機結合起來。
            D.《生命緣?永生》能成為典型人物報道話語創新的樣本,在于在報道方式上實現了嚴謹客觀的事實與沉靜深刻的情感的有機結合與動態互補。
            (3)下列各項中,作為論據適合支撐“政治話語與相關話語恰當結合,形成合力”觀點的一項是
             

            A.《“凡人”李保國》通過諸多個性化事實,展現李保國樸素、率真、“杠勁兒”、“沖”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個性的時代先鋒形象。
            B.專題報道《生死金銀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漢金銀潭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的日常和生死瞬間,表現了普通醫護人員的艱辛與溫情。
            C.專題報道《時代楷模——李桓英》聚焦于她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結尾處說,在她看來,入黨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D.媒體報道喀什75歲老人潘玉蓮時,結合她25年的無償輔導,挖掘出她身上人性的溫情元素,用帶情感帶溫度的表達,給受眾傳遞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組卷:6引用:3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我國冰雪運動歷史悠久,我國北方地區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來就開展了各項與冰雪共生共存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在歷史發展和變遷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冰雪運動文化。
                  據考古發現,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的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巖畫中,出現了“腳踏滑雪板,手持單桿滑雪人”圖像,并伴有一些動物形象線條。這是人類發現最早的反映滑雪運動的考古資料,這個地區被學者認為是現代滑雪運動的發源地。隋唐時期雪上活動在文獻中的記錄更為清晰,滑雪板的材質及形狀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唐代北方民族以滑冰開展狩獵活動,有些以木棍為杖滑行代步,也開始制作一些冰車、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而宋代以后的滑雪運動更增添了競技娛樂色彩,出現了拖冰凌(雪車)、堆雪人雪獅等休閑雪上活動,尤其是北方各民族發展出了各類雪上民俗體育活動。這個時期,滑冰運動被稱為“冰嬉”,并且以人力牽拉的“冰床”作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時期,冰床擴展為動物牽拉形式,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記錄了狗拉冰橇的情況。明代以后,冰上運動發展更為專業化、多樣化,冰上活動廣泛應用于軍事活動中,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部落時,依靠高超的滑冰技術贏得了數場戰役。清朝是冰上運動的黃金時期,隨著滿族入關,“冰嬉”“冰床”等活動在中原地區得到廣泛發展,冰上活動的競技性、娛樂性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我國傳統冰雪文化運動留下的各類古籍文獻、文化遺跡、珍貴文物等遺產,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
            (摘編自覃琛《從中華傳統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材料二:
            冰雪季中國冰雪旅游人數及冰雪旅游收入情況
                  材料三:“在三億人中推廣普及冰雪運動,推動中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推動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建設,這是時代賦予中國的發展機遇。
                  冰雪運動正逐步打破地域和季節限制,成為生活新風尚,“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冬奧籌辦6年多的時間里,通過大力推進“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我國形成了東南西北遙相呼應、冬夏兩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開花的新格局。冰雪運動實現了從小眾向大眾、從區域向全國、從冬季向全年的轉變。大眾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大幅增加,冰雪運動在廣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廣,殘疾人冰雪運動廣泛開展,冰雪運動競技水平跨越式提升,各類冰雪運動賽事蓬勃開展,冰雪運動場地設施加快供給,冰雪運動人才隊伍日益壯大。這不僅有益于增強人民體質,也為世界冰雪運動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冰雪運動作為現代體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跨越式發展在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不可或缺。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將推進冰雪運動發展作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借著這一屆冬奧的“東風”,冰雪運動奏響了一曲“四季歌”;冰雪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由“冷資源”成為“熱經濟”。從競技體育到群眾體育,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一脈相承,映照著我們一以貫之的目標。
                  如今,冰雪運動的種子正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為更多人帶來健康與歡樂,為美好生活增添時代光彩。
            (摘自陳晨曦《冰雪運動助力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人民日報》2022年1月28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冰雪運動自古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共生共存,而隨著歷史發展,狩獵等實用性減弱,競技娛樂成為了主要作用。
            B.2019/2020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受沖擊較大,但之后逐漸復蘇,2021/2022冰雪季旅游將超過3億人次,收入有望超過3200億元。
            C.籌辦冬奧是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借著冬奧的“東風”,冰雪運動正逐步打破地域和季節限制,產業體系也初具規模。
            D.冰雪運動“飛入尋常百姓家”,增強人民體質,為更多人帶來健康與快樂,為世界冰雪運動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滑雪運動發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這在當地反映滑雪運動的古巖畫圖像的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實。
            B.清朝是冰上運動的黃金時期,得益于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軍事上依靠高超的滑冰技術贏得了數場戰役和中原地區的物阜民豐。
            C.冰雪運動作為現代體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不可或缺。
            D.據預測,2022年我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000億元,2025年將達到10000億元,中國冰雪產業發展將真正由“冷資源”成為“熱經濟”。
            (3)我國積極發展冰雪運動,提出“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口號,且在2022年成功舉辦冬季奧運會。請結合材料分析其現實意義。

            組卷:2引用:3難度:0.6

          三、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15分)(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男  兒  山
            從維熙
                  曾經讀過多少篇描寫張家界的文章了。可能是出于筆者的孤陋寡聞,似乎沒有讀到過對這座奇山感悟出的奇想文字。
                  文學是幻覺孕生的嬰兒,如果失去了聯想,就如同一只飛鳥,被折斷了彩翼。一尊雕塑再美,也難以如生靈那般;山水的描述文字,不同于攝像機器,只是能拍攝下它的形影,而更為重要的,怕是要賦予它內在的生命象征。
                  前年秋深,與一些友人共游了張家界的全部景觀。在接受當地電視臺采訪的時候,友人們各抒自我的獨特感受時,我說:中國的名山大川不計其數,各有各的性格。黃山以其秀而馳名天下;華山以其險而使游者折服;五臺、九華、普陀、峨眉以其禪佛之靜,而陶冶來客之心境……唯張家界以其山勢之挺拔偉岸,一根根石柱似要刺破天穹之戟,而使游客心曠神怡之余,感到人在戳天石柱之林面前的渺小和卑微。
                  張家界著實是一座奇山。面對它的第一個直覺,使我想起了位于美國西南部的紅石山。紅石山與張家界群峰都是“仙人掌”狀的峰巒組合,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美國紅石山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紅色的;而位于湘西的張家界,更貼近山體自然的青灰色。但是它們的共同特色,就是山巒的組合多由拔地而起的石柱連接而成。因而在我的眼里,張家界的山具有男性陽剛之美,這在全國所有景觀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真不知道,億萬年前當地殼運動時,在天崩地裂、地火巖漿形成造山的要間,那些熾熱的漿液,何以會凝聚成沖天的火柱而不塌落,致使它成為后世的山中之奇。
                  我們在天子山纜車爬向它的最高峰時,俯身從纜車中下望,可見一座座高聳的巖柱,像是列隊的武士,從眼下排隊而過。這一瞬間,我首先想起來那些西安的兵馬俑;仿佛那是秦時威嚴猛士,只把殼體留在了西安,而這里才是他們的靈肉。更加使人感到奇偉的是,在柱石光禿禿的頭頂上,居然還能長出體態彎曲的松柏來,這真算是造物主的一大奇功。那形象頗有點像現代化戰爭中,那些身著迷彩服的大兵,頭冠上盤戴著的綠色偽飾。
                  因而張家界之美,可以歸屬于男子漢家族。那些戳天石柱,還讓人聯想到《斯巴達克斯》里的古羅馬角斗場,他們赤裸著身軀,顯示著女性永遠也沒有的男性神力。當我們從纜車上下來,站在它的腳下,再一次自下而上地仰望它的時候,似乎找到了人類的遠祖“亞當”和神話中的“太陽神”;使我們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男人,都能在這面鏡子之前,檢查一下我們自己的身軀,是否也站得那么筆直。當然,那些游客中夢幻情巒的“夏娃”后代,更可以在這兒受到愛情的啟迪——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嗲聲嗲氣的奶油小生越來越多,鐵打的男子漢越來越少;那么你到這兒來尋夢算是來著了——這兒盡多彪悍的男性模特的標本。
                  看過了張家界,我似乎明白了一點:湖南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錚錚硬漢。毛澤東從湖南橫空出世,演繹出一場震驚世界的中國革命。賀龍最早鬧革命的地方,就在湘西山區,他在這山間驛路騎馬夜行時,由于征程匆匆,竟然不知坐在他身后馬背上的女兒捷生,從馬背上墜馬滾落草叢。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賀龍主持西南軍區工作時,才派人來湘西尋找他的這位寶貝千金。望著這一座座男兒山,我還想到了在廬山為民請命-敢于直言大躍進后百姓疾苦的彭大將軍,他一生寧折不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這些留名于青史的一代偉岸雄才,使我對那些沖天石柱頓生敬意,因為正是這些堂堂的鐵血男兒,給后來人留下一面自視的明鏡,那些蠅營狗茍活在這人世間男人,面對這面明鏡當汗顏到無地自容!
                  我愛張家界。
                  我更愛這些如劍似戟直戳天宇的山巒。
            2000年5月
            (有刪改)
            文本二:
            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節選)
            余光中
                  文學作品給讀者的印象,若以客觀與主觀為兩極,理念與情感為對立,則每有知性與感性之分。所謂知性,應該包括知識與見解。知識是靜態的,被動的,見解卻高一層。見解動于內,是思考,形于外,是議論。議論要有層次,有波瀾,有文采,才能縱橫生風。不過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論文的知性,畢竟不宜長篇大論,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的刻意炫夸。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
                  至于感性,則是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驗,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臨場感”。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生動,則抒情之功已經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過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為寫景若要出色,得有點詩人的本領,敘事若要生動,得有點小說家的才能,而進一步若要抒情,則更須詩人之筆。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還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聲調。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開篇作者就對原來讀過的描寫張家界的文章給予評議,認為這些文章對張家界的山缺乏奇想。
            B.美國的紅石山,山巒的組合由拔地而起的石柱連接而成,呈“仙人掌”狀。其石頭為紅色,與張家界的石頭顏色不一樣。
            C.文本一融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結尾處獨句成段,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對張家界及張家界山巒的熱愛。
            D.文本二認為,散文的知性與論文的知性并不相同,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論文的知性往往要與感性交融。
            (2)文本一為什么把張家界稱作“男兒山”?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3)結合文本二,談談文本一是如何體現散文的感性與知性的。

            組卷:8引用:4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

          • 9.某中學將舉行高考備考沖刺大會。以下是X班委會代表同學向全體家長發出的邀請信。其中有一處格式不妥,一處詞語運用不簡明,三處詞語運用不得體,請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長:
                  我校將于2019年4月15日早8時在大禮堂舉行2019屆高考備考沖刺大會,我們謹代表班級全體同學誠邀家父家母到場觀禮。高考,意味著成長;高考,意味著蛻變。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您的到場實屬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高考需要您的支持與幫助,也需要您的監督與指導,屆時我們還將惠贈禮物一份。請您撥冗出席,對此我們敬謝不敏。
            2019年4月8日
            X班班委會
            格式不妥的一處是:
            (1)
             
            改為
             

            詞語運用不簡明的一處是:
            (2)
             
            改為
             

            詞語運用不得體的三處是:
            (3)
             
            改為
             

            (4)
             
            改為
             

            (5)
             
            改為
             

            組卷:28引用:2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魯迅
                  ②24歲的四川女孩劉仙是一位餐飲從業者,2020年2月初,她帶著廚師和食材,從成都趕到武漢,每天為醫院送400~600份盒飯。剛開始沒有防護服,她穿著雨衣奔走在各家醫院,被醫護親切地稱為“雨衣妹妹”。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國“雨衣妹妹”。
                  ③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習近平總書記4月25日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勉勵廣大青年      ④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佳木斯市第一中學團委開展了“百年正青春?書畫繪征程”繪畫活動,“我與團團合個影”攝影活動,“我與奧運冠軍開班會”等一系列活動,鼓勵青年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青年學生們深受鼓舞,感慨良多。
                  請你給某位當代青年楷模寫封信,體現你對上述材料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8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