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寧夏中衛市優秀生高考語文第一次聯考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現代平面設計是藝術發展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的文化支撐和靈感來源。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既是中國未來平面設計發展的關鍵,也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現代平面設計中,需要設計師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恰當地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到現代平面設計中來,賦予平面設計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
                  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文字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從古至今,文字具有非常直觀的傳遞信息的功能,通過文字,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和情感。而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文字的作用不僅僅涉及內容方面,從視覺上來說,還具有美化的作用,甚至還起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而在傳承文化方面,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特色的無疑是書法。在當代電腦藝術發達的大環境下,電腦制成的美術字體過于統一、單調、乏味。而中國書法則顯得獨具魅力。如中國銀行的標志字體“中國銀行”。是著名書法家郭沫若所題,四字極富變化,細筆不柔弱,剛勁似鐵,粗筆不臃腫,堅實如柱。飛白恰到好處,有力重千鈞之勢,是書法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有機結合的典范。
                  從早期的甲骨文圖形符號、陶文幾何圖案、青銅時期的器具紋樣、壁畫,民間各種裝飾紋樣到中國歷代書法元素符號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圖案藝術形式。圖案傳達信息的功能性很強,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超越文字,因此它被廣泛地應用于現代平面設計中。如北京王府井飯店的標志以中國王府井大飯店“方勝盤長”吉祥圖案為基本型,經變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線構成上下左右對稱的正方形,有秩序地縱橫交錯,表現出王府井飯店的規范管理、優質服務的含義。
                  色彩作為視覺要素,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現代平面設計中重要的視覺表現手段。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色彩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紅色,它給人熱烈、溫暖的感覺。追溯到古代,周朝時期人們尤為喜愛紅色。紅色為祥瑞之色,是婚嫁或慶典的顏色,代表著吉祥、喜慶、熱鬧。經歷了數代,這一觀念一直傳承延續至今。到了現代,紅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成為革命、正義的標志。如中國國旗的底色就是紅色,象征著中國人民團結、英勇抗戰、不畏犧牲的偉大人民精神。紅色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底色,完完全全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色,象征著團結、奮進熱誠的民族品格,讓人一看到紅色就想到中國。以華為手機為例,其菊花標志采用紅色,不僅體現出其團結、奮進、積極的企業精神,更意味著華為是“中國的”品牌。將中國傳統色彩元素融入到現代平面設計中,賦予設計文化內涵,使現代平面設計在傳承中進在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無疑造成了巨大沖擊,我們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傳統,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才能夠使現代平面設計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化道路。因此,設計師應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深刻內涵。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平面設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賦予平面設計文化味道,使設計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推敲。
            (摘編自張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文化賦予平面設計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從古到今在各方面影響著平面設計的發展。
            B.文字具有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功能,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正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C.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圖案歷史悠久,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其傳達信息的功能性甚至超越了文字。
            D.只有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平面設計結合在一起,平面設計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推敲。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門見山,基于現代平面設計產生過程,提出了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論點。
            B.文章從傳統文字、圖案、色彩等方面入手,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C.文章運用舉例論證,通過郭沫若所題的“中國銀行”來闡述書法在傳承方面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特色。
            D.文章針對一些新的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影響的這一問題,以現代平面設計為例進行了相應的探究。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例舉電腦制成的美術字體和中國書法,意在說明在傳承文化方面,書法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特色。
            B.北京王府井大飯店的標志基于“方勝盤長”吉祥圖案來設計,圖案線條縱橫交錯,寓意管理規范。
            C.紅色熱烈、溫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D.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傳統,利用傳統文化元素使現代平面設計重煥生機,可應對一些新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組卷:7引用:3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要求各行各業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層浪,“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C位”話題。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碳達峰”“碳中和”之所以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國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關,限制碳排放必然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對我國這樣油氣資源相對較少、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減排壓力更加嚴峻。中國只有實現了“碳達峰”的目標,才能夠實現“碳中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僅影響中國綠色經濟復蘇和高質量發展,還將引領全球經濟技術變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氣候環境。
            (摘編自《科普刷屏熱詞“碳達峰”“碳中和”》,人民網2021年3月15日)
            材料二: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到2019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再到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此刻,中國雖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戰,但也將迎來一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碳中和”不只是環保、減排,而且是整體經濟根本的結構性變化。我們需要從根本上再造中國的經濟基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一個以煤為基礎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經濟體系轉變為一個以電為基礎、能耗效率極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碳中和”目標激勵下,一大批亟待產業化的新興低碳能源技術,在未來十年可能加速發展。如高效光伏組件、固態電化學電池等處于產業化初期的技術,燃料電池、微型堆供暖等還在產業化準備階段的技術,以及處于孵化之中綠氫及衍生技術等,預計都會獲得加速發展機會。
            (摘編自《“碳中和”,中國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能源網2020年11月10日)材料三:
                  北京日報:在國際氣候議題的博弈中,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呼吁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減碳責任,這與我們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怎樣的關系?應該如何看待二者的關系?
                  李強(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環境問題關乎全球人民的命運,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我國愿意與發達國家一樣承擔減排責任,而且不斷提出更具雄心的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
                  二者關系并不相悖,氣候變化是典型的公共產品,發達國家率先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與發展中國家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恰恰體現了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則”。
                  北京日報:中國目前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在全球處在什么樣的發展水平?
                  李強:在向“碳達峰”和“碳中和”努力進程中,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2019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規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蓄積量已達175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速最高的國家。
                  盡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國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依然面臨重重困難。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能源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碳排放仍處于上升階段。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我國仍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占比高達85%,能源消費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來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時,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歐美發達國家基本都經歷了50年到7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目標期限僅為30年,這意味著我國達峰之后平臺期緩沖時間短。但是在實現“碳達峰”的道路上,中國不能“掉鏈子”。
            (摘編自《北京日報》2021年3月16日)材料四:
                  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表示:“全球工業體系在未來20--30年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建筑、鋼鐵、化工等產業體系,將在技術路線和生產裝備上發生重大的變革。”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實則是以倒逼機制推進制造業零碳轉型,加快構建中國零碳新工業體系。
                  以汽車生產為例,如果要實現“碳中和”,負責汽車整車制造的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企業,汽車生產涉及的鋼鐵、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業,以及電子、電器等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實現“碳中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大力減排之路上已經走了很遠,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輕松。我國氣候資金缺口較大,若想兌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國際承諾,每年資金需求約為3.1-3.6萬億元,而政府財政資金只是杯水車薪。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中國制造擺脫碳約束“扼喉”命運的重要節點,背后彰顯的是中國對于未來發展模式“不破不立”的決心,中國制造唯有自強才能不息。
            (摘編自《“碳達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世界工廠”的不破不立》,澎湃網2021年3月16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引發熱議,做好這兩項工作將改善全球氣候環境。
            B.無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還是“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的明確,都是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強有力的證明。
            C.雖然在向“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努力進程中,中國尚未取得重大成就,但憑借我們“不破不立”的決心,定能實現美好愿景。
            D.對中國而言,“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機制推進制造業零碳轉型,而與此相關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實現“碳中和”。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現實情況是油氣資源相對較少,煤炭資源相對豐富,減排壓力十分嚴峻。但中國不會“掉鏈子”,只要實現了“碳達峰”的目標,就能夠實現“碳中和”。
            B.“碳達峰”“碳中和”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其根源在于目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限制碳排放很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C.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因為全球環境治理中有“各自能力原則”,所以發達國家率先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
            D.綜合四則材料可以看出,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確立對中國來說面臨諸多挑戰,但也反映了我國國力之強大,更讓讀者感受到了大國之擔當。
            (3)中國兌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承諾,機遇與挑戰并存,請結合材料對此分析。

            組卷:7引用:4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雞鴨名家
            汪曾祺
                  那兩個老人是誰呢?父親跟他們打招呼,就在江邊的沙灘上。沙灘上有人在分鴨子。四個男子漢站在一個大鴨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鴨群里,一只一只,提著鴨脖子,看一看,分別丟在四邊幾個較小的圈里。他們看什么?--四個人都一色是短棉襖,下面皆系青布魚裙。這一帶,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賣魚的,販賣菱藕、芡實、蘆柴、茭草的,都有這樣一條裙子。沙灘上安靜極了,江流浩浩。東北風。交過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肅殺,天氣微陰,空氣里潮潤潤的。新麥、舊柳,抽了卷須的豌豆苗,散過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這點水氣。鴨子似乎也很滿意這樣的天氣,顯得比平常安靜得多。看什么呢?哦,鴨嘴上有點東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來的。這是記號!這一群鴨子不是一家養的。主人相熟,搭伙運過江來了,混在一起,攪亂了,現在再分開,以便各自出賣。
            “那兩個老人是誰?”
            “一個是余老五。”
            “另一個呢?”
            “陸長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師傅。他雖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開的。余老五成天沒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來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無比、細潤發光的紫砂茶壺,坐下來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聲音奇大。這條街上茶館酒肆里隨時聽得見他的喊叫一樣的說話聲音。他一年閑到頭,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養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間,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雞的時候。
                  所謂“炕”,是一口一口缸,里頭糊著泥和草,下面點著稻草和谷糠,不斷用火烘著。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什么時候加一點草、糠,什么時候撤掉一點,這是余老五的職份。他整天不離一步。他話很少,說話聲音也是輕輕的。他的神情很奇怪,總像在諦聽著什么似的,怕自己輕輕咳嗽也會驚散這點聲音似的。他聚精會神,身體各部全在一種沉湎,一種興奮,一種極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籠罩著一種曖昧、纏綿的含情懷春似的異樣感覺。余老五身上也有著一種“母性”。
                  剛剛出炕的小雞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雞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讓小雞的絨毛都出足了。別的師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氣錯一點,一炕蛋整個的廢了。余老五總要多等一個半個時辰。這一個半個時辰是最吃緊的時候,半個多月的功夫就要在這一會見分曉。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極點,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銳。他完全變了一個人。脾氣也大了,動不動就惱怒,簡直碰他不得,專斷極了,頑固極了。很奇怪,他這時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煙,一句話也不說。小徒弟不放心,輕輕來問一句:“起了吧?”搖搖頭。--“起了罷?”還是搖搖頭,只管抽他的煙。這一會正是小雞放絨毛的時候。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們趕緊一窩蜂似的取出來,簡直是才放下手,小雞就啾啾啾啾紛紛出來了。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處方。陸長庚瘦瘦小小,小頭,小臉。他不像余老五那樣有酒有飯,他是個倒霉的人。他放過多年鴨,到頭來連本錢都蝕光了。鴨瘟。好幾次,一趟鴨子放到蕩里,回來時只剩自己一個人了。看著死,毫無辦法。他發誓,從此不再養鴨。
                  這一帶多河溝港漢,出細魚細蝦,是個適于養鴨的地方。這塊地上的老佃戶叫倪二,前兩天說要把鴨子趕去賣了。父親問他要不要請一個趕過鴨的行家幫一幫,怕他一個人應付不了。運鴨,不像運雞。雞是裝了籠的。運鴨,鴨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邐邐地走。鴨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魚小蝦,運到了,才不落膘掉斤兩。指揮鴨陣,劃撐小船,全憑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經過長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不要!
                  他怕父親再建議他請人幫忙,偷偷地一早把鴨趕過蕩,準備過白蓮湖,沿漕河,過江。
                  倪二在白蓮湖里。一趟鴨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鴨子不服從指揮,四散逃竄,鉆進蘆叢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來。
                  怎么辦呢?
                  圍著的人都說:去找陸長庚,他有法子。陸長庚在哪里?多半在橋頭茶館。
                  橋頭有個茶館,照例又是閑散無事人聚賭耍錢的地方。常在后面抖著頭看人賭錢的,就是陸長庚,這一帶放鴨的第一把手,諢號陸鴨,他跟鴨子能通話,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鴨。
                  說了半天,講定了,十塊錢。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紅了一莊,方去。
                  這十塊錢賺得太不費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撐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著,在水上撲打了一氣,嘴里嘖嘖嘖咕咕咕不知道叫點什么,赫!都來了!鴨子四面八方,從蘆葦縫里,好像來爭搶什么東西似的,拼命地拍著翅膀,挺著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來。看看差不多到齊了,篙子一抬,嘴里曼聲唱著,鴨子馬上又安靜了,文文雅雅,擺擺搖搖,向岸邊游來,舒閑整齊有致這個人真是有點魔法。
                  當然,第二天大早來時他仍是一個陸長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輸得光光的。
                  這兩個老人怎么會到這個地方來呢?他們的光景過得怎么樣了呢?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雞師傅,卻衣食無憂,整日拿著紫砂茶壺到處閑逛閑聊,小說在此設置懸念,使讀者產生了急切期待和熱切關注的閱讀心理。
            B.本文運用傳統小說、評書等常用的敘事方法“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分別講述了兩位鄉間巧人的故事,情節更加集中清楚,體現了作品的傳統性、文化性。
            C.小說在敘事上短句居多,簡潔靈動,沒有較為完整的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更沒有任何曲折的情節,體現了汪曾祺小說散文化的藝術特色。
            D.小說語言質樸清淡,就連人物苦難的命運、艱難的境遇都“寡味兒”了許多,但讀者仍可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對小人物命運的關切和人生悲歡的思考。
            (2)對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個特色,請列舉其中四處,并簡析其作用。
            (3)本文開頭一段不避其繁,結尾一段不避其簡,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請結合文本分析。

            組卷:8引用:2難度:0.5

          • 9.把下面的長句改寫成5個短句,不得改變原意,可適當增刪詞語,語句要連貫。
                  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內,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那首震撼和打動了千百萬“后來人”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獄中詩,以一名共產黨員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詮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必勝信念。

            組卷:52引用:11難度:0.8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參加會議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齡是28歲,他們當中30歲以下的有9位。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紀的“90后”,5人是20世紀的“00后”。正是這么一群敢作敢為的年輕人改變了國家的面貌。
                  材料二:2021年2月19日,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現場視頻公開,戍邊戰士們面對數倍于己的外軍奮不顧身,無畏向前。在這場人數懸殊的抗擊中,四位官兵英勇犧牲,最大的33歲,最小的僅19歲。“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
                  材料三: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凝煉出了許多可貴的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無數種精神匯聚成“中國精神”。
                  讀了上述材料,身為“00后”的你有何感想?你將來會為自己選擇一份怎樣的職業?你打算如何在職業生涯中踐行“中國精神”呢?請以“職業選擇?中國精神”為主題,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2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