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甘肅省張掖市民樂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二)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很多時候,人工智能有“記憶力”的說法只是一種隱喻,而且是一種糟糕的隱喻。嚴格地說,從哲學角度看,記憶力本身是胡塞爾所說的“意向性”活動的一種。因此,我們要論證機器有記憶力,首先要論證機器是有意向性的。
                  所謂“意向性”,是指通過某種內部心靈表征,間接指示某些外部對象的能力。“意向性”的要害是間接性。通過間接性,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是知道下面這一基本原則的有效性的——自己心中所想未必就是世界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此即關于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界限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對人類在環境中適應性的提高大有神益。同時,與其他意向性能力類似,記憶并不保證對已發生的事實進行忠實記錄。我們知道自己的記憶只能算是“基本可靠”,并且在需要精密追索自己的記憶內容時,會訴諸其他信息載體(如日記、錄像等)。有些人會誤以為人工智能可以避免這些麻煩,因為人工智能有對自身運行歷史的電子日記與內部“錄像”——因此,人工智能無須從外部尋找此類證據來核對自己的記憶。但這是對人工智能的一種誤解。
                  在計算機硬盤中存儲的信息,本身并不是心智活動相關項的記憶內容。毋寧說,這些信息與存放在檔案柜里的檔案一樣,都是用來檢查記憶是否正確的外部證據。而這些信息(包括檔案信息)都可以被存儲在計算機的機殼內這一事實,卻使我們容易產生一些錯覺,認為這些信息已經內部化了。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在人的大腦中放置了一個超級小、容量卻驚人地大的硬盤的話,那么我們是否會認為該大腦的記憶中就已包括了該硬盤內的內容?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該大腦還需要額外的心智能力,以便打開腦機接口的開關,進入硬盤內容的目錄樹,然后按照上文所述的思維流程尋找信息。而該硬盤中的大多數內容,在未被激活的狀況下,依然會處于主體的意識生命之外。
                  那么,如果我們將人類用自己的腦力在信息檔案庫中搜尋信息的工作,全部交付給人工智能去做的話,是否可以說人工智能具有了記憶力?關于此問題,原則上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應怎樣讓人工智能去做人類的信息檢索工作?對此,或許不少人會想到搜索引擎技術。但從根本上看,現在的搜索引擎都是由真實的人類腦力所驅動的。換言之,是具有各種感官、各種欲望與各種記憶的人類在使用此類技術,搜索引擎所記錄的搜索數據,是不能脫離整個活生生的人類社會而存在的。而我們當前所需要的技術,卻恰恰是要讓其取代人類,自己去搜索信息。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求助于現有的搜索引擎技術,通常是在緣木求魚。
                  如果要讓人工智能去做人類的信息檢索工作,則該人工智能需要的能力至少包括:意圖產生能力、內時間排序能力和基于經驗的語義推理能力。如此看來,記憶能力并不能落實為一個單獨的記憶功能模塊,而必須轉變為上述這些復雜心智能力的衍生之物,由此帶來的技術設計難度顯然是很大的。更麻煩的是,目前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原則上并不具備對上述這些能力的模擬能力,而只能完成在特定類型的輸入與特定類型的輸出之間建立起映射關系的任務。然而,從哲學角度看,不進行此種對記憶的模擬,智能的本質——在運行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通過最少的能量投入獲取最大的系統適應性——就不能實現。因為,缺乏記憶的系統所能做的,只能是事無巨細地將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全部攤在紙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并且會因為無謂的信息搜索浪費大量資源。所以說,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應重視“記憶”這一重要維度。
            (摘編自徐英瑾《記憶展現人工智能發展重要維度》)(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具有“意向性”的能力,知道心中所想與外部世界不能直接等同,需要從外部尋找證據進行核對。
            B.有些人認為人工智能有對自身運行歷史的電子日記與內部“錄像”,這是對人工智能的誤解。
            C.人工智能無須從外部尋找其他信息載體來核對自己的記憶,因為它儲存的信息是忠實的,已經內部化了。
            D.人工智能技術一旦發展到可模擬人類的復雜心智能力的程度,就能實現對當今人工智能甚至人類的超越。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區分人的“記憶”與人工智能的“記憶”,是為了更準確地闡述目前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擁有“記憶力”。
            B.文章第三段用假設反推的分析方法,論證了計算機硬盤中存儲的信息并非心智活動相關項的記憶內容。
            C.文章第四段通過人使用搜索引擎與搜索引擎自己去搜索信息的對比,論證了現在人工智能的能力有限的觀點。
            D.文章層次清晰,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結尾水到渠成,提出應重視的方向,具有現實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從哲學角度看,人工智能有“記憶力”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其很難說有什么“意向性”。
            B.在作者看來,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水平而言,用搜索引擎技術取代人類去搜索信息,這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C.從“記憶”這個維度看,目前的人工智能尚缺乏記憶的系統,在原則上并不具備對復雜心智能力的模擬能力。
            D.人工智能不能實現智能的本質,所以只能事無巨細地將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全部攤在紙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組卷:4引用:2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中,有關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議題頻現。無論是人大代表建議設立“漢服日”,還是政協委員建議建立“成人節”“拱手禮取代握手禮”,“兩會”的議案提案折射出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十足關切。
            “傳統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還有生命力?現代化與西方文明是否在擾亂它的根基?面對如今的社會問題,我們是否能在傳統中找到解答?
                  南風窗記者專訪了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近年來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許紀霖,就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
                  南風窗:西方文化的核心關注神與人,中國文化的核心關注天與人。從文化的角度看,無論中國還是西方,人們似乎都首先關心自己與“神秘力量”的關系,為什么會產生這樣類似的文化心理?
                  許紀霖: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是不一樣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什么社會呢?我們用馬克斯?韋伯的話說叫“祛魅”,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來自哪里?來自另外一個世界,這叫超越世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很難想象,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以外,還有一個世界。好的知識不像目的明確的工具箱隨需隨取,它是一種儲備,等待關鍵時刻被亮出來。
                  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國,是“天道、天理”。越是往遠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產生無法把控自己命運的恐懼:颶風來了,把部落所有的帳篷都吹走;莊稼種得好好的,冰雹、洪澇來了一下子毀掉。越恐懼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圖騰,也是一個證明。
                  從這種共同的“恐懼”“崇拜”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講到中西文化,更多的是講區別,好像這兩種文明只剩下差別。但事實上,中西文明之間的差距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大。
                  南風窗:“孟母三遷”“孤兒寡母出人才”這樣的傳統文化故事,總會讓人想到近來對于學區房、“雞娃”的探討和焦慮。對于后代成才的企盼與不計代價的付出,是一種文化傳統嗎?為什么古往今來,人們總是生活在比較與壓力之下?
                  許紀霖: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儒家文化的傳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釋,我這里舉一個我的好朋友、知名人類學家閻云翔的解釋。我們都知道,所謂近代化、現代化的核心標志,有一個是追求“個體化”——個人主義,個人從家庭網絡中脫離出來。
                  從文化的角度看,這和中國人對自己的生命理解有關。不同于西方人“孩子是上帝的禮物,我把他培養長大,再還給上帝,讓他獨立”的想法,中國文化里沒有上帝,每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都放在血緣關系之上,以這個脈絡來理解生命:父母輩沒實現的愿望,兒子女兒可不可以實現?老一輩的遺憾,年輕人能不能補償?
                  所以中國的孩子屬于家庭、血緣,承擔了很多的期望,這種潛意識的文化很強烈:父母是奉獻的、無私的,只要稍微有點良心,孩子就會有壓力。這不能說好與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國文化自身的傳統,只有放在這個文化背景里,才能理解它。
                  南風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引發的集體感動一樣。
                  許紀霖:對。《你好,李煥英》這個電影一開始沒人看好,但沒想到現在如此大熱。為什么?不能說僅僅是營銷的好或者時機好,這背后我們恰恰可以看到,《你好,李煥英》代表了很多年輕人內心的愧疚感。中國人再怎么現代,他依然是中國人,個人的完整性無法由個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關系的血脈相連里來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
                  南風窗:每年在全國“兩會”,幾乎都會出現對“弘揚傳統文化”的討論。比如今年,有委員提議設定“成人節”,行古代成人禮,或規定以拱手禮取代握手禮等。你怎么看待這些討論?它們可以對傳統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嗎?
                  許紀霖:我個人不太贊成用法的方式來創造一種新的禮儀。
                  更好的方法,是通過社會的試點,讓好的東西慢慢推廣,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癥”,一切都交給法處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國家意志,但是除了國家意志以外,我們更需要社會的日常秩序,自發的日常文化秩序。
            摘編自《對話許紀霖:把握傳統需要建立文化自覺》《南風窗》2021年第7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次訪談的背景是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的設立“漢服日”和政協委員建立“成人節”“拱手禮取代握手禮”等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提議。
            B.許紀霖認為,古代人以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雖然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差異,但是人們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樣的。
            C.在許紀霖看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生命意義的理解都放在血緣關系上,因此作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會承擔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壓力。
            D.《你好,李煥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原因是電影反映的個體生命在家庭關系的血脈相連中體現的生命意義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文化的議題在“兩會”中頻現,引發了人們對其十足關切,以及對其發展的思考,于是成為了這次訪談的主要話題。
            B.談論中西方文化中人與神、人與天的關注差異,以及對后代培養的重視,都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很好的角度
            C.許紀霖不同意動輒就將傳統文化的一些禮儀形式用“法”來規定的做法,他認為好的東西可以慢慢擴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給法律。
            D.作為一次訪談,雖然文本的節選部分的幾個片段邏輯關聯不緊密,但也展示了許紀霖對訪談的話題的深刻認識和獨到見解。
            (3)做好采訪工作,需要記者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引導被訪談者深入探討問題的能力。《南風窗》記者在這次采訪活動中有哪些可借鑒之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25引用:10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深巷里的老墻
            梁衡
                  在婺源農村小住幾天。徽式民居總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墻,房與房的距離又近,一出門,迎面就是一堵墻,一走路,人就夾行在兩墻中間。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
                  當地傳統的砌墻方法是薄磚立砌、橫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這樣既節省材料又可保溫,而且土在墻中,寓田于墻。新墻在剛落成之時潔白如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白墻黛瓦的徽式格調。當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墻時,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
                  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一層一層地洇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論層次,這里有美術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我兒子是學畫的,他說國畫里所講的線條、皴法、留白,西畫里講的光影、色調、透視,在這墻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課堂上沒有講過的這里也有。人工藝術在自然面前是這樣渺小,他自從住到這里就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正是“眼前有景畫不得,神來之筆在上頭”。
                  但大自然并不滿足于平面的藝術。風雨如刀,歲月如錐。白墻這里被鏟去一塊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溝,有時還被隨意抽去一塊磚,甚至推倒半堵墻。然后,再借來四面八方的種子,乘著風和雨,漫天搖落在墻頭。那些綠色的生命便悄無聲息地棲身到磚縫里、墻皮間、紅土中,甚至就借著一絲濕氣黏附在光潔的墻面上。它們才是真正的“蜘蛛俠”,緣墻而走,無處不在,無縫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墻,上面就爬滿了積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涼粉。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墻。
                  你隨意漫步吧,土墻、石墻、磚墻、籬笆墻,滿墻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愛。只要你有耐心,任選一墻,就可以面壁一兩個小時,像是在美術館里看畫展。不,比畫展更好看。這是一面面實實在在的生態墻、文化墻。你想,無數個鮮活的生命自愿齊集到這面老墻上,躋身磚石,扎根紅土,探身招手,與人共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更可貴的是這些鮮活的花草并不欺侮無言的老墻,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還沒有忘記露出一方紅磚、突顯一塊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墻,仿佛提醒著你,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
                  一天,我偶然與兒子說起這幾日讀墻的感覺,他說:“你不知道咱們這房子的西邊有一面老墻,每當夕陽晚照時,那種歷史的滄桑感讓人心里發顫。我修這房子時專門為它開了一扇西窗,為了能最佳取景,還不厭其煩地改窗框、配窗簾。但突然有一天西邊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擋了個嚴嚴實實。”
                  第二天,我就去尋訪這堵老墻。原來它曾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個樓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墻還比較完整,袒露著磚塊橫豎相砌的紋路和白色的灰縫,甚至你都能感覺到還有一位磚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經塌得只剩下一條棱線,清晰地露出墻的筋骨結構,只見碎磚破瓦如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犬牙交錯的磚塊間露出當年填充的紅土,唯有那個高高的樓角還十分完整,在藍天的背景下劃出一個標準的直角圖形。樓角上方白云來去,一只孤雁在天際盤旋,風在輕輕地打著口哨。這時晚霞燒紅了天邊,風雨樓臺,殘陽如血。我一時驚呆了,如果要給眼前的這幅畫起個名字,就叫歲月。我知道眼前這個村子是有來頭的,歷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進士。你看腳下的石板路與河邊的洗衣石,路上一低頭就是一塊廢棄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樹七八個人才能合抱。岳飛曾在這一帶駐軍,與悲壯的《滿江紅》不同,他在這里留下了一首輕松愉快的小詩《花橋》:“上下街連五里遙,青簾酒肆接花橋。十年征戰風光別,滿地芊芊草色嬌。”當年的芊芊草色,現在依舊點染在尋常百姓家的墻頭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繞來繞去多走了幾條巷子。為的是再多讀幾段老墻。有一座土墻矮房,早已被主人遺棄,劣筑的紅土墻面上夾雜著石塊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長滿嫩綠的厚厚的苔蘚。苔蘚這東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磚、舊瓦、朽木、斷墻,都一律公平地給穿上鮮亮的綠裝。現在這綠苔青瓦的屋檐壓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墻的額頭,而墻腳正綻放著一束燦爛的花。
                  我想,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已是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難得這深巷里還為我們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保存了前人的眼淚和笑臉。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誰能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
            (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有刪節)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泥瓦匠“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說明他們在砌墻之初并未想到墻在風雨的侵蝕下,會產生藝術美。
            B.在作者看來,美需要發現,如夕陽晚照中的老墻就美得讓人心顫;同時,美也需要保護,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壞了老墻之美。
            C.文章先對墻變化與特點整體描述,后聚焦老墻及土墻細部刻畫,不枝不蔓,詳略相宜。
            D.作者選取“青瓦”“綠苔”“燦爛的花”等物象,讓被人遺棄的土墻也具有了獨特的美感。
            (2)作者開篇認為“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請結合文本,概括“墻”的內涵。
            (3)文章結尾處,將老墻置于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中,在對比之中抒發感慨,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全文簡要回答。

            組卷:13引用:3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 9.下面是一則招聘啟事的片段,其中有五處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并作修改。
                  本校因發展需要,特面向全國各地招聘小學思維訓練、閱讀寫作、英語、美術、書法全職教師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及相關學科教師資格證書,有2年以上學校或培訓機構教學經驗者優先。年薪15~20萬左右(特別優秀者可網開一面),另加保險及其他福利。有興趣的可將個人材料發送至郵箱,并保證材料真實有效;否則取消應聘資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擔。歡迎致電垂詢。
            修改:①將“
             
            ”改為“
             
            ”;
            ②將“
             
            ”改為“
             
            ”;
            ③將“
             
            ”改為“
             
            ”;
            ④將“
             
            ”改為“
             
            ”;
            ⑤將“
             
            ”改為“
             
            ”。

            組卷:46引用:8難度:0.9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烏申斯基
                  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這很好,但學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可以說這只是知識的一半。你還需要上一個大學,就是勞動大學。--毛澤東與毛岸英的談話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每一個人都要通過勞動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1引用:15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