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廣西南寧二中高考語文第七次適應性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道德與法律是古代中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兩種主要手段。在不同歷史時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論表達,對這兩種手段的運用方式也各有側重。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漸形成傳統。當前,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發揮法律和道德共同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對儒家為政以德、以禮治國的一種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法家思想,強調通過嚴明法令來維護君主統治和社會秩序。許多學者認為,“商周之變”與“秦漢更替”的治理思想變化,對古代中國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商周之變”是德法關系的一次大變革。“商周之變”顛覆了商朝“祖先即為天神”的天命觀,把天塑造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體,確立了天命靡常、與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觀念。以德配天要求從內心檢視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欲望,從而符合天道的要求。這就使得“禮”這一德的規范化形式在整個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德節制罰、以德引導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漢更替”是德法關系的又一次大變革。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百家爭鳴,秦以專任法治而強,實現大一統。代秦而興的漢朝,經過數十年思想更迭,逐漸接受儒家“為政以德”的理念,確立了“德主刑輔”治理思想。到隋唐時期,“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議》)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趨成熟。
                  古代中國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鮮明特征。為政以德關乎能否服眾,一旦失德,就是有違天命,政令、刑罰就會失去正當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種建立在共同價值取向基礎上的秩序追求,即以價值共識、道德教化、禮制規范以及一定的國家強制,實現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罰也是一種維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傳統價值取向上只是為了“濟德禮之窮”,不可以濫用。德治與法治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共同維系國家長治久安。
                  禮法結合、德法共治是中華傳統法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德治和法治都認同儒家倫理觀念,在內在價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礎。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規范體系和實施體系上都得到充分體現。
                  德治與法治各有其“典”“則”。“典”是指禮法體系的基本經典、基本法則,確定國家治理的主流價值和主要規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導學習的一系列儒家經典,法治之“典”主要是歷代的刑書與律典。“則”是各種形態的具體規則,規定行為準則、政務標準等。德治之“則”主要散見于各種禮制、民約與規則之中,法治之“則”主要表現為各種政令、條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這種“德”“法”各“有典有則”的規范體系是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綜合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僅體現在規范體系的融通上,還體現在實施體系的完備上。古代中國把家庭、家族視為個人人格養成的親屬團體。家被賦予一定的自治權,親屬之間的糾紛有些可以在家的內部自行解決。地方政府負責本區域內律典、政令的實施,以強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時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國家對大典、大政負責,但也允許鄉賢、書院、家族、牙行等團體,以內部章程、規約、自律規則等規范形式實行自治。
                  新時代法治與德治的內涵和方式與古代有很大差異,但在兩者結合方式、規范體系融通、組織實施方面,傳統治理經驗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摘編自張生《從德治法治并重傳統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以德配天”的觀念使商朝“祖先即為天神”的天命觀受到顛覆,也為周代形成“明德慎罰”“以德制罰”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礎。
            B.德治以價值認同來凝聚共識、感染人心,法治以強制規范整飭秩序、糾正違失。在維系秩序方面,前者是觀念,而后者是手段。
            C.官方倡導學習的儒家經典都是闡釋德治義理的經典,包含禮的體系的基本經典與法則,為其他社會規范形式提供基本價值原則。
            D.當前,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規范和實施體系上都值得我們遵照和踐行。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主體部分探討了我國古代國家與社會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這一重要特征,從歷史演變、鮮明特征、規范與實施體系等角度展開論證。
            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議》中的文字來說明唐代法律主張在治國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以表明這種治理模式的日趨成熟。
            C.文章在論證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規范體系時,既指出德治與法治各自的“典”“則”,又在對比中論證它們彼此的關系,顯示了作者的思辨態度。
            D.文章開頭提出論述對象,接著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國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結尾點明寫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商周之變”與“秦漢更替”是我國古代治理思想的兩次重要變化,它們標志著古代中國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
            B.我國一些朝代的州縣和鄉里設有彰癉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鄉紳旌表嘉善、申誡頑劣,說明地方政府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
            C.我國古代德治與法治在組織實施方面,既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又倡導一定范圍的自律自治,國家和民間各負其責,提升治理有效性。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這是通過立法推動美德落地生根的有益實踐。

            組卷:71引用:8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袁隆平出生在戰亂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輩,于是被起名“隆平”。父親是國民政府鐵路局官員,他從小便與父母、兄弟顛沛流離:北平、江西、湖南、重慶。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做老師。他沒有政治身份,家庭歷史又“成分”不佳,偏居鄉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機遇。
                  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國務院組織制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袁隆平意識到這是讓自己發揮長處的機會,他帶領學生科研小組做試驗,希望能研究出一種高產的作物。當時蘇聯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在中國流行,袁隆平就嘗試無性嫁接,最后均以失敗告終。無性雜交不能改變植物的遺傳性。1960年全國大饑荒,填肚子只能用雙蒸法(米飯蒸兩次,看起來更多)。袁隆平曾在路邊、橋底、田埂上看見5具餓死的尸體,走出校門就是狼藉一片。湖南農民對他說“施肥不如勤換種”,他就開始用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研究育種,最后在茫茫稻田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雜交水稻研究。整個60年代,他經歷過“文革”的動蕩、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不斷實驗,尋找最佳的雄蕊敗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澤里發現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歲的袁隆平驚喜發現這就是他尋找10年之久的目標,并為它起名“野敗”。野生敗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鋒。“野敗”成為雜交稻的第一個母本,從此雜交水稻登上了中國農業舞臺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運之稻,已經演化為覆蓋全國農田近60%的后代。
            “野敗”之后,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華國鋒在1970年的湖南省農業科技大會上將袁隆平請上主席臺,他說:“一些人囿于認識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對袁隆平這樣一個安江農校的普通教員及其雜交水稻研究,還抱有種種成見,袁隆平面臨著僅僅靠他們自身努力根本無法克服的困難。”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幾萬株“野敗”;1975年,升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提出在南方13個省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決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國在糧食上卻迎來了大豐收——這一年全國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雜交水稻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賓召開的國際水稻研究科研會議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兩系法”后,袁隆平主動請纓立項“超級雜交稻”,4年后,他的稻種已經能在每畝土地上收獲700公斤的糧食,轟動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級稻后的第十年,聯合國停止對華的糧食援助,標志著中國26年糧食受捐贈歷史畫上了句號。
            “失敗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時間,是什么支撐著你?”記者問。他說:“講大道理的話,就是為人民服務。但我覺得還有一方面是我的好勝心,有個內在的動力,我就是還想爭取新的東西。“
                  這便是科學家的本心,他們天然對獲得答案有著強烈渴望。為了這種渴望,袁隆平錯過了母親的彌留之際,錯過了兒子的成長,70年代里唯一一次請假還是妻子突發病毒性腦炎的時候。一連10天在醫院照顧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時代與妻子最長的一次獨處:在病床前為她念詩、唱歌、講故事……等妻子醒來,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道路。
                  科學家、富豪,袁隆平對這些稱呼都不太滿意,他喜歡說自己是“種田人”。為了那畝田,他其實愿意放棄很多東西。80年代他最盛名時,湖南省組織部請他出任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正廳級。他拒絕說:“我不適合,當院長,意味著我要離開雜交水稻的研究崗位。“
                  他說:“我們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如果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勇于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
            (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是因為他受到1960年全國大饑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邊、田梗上看到5具餓死的尸體,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兩系法”后,主動承擔“超級雜交稻”的研究項目。4年后取得轟動世界的成就,于是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謙遜低調,對自己定位清晰,他認為自己不適合當院長,即使他是做科研的,也不希望被叫做“科學家”,只是自謙為“種田人”。
            D.袁隆平秉持科學家的本心,對獲得答案有著強烈的渴望。為此,他沒因家事耽誤工作一天,無法盡到孝敬父母、關愛兒子、照顧妻子的義務。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與社會地位,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凸顯他輝煌的事業成就與人格魅力作了鋪墊。
            B.文章為了凸顯培育雜交水稻的艱難,描述了袁隆平從培養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雜交水稻,到種出畝產700公斤糧食的過程。
            C.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對我國的糧食增產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他大大推動了我國結束糧食受聯合國援助這一時刻的到來。
            D.文章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袁隆平突破技術研究、客觀條件、世俗認知等困境,促使雜交水稻登上中國農業舞臺中心的故事。
            (3)袁隆平為什么會達到如此高的科學成就?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組卷:18引用:5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立碑
            朱順社
                  王家灘的王盛老漢騎著自行車,在縣城跑了三道街,在縣城跑了三道街,問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彎,傍晚時分,才找到縣自然資源局周英漢局長的家門。
                  王老漢想批一塊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為死去的村支書吳亮亮立一座碑。吳亮亮是縣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灘村支書三年多,在一次防風治沙的會戰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時不到四十歲。
                  王老漢敲敲門,里面沒人應。他原地轉一圈,在門前的臺階上坐下來。他知道當局長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嘞!
                  要說批地,本該是村干部們辦的事兒,可這些年輕人沒耐性,到自然資源局找兩趟,被建設用地股長一番道理頂回家,從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漢了解情況后,主動把這事兒擔起來。他知道自然資源局里人多,有話不好講,就直接找到周局長家里來。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講明了,周局長會不同意。難道這件歌功揚善、順乎民意的好事兒也辦不成?
                  哼,俺王老漢年輕時也當過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沒見過?等俺把地批下來,讓后生們也知道啥叫寶刀不老!
                  夕陽西沉,余暉盡落。王老漢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鄉——醒醒,這樣會著涼的。”
            “俺……沒睡。”王老漢揉揉眼,面前站著一位中等身材、齊耳短發,三十七八歲的女人,手里提著一個裝滿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誰?”
            “俺找周局長,”王老漢見女人拿鑰匙開門,心想,這位一定是周局長太太,便問,“周局長他還沒回來?”
            “老鄉,您是哪個村的,有啥事兒?”
            “俺是王家灘的,找他有緊要的事兒。”
            “王家灘的?哦,快進屋說吧。”
                  王老漢將半袋花生從自行車上拿下來,提到屋里放在門角的凳子上。客廳面積不大,陳設簡陋,一對沙發樣式老舊。墻角擺放著一些測量器材和圖標。王老漢見了心想,當局長的居住條件也不咋樣,還不如俺農村人住的大瓦房寬敞!
            “您來家里千萬不要帶東西!”女人將一杯熱茶放在王老漢面前,關切地問,“王家灘的鄉親們都好吧?”
            “好、好,你到過我們村?”王老漢心里暖暖的。
            “沒有,你們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轉過話頭,“老人家,您有啥事兒,慢慢說。”
            “這個……”王老漢見女人舉止大方,心想,這位局長太太一定是個說話算數吹風管用的人,便試探著說,“其實……對你說和對周局長說都一樣:俺想批一塊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灘村民想為故去的支書、縣里下派干部吳亮亮立座碑。”
            “為啥給他立碑呢?”女人搖搖頭說,“老人家,立碑這事不是隨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尋常人能有立碑資格的。”
            “吳支書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跡登過大報紙嘞!”說到吳支書,王老漢的話就滔滔不絕,“吳支書在王家灘村任職三年多來,帶領群眾修路打井、植樹造林,多方籌款建起了幼兒園、養老院。過去村民們趕集上會行走不便,現在進城一路暢通;過去村民們吃不上新鮮蔬菜,現在種植了蔬菜大棚;過去村里孩子上學不便、老人養老無門,現在不用出村就能解決。他辦的好事兒數都數不完。王家灘村民脫貧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卻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懷念他啊!”
            “吳亮亮是個好同志!”女人深深點頭,嘆息一聲。
            “所以,王家灘的村民合計著,要給吳支書立座碑。”王老漢動情地說,“為批地的事兒,村干部們跑鄉政府、跑自然資源局,可是他們都說占用耕地不能辦。俺琢磨著,這件事兒必須由局長親自批才行,于是就來找周局長,求他網開一面……”
            “真難為您了,這么大年齡了,還讓您跑這么遠路。”
            “不不……吳支書為了王家灘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點路算啥?只要能辦成這件事兒,讓俺步行出國都成嘞!”
            “您老先別急,大老遠來了,不能讓您餓著肚子說話,我給您做飯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兒不解決,吃飯也不香。”王老漢攔住對方說,“俺看你有主見,說話肯定靈,求你一定幫忙把這事兒辦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鄉親們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釋說,“可是您知道,節約用地關乎民生大計。現在,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減少。目前,王家灘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畝,超過了用地‘紅線’。因此,必須從嚴把關,保證使用土地的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揚正氣,按老話說是揚善積德的好事,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漢竭力為自己辯解。
            “吳亮亮同志是一名共產黨員,他任村支書,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分內的事兒,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吳支書不怕苦累勇挑重擔,清正廉潔為民辦事兒。他捐款辦學,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桿秤,立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立碑是要他名聲長存嘞!”王老漢把學到的名詞都用上了。
            “可是,我們不能為死去人的‘名’,不顧活著人的‘命’吧!”
            “你這叫啥話?”王老漢聽了壓不住火氣,“如果……故去的是你親人,你還能這么說嗎?”
            “我,我……”女人眼含淚水,說不出話來。
            “你說得不錯,土地是俺農民的命根子。”王老漢眼含淚花說,“可凡事都有個特殊,吳支書為王家灘村做了那么多……就這么走了,俺們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帶著全村人的心愿來的,你卻說出這么不近人情的話,早知道這樣,俺悔不該來求你……”
            “老人家,你聽我……說……”女人話語哽咽。
            “啥也別說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漢氣沖沖邊走邊說,“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為吳支書騰個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淚說,“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國家的,我照樣有權阻止你。”
            “權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兒你別管。”
            “對吳亮亮的事,我同樣……有這個權,”女人泣不成聲,“因為……我是……他的妻子……”
            “啥?!”王老漢心頭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語。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明線是吳亮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而犧牲,暗線是王老漢到周局長家里批地立碑不成;明暗線交織,拓展了小說的廣度和深度。
            B.“夕陽西沉,余暉盡落”這一環境描寫承上啟下,暗示了周英漢局長歸家之遲,營造出蒼涼沉重的氛圍,和小說的底色協調相應。
            C.小說通過塑造主人公王老漢的形象,旨在批評那些做工作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的農村基層干部,贊揚了王老漢勇擔責任的精神。
            D.小說既有莊重凝練的敘寫,也使用了大量樸實無華的口語,賦予了人物鮮明的個性,也使凝重傷感的話題有了人間煙火的溫情。
            (2)在小說敘事中,故意延遲故事發展的進展,拖延讀者到達結尾的時間,這種手法被稱為“延宕法”。本文在結尾處才明確了“女人”是吳亮亮妻子的身份,就運用了延宕法。請結合小說內容,分析其效果。
            (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作品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請簡要分析小說是如何體現這一指示的。

            組卷:13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賽場外業余愛好者也積極投身冰雪運動。醫學專家認為,溜冰滑雪不僅是一項提高身體素質的體育運動,更是一味愉悅身心、抵抗抑郁焦慮的良藥。
                  省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療師李勇強告訴記者,滑雪、滑冰是一項全身性運動,①          ,經常參加該項運動的少年兒童,他們的手、腳、眼等協調性和柔韌性都比較好,肢關節也會變得更加柔軟、富有彈性,運動身姿更柔美。李勇強說,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重,因此門診上經常會遇到抑郁、焦慮的孩子,而且近年來越來越高發。②          。有研究表明,運動會使大腦分泌的內啡肽增多,這是一種快樂傳遞素,能大大緩解抑郁、焦慮癥狀。此外,冰雪運動多數是團體運動,還能鍛煉孩子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李勇強提醒,③          ,不能在準備活動沒做開、身體沒預熱的情況下就上場,這樣關節韌帶非常容易受傷。“運動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在運動結束后做一些牽伸,這才是對我們韌帶最好的保護。”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
            (2)請為上文信息擬寫一則標題。(不超過15個字)

            組卷:27引用:7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習近平:“我們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導演組用“二十四節氣與冬奧運動的結合”來設計倒計時環節,用“折柳相送”的表演來呈現“悼念”的主題,唯美而蘊藉,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中國式的浪漫”。
                  材料三:網絡上,由某位中國攝影師給外國知名品牌拍攝的廣告照片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網友表示,照片上這個妝發油膩暗沉、眼神陰騖可怖、服裝配飾充滿清末腐朽氣息的中國女子,是為了迎合西方對中國人的審美和刻板印象而故意創造的形象,有丑化中國人之嫌。
                  請你結合以上材料,談一談你的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