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石家莊二中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
發布:2025/1/4 7: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人類對時間的認識來源于對自然的觀察。一方面,天體運動造就的晝夜、月相和季節等有著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也形成了與之和諧的節律,古人據此設置歷法規則,創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來無關天象的時、分、秒)為標度的時間體系。當這些標度被數學化后,自然的時間就成為測度的時間。另一方面,能夠感知“自我”和“現在”的生命,都難逃生老病死的命運。古人先驗
地意識到自己“向死而生”,聯想到現在進入過去,未來進入現在,人死不能復生,覆水不能再收——“時間之矢”仿佛是一條線性、均勻、“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兩種經驗,奠定了數學化、空間化的時間觀的基礎。它們對應不同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啟發了人類對時間本質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臘人覺得時間是循環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則基于上帝和創世的觀念,主張有始有終的線性時間。到了中世紀后期,線性時間觀已經深入歐洲社會。16世紀新式鐘表誕生,其結合了兩種時間觀念:指針的運動既模擬循環,也呈現流逝。鐘表時間進入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重構了人與時間的關系,推動了關于時間本質的思考。德國科普作家托馬斯?德?帕多瓦認為,這是現代時間及其觀念被“發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現代/新時代”的開端。
以新式的鐘表時間為參照,所有社會活動都變得可預期、可規劃,能夠像鐘表機械那樣運轉有序。同時,新式時間也將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測度時間所定義。時間如影隨形——效率無處不在;時間愈發精確——效率更加珍貴。當效率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和技術裝置的基本參數,時間也被賦予價值。
然而,盡管效率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時間始終屬于稀缺資源。甚至,人們在相互競爭之外,還要與時間競爭,如同賽場上的跑者。在越收越緊的時間之網里,“人們對過去充滿了悔恨,對未來充滿了恐懼,試圖拼命地抓住現在”,甚至需要刻意打發富余的時間。就在這并驅爭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種集體焦慮,在抱怨“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同時,絕望地懷念過去:“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時至今日,我們的時間經驗依然受到鐘表的主導。但是,與太陽、流水和鐘聲一樣,鐘表時間只是時間的具象。想要探索真正的時間,我們必須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托馬斯?德?帕多瓦在《萊布尼茨、牛頓與發明時間》中講述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經驗、時間工具和時間觀念,分辨于躁動的時間之網,我們才能少一點無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與堅強。
(摘編自《<萊布尼茨、牛頓與發明時間>序言》)材料二:
潮水、冬夏二至、季節、星辰的循環往來,這些現象使許多原始人把時間看做一種基本上不斷循環的有機節奏。他們想,既然時間跟天體的循環運轉分不開,時間本身也應該是循環的。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舊月,冬天過了是夏天,為什么歷史就不這樣?中美洲的瑪雅人相信歷史每260年重復一次,這個周期他們叫拉馬特,是他們日歷的基本單元。
時間的循環模式是希臘各宇宙學派的一個共同點。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學》中說:“凡是具有天然運動和生死的,都有一個循環。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時間辨別,都根據一個周期開始和結束;因此,甚至時間本身也是一個循環。”斯多葛學派的人相信,每當行星回到它們初始相對位置時,宇宙就重新開始。公元4世紀的尼梅修斯主教說過:“蘇格拉底也好,柏拉圖也好,人人都會復生,都會再見到同樣的朋友,再和同樣的熟人來往。他們將再有同樣的經驗,從事同樣的活動。”所有歷史的事件都裝在一個大輪子上一樣,循環不已。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提出的“時間之箭”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恐懼,因為它意味著不穩定和變遷。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羅馬尼亞人類學者、宗教史學者埃里阿德在他名為《永恒回返的神話》的書里,認為世界上從有人類以來,多半的人都覺得循環時間更令人安慰,而將它緊抱不放。這樣,過去也是將來,沒有真正的“歷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認再生和更新。
猶太基督教傳統把“線性”(不可逆)的時間,直截了當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穌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難,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會重復的,西方文化終于把時間看成是穿越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條線。不可逆時間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思想。它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開辟了道路,從而把我們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總之,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和因之而起的觀念改變,為現代科學的產生打下了思想基礎。
文化時間的循環模式和線性模式,在生物時間中可以找到對應。細胞的分裂,以及體內各種不同節奏——從高頻的神經脈沖到悠閑的細胞更新——所組成的交響樂,都牽涉到循環式時間;而不可逆時間則體現于從生到死的老化過程之中。一方面,不停的鐘擺或晶體振蕩積累成所謂的“時間”,在地球上這時間就表現為12小時或24小時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種耗散現象,諸如電池的干涉,發條的松弛,都告訴我們時間是一去不回頭的。
(節選自柯文尼、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有刪改)(1)下列對兩則材料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線性時間被人們看作是一條勻速流逝單向延伸的河流,它具有不可逆性,體現為現在成為過去,未來成為現在。
B.鐘表時間進入城市生活,托馬斯?德?帕多瓦認為這開啟了現代時間及其觀念被“發明”的年代和“新時代”。
C.“時間之箭”意味著不穩定和變遷,指向世界末日;“沒有真正的歷史”意味著過去也就是將來,指向重新再生。
D.文化時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化學派的時間概念和認識把現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時間上連接起來。
(2)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效率成為市場競爭和技術裝置方面極重要的因素,時間也有了價值,效率高,時間價值就大。
B.我們只有追根溯源,尋找那個獨立于物質、運動和觀察者的時間本身,才能探索真正的時間。
C.相對于線性模式,循環模式更容易使人接受和認同,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人獲得再生和更新。
D.作為現代科學產生的思想基礎,線性時間概念的出現及引起的觀念改變,必將主宰人類生活。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于詩詞熟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這充分利用了植物進化過程與季節固定周期之間的和諧節律。
B.“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的這兩句詩體現了自然時間的流逝性以及稀缺性。
C.“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的感悟有助于我們尋找到時間的本身。
D.“時間就是金錢”,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理解,即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來獲取利益。
(4)材料一與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梳理。
(5)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請結合材料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時間觀念”及“人生啟示”。組卷:23引用: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白鹿原奏響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兩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說老腔如何如何,我卻很難產生驚詫之類的反應。因為我在關中地區生活了幾十年,卻從來沒聽說過老腔這個劇種,可見其影響的寬窄了。開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趙季平也來了,打過招呼握過手,他在我旁邊落座。屁股剛挨著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離席趕到舞臺左側的臺下,和蹲在那兒的一位白頭發白眉毛的老漢握手拍肩,異常熱乎,又與白發白眉老漢周圍的一群人逐個握手問好,想必是打過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時也看見了白發白眉老漢和他跟前的十多個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都是地道的關中鄉村人,也就能想到他們是某個劇種的民間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趙季平重新歸位坐定,便很鄭重地對我介紹說,這是華陰縣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種唱法,尤其是那個白眉老漢……老腔能得到趙季平的賞識,我對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發白眉老漢,安靜地在臺角下坐著,我突然生出神秘感來。
輪到老腔登臺了,大約八九個演員剛一從舞臺左邊走出來,臺下觀眾便響起一陣哄笑聲。我也忍不住笑了。笑聲是由他們上臺的舉動引發的。他們一只手抱著各自的樂器,另一只手提著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條形的,還有一位肩頭架著一條可以坐兩三個人的長條板凳。這些家什在關中鄉村每一家農戶的院子里,鍋灶間都是常見的必備之物,卻被他們提著扛著登上了西安的大戲臺。他們沒有任何舞臺動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隨意走動的腳步,走到戲臺中心,各自選一個位置,放下條凳或方凳坐下來,開始調試各自的琴弦。
鑼鼓敲響,間以兩聲喇叭嘶鳴,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來,似無太多特點。而當另一位抱著月琴的中年漢子開口剛唱了兩句,臺下觀眾便爆出掌聲;白毛老漢也是剛剛接唱了兩聲,那掌聲又驟然爆響,有人接連用關中土語高聲喝彩,“美得很!”“太斬勁了!”我也是這種感受,也拍著手,只是沒喊出來,他們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兩段折子戲,幾乎掌聲連著掌聲,喝彩連著喝彩,無疑成為演出的一個高潮。然而,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著粗布對門襟的半大老漢找著長條板凳走到臺前,左手拎起長凳一頭,另一頭支在舞臺上,用右手握著的一塊木磚,隨著樂器的節奏和演員的合唱連續敲擊長條板凳,任誰也意料不及的這種舉動,竟然把臺下的掌聲和叫好聲震啞了,出現了鴉雀無聲的靜場,短暫的靜默之后,掌聲和歡呼聲驟然爆響,經久不息……
我在這腔調里沉迷且陷入遐想,這是發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濤聲,也像是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亦不無知時節的好雨潤澤秦川初春返青麥苗的細近于無的柔聲,甚至讓我想到柴煙彌漫的村巷里牛哞馬叫的聲音……
我能想到的這些語言,似乎還是難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韻;聽來酣暢淋漓,久久難以平復,我卻生出相見恨晚的不無懊喪自責的心緒。這樣富于藝術魅力的老腔,此前卻從未聽說過,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設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進響動,肯定會影響到我對關中鄉村生活的感受和體味,也會影響到筆下文字的色調和質地。后來,有作家朋友看過老腔的演出,不無遺憾地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你的小說《白鹿原》是寫關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筆老腔的畫面就好了。我卻想到,不單是一筆或幾筆畫面,而是整個敘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氣韻彌漫。
直到后來小說《白鹿原》改變成話劇,導演林兆華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讓我有了一種釋然的感覺。從此老腔借助話劇《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
后來還想再聽老腔,卻難得如愿。不過兩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樂堂再次過足了老腔的癮。那天,無論白毛老漢,還是其他演員,都是盡興盡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獨特魅力發揮到最好的程度,臺下觀眾一陣強過一陣的掌聲,當屬一種心靈的應和、純正的觀眾東府地方的發音,觀眾能聽懂多少內容可想而知,何以會有如此強力的呼應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種發自久遠時空的絕響,又飽含著關中大地深厚的神韻,把當代人潛存在心靈底層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種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沒的神經撞響了,這幾乎是本能地呼應著這種堪為大妹的民間原生形態的心靈旋律。
我在那一刻頗為感慨,他們——無論秦腔或老腔——原本就這么唱著,也許從宋代就唱著,無論元、明、清,以至民國到解放,直到現在,一直在鄉野在村舍在廟會就這么唱著,直到今晚,在中山音樂堂演唱,我想和臺上的鄉黨拉開更大的距離,便從前排座位離開,在劇場最后找到一個空位,遠距離欣賞這些鄉黨的演唱,企圖排除因鄉黨鄉情而生出的難以避免的偏愛。這似乎還有一定的效應,確鑿是那腔自身所產生的震撼人的心靈的藝術魅力……在我陷入那種拉開間距的純粹品嘗的意境時,節目主持人濮存昕卻做出了一個令全場嘩然的非常舉動,他由臺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臺前,從正在吼唱的演員手中奪下長條板凳,又從他高舉著的右手中奪取木磚,自己在長條板凳上猛砸起來,接著揚起木磚,高聲吼唱。觀眾頓時沸騰起來。這位聲名顯赫的濮存昕已經和老腔融合了,我頓然意識到自己拉開間距,尋求客觀欣賞的舉措是多余的。
(1)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斬勁了:非常給力
B.氣韻彌漫:韻味充滿(作品)
C.鄉黨:志同道合的同鄉
D.嘩然:因驚訝和贊賞而沸騰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產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見演唱老腔的是白發白眉老漢等一群關中農民。
B.演員以木磚連續敲擊長條板凳發出的響聲經常掩蓋了觀眾的掌聲與叫好聲。
C.朋友為小說《白鹿原》沒有寫老腔的筆墨而感到遺憾,作者對此深有同感。
D.老腔從宋代唱到現在,從鄉野唱到音樂廳,說明這種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3)文中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老腔的藝術魅力。請舉兩例并加以分析。
(4)作者在小說《白鹿原》中并沒有寫到老腔,為什么本文題目卻是“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組卷:27引用:1難度:0.1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孩子身高發育的影響因素中,父母的遺傳占到60%~70%,① ,營養、運動、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環境等因素也會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異。所以,父母高,② 。
民間有種說法,“二十三,躥一躥”,這讓很多家長對于孩子身高的增長采取等待態度,實際上,十八歲以后還能顯著長高的現象非常少見,孩子身高迅速增長的時間段比家長們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歲就開始了。③ ,孩子十八歲時身高已經基本定型。這意味著,如果家長干預過晚,便可能錯過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長期。
研究表明,補充營養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長就一味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其實,光補充營養是不夠的,鍛煉身體、保證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6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組卷:292引用:4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2年立春,40多個來自太行山革命老區河北保定阜平縣城南莊鎮的孩子,站在北京鳥巢體育場宏大的舞臺上,在舉世矚目下用希臘語共同唱出了天籟般的《奧林匹克圣歌》。幾年前,他們還站在窮鄉僻壤的山村里,不知歌唱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站立在大城市講臺上的老師站到這個小山村里,教他們發出第一個樂音。直到有一天,幾位站立在北京冬奧組委會選拔臺上的叔叔阿姨也站到這個小山村里,向他們伸出雙手:更大的舞臺需要你們……于是,這些原本站在大山深處的孩子站立在祖國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
無論何時,無論何人,無論何事,都要面對置身何處、價值幾何等問題。
請綜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6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