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皖豫名校聯盟高二(下)期末地理試卷

          發布:2024/6/29 8:0:10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5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 1.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挖掘農業碳匯潛力,推進農業納入全國碳市場”。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化肥、地膜等農資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養殖和秸稈燃燒等環節;碳匯主要來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稈還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表為“黃土高原區不同農業生產模式碳效應對比數據”。完成19~20題。
            農業生產模式 具體生產形式 畝均碳排放量/噸 畝均凈碳匯量/噸
            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家禽家畜 0.131 0.195
            設施作物復種模式 蔬菜/瓜果類輪作(多茬) 0.587 -0.194
            農林牧立體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家禽家畜+經濟林園 0.141 0.130
            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作物秸稈/飼草)→(家禽家畜+沼氣技術)→糧食作物 0.206 0.253
            說明:凈碳匯量常用碳匯量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差值來衡量
            推測設施作物復種模式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  )

            組卷:2引用:0難度:0.50
          • 2.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挖掘農業碳匯潛力,推進農業納入全國碳市場”。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化肥、地膜等農資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養殖和秸稈燃燒等環節;碳匯主要來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稈還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下表示意黃土高原區不同農業生產模式碳效應對比數據。據此完成22~23題。
            農業生產模式 具體生產形式 畝均碳排放量(噸) 畝均凈碳匯量(噸)
            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家禽家畜 0.131 0.195
            設施作物復種模式 蔬菜/瓜果類輪作(多茬) 0.587 -0.194
            農林牧立體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家禽家畜+經濟林園 0.141 0.130
            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作物秸稈/飼草)→(家禽家畜+沼氣技術)→糧食作物 0.206 0.253
            注:凈碳匯量常用碳匯量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差值來衡量。
            從發展低碳農業的角度,黃土高原區退耕還林農戶適宜發展的生產模式是(  )

            組卷:6引用:0難度:0.40
          • 3.某太陽能設備生產公司測試新研發的“追日型”太陽能發電設備,太陽能電池板可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旋轉,使太陽能電池板始終正對太陽,從而提高太陽能利用率。如圖示意“追日型”太陽能發電設備。據此完成3~4題。

            在各城市中,經一年測試,下列測試結論正確的是(  )

            組卷:5引用:0難度:0.60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

          • 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鋰礦是制造鋰電池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種重要的新型戰略資源。全球鋰礦集中分布在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構成的“鋰三角”地區。數百萬年前,“鋰三角”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伴隨安第斯山脈的隆起,該地區與海洋分離。周邊山區富鋰巖石分布廣,“鋰三角”地區逐漸形成眾多富鋰鹽湖、鹽沼。“鋰三角”地區鋰礦儲量約2903萬噸,占全球各種類型鋰礦總儲量的76.1%。該地區鹽湖鹵水中鋰離子的濃度較高,鎂等伴生元素較少,易于開發利用。截至2018年末,“鋰三角”地區鋰礦產量約2.13萬噸,開發程度非常低。2020年我國超過70%的鋰礦來自進口。預計到2025年“鋰三角”地區鋰資源產能約33萬噸,將超過澳大利亞成為我國鋰礦進口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如圖為“鋰三角”地區示意圖。

            (1)說明“鋰三角”地區富鋰鹽湖的形成過程。
            (2)指出“鋰三角”地區鋰礦資源的優勢特點。
            (3)分析我國從“鋰三角”地區進口鋰礦的意義。

            組卷:4引用:3難度:0.5
          •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8月,山東省北部萊州灣海域啟動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范項目。該項目是通過海上風電底座的“魚礁化”,將魚類養殖網箱、貝藻養殖筏架固定在風力發電機的地基之上,實現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的融合。雖然該項目施工難度較大,但它將開創“水下產出綠色產品,水上產出清潔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的海洋空間開發戰略方向。如圖示意“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模式。

            (1)說明該項目施工建設難度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
            (2)簡述“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模式對國家安全的有利影響。

            組卷:5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