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遼寧省部分高中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候,每聽到他父王在外國打勝仗的消息,就要發愁,生怕全世界都給他老子征服了,自己這樣一位英雄將來沒有用武之地。緊跟著偉大的詩歌創作時代而起來的詩人準有類似的感想。當然,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不過,前人占領的疆域愈廣,繼承者要開拓版圖,就得配備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遼遠,否則他至多是個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業之君。所以,前代詩歌的造詣不但是傳給后人的產業,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向后人挑釁,挑釁他們來比賽,試試他們能不能后來居上、打破紀錄,或者異曲同工、別開生面。假如后人沒出息,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么這筆遺產很容易貽禍子孫,養成了貪吃懶做的膏粱紈绔。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戳诉@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摹仿和依賴的惰性。瞧不起宋詩的明人說它學唐詩而不像唐詩,這句話并不錯,只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像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來維肖而不維妙,像唐詩而又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詩”“贗古”“優孟衣冠”等等綽號。宋人能夠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長了,疏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險開荒,沒有去發現新天地。用宋代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憑借了唐詩,宋代作者在詩歌里“小結裹”方面有了很多發明和成功的嘗試,譬如某一個意思寫得比唐人透徹,某一個字眼或句法從唐人那里來而比他們工穩,然而在“大判斷”或者藝術的整個方向上沒有什么特著的轉變,風格和意境雖不寄生在杜甫、韓愈、白居易或賈島、姚合等人的身上,總多多少少落在他們的勢力圈里。鄙薄宋詩的明代作者對這點推陳出新都皺眉搖頭,恰像做算學,他們不但不許另排公式,而且對前人除不盡的數目,也不肯在小數點后多除幾位。
            (摘編自錢鍾書《宋詩選注?序》)材料二:
                  唐代為吾國詩之盛世,宋詩既異于唐,故褒之者謂其深曲瘦勁,別辟新境;而貶之者謂其枯淡生澀,不及前人。實則平心論之,宋詩雖殊于唐,而善學唐者莫過于宋。唐人以種種因緣,既在詩壇上留空前之偉績,宋人欲求樹立,不得不自出機杼,變唐人之所已能,而發唐人之所未盡。
                  唐宋詩之異點,先粗略論之。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為精細。然此中實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于唐詩,僅異于唐詩而已。
                  唐詩以情景為主,即敘事說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嘆含蓄。惟杜甫多敘述議論,然其筆力雄奇,能化實為虛,以輕靈運蒼質。韓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詩,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經,描摹刻畫,委曲詳盡,此在唐詩為別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為不能入詩或不宜入詩之材料,宋人皆寫入詩中,且往往喜于瑣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蘇黃多詠墨、詠紙、詠硯、詠茶、詠畫扇、詠飲食之詩,而一詠茶小詩,可以和韻四五次。余如朋友往還之跡,諧謔之語,以及論事說理講學衡文之見解,在宋人詩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詩所罕見也。夫詩本以言情,情不能直達,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長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詳,詳唐人之所略,雖盡事理之精微,而乏興象之華妙。
                  唐詩技術,已甚精美,宋人則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摘編自繆鉞《論宋詩》)材料三:
                  真正的文學教育不在讀過多少書和知道一些文學上的理論和史實,而在培養出純正的趣味。培養趣味好比開疆辟土,須逐漸把本非我所有的變為我所有的。我學西方詩是從十九世紀浪漫派詩人入手,從前只覺得這派詩有趣味,討厭前一個時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國象征派和現代美國的詩;因為這些詩都和浪漫派詩不同。后來我多讀一些象征派詩和英國現代詩,對它們逐漸感到趣味,又覺得我從前所愛好的浪漫派詩有好些毛病,對于它們的愛好不免淡薄了許多。我又回頭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漸明白作者的環境立場和用意,覺得它們也有不可抹煞處,對于他們的嫌惡也不免減少了許多。在這種變遷中我又征服了許多新領土,對于已得的領土也比從前認識較清楚。對于中國詩我也經過了同樣的變遷。最初我由愛好唐詩而看輕宋詩,后來我又由愛好魏晉詩而看輕唐詩?,F在覺得各朝詩都各有特點,我們不能以衡量魏晉詩的標準去衡量唐詩和宋詩。它們代表幾種不同的趣味,我們不必強其同。
                  對于某一種詩,從不能欣賞到能欣賞,是一種新收獲;從偏嗜到和他種詩參觀互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價,是對于已征服的領土筑了一層更堅固的壁壘。學文學的人們的最壞的脾氣是坐井觀天,依傍一家門戶,對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視。這種人不但是近視,在趣味方面不能有進展;就連他們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難真正地了解欣賞,因為他們缺乏比較資料和真確觀照所應有的透視距離。文藝上的純正的趣味必定是廣博的趣味;不能同時欣賞許多派別詩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確地欣賞任何一派詩的佳妙。趣味很少生來就廣博,好比開疆辟土,要不厭棄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漸向外伸張。
            (摘編自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錢鍾書認為宋詩成就不如唐詩,而在繆鉞和朱光潛看來,唐詩和宋詩各有所長。
            B.錢鍾書和繆鉞沉潛于唐宋詩而有獨到發現,朱光潛認為要想欣賞一派詩的佳妙,應該把該詩派和別的詩派作比較。
            C.錢鍾書《談藝錄》中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边@和材料二繆鉞的觀點大體一致。
            D.錢鍾書和繆鉞都認為,相較唐詩,宋詩有所發展變化;而朱光潛認為,讀者的閱讀趣味也要相應地隨之發展變化。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二都有對比論證,在對比中揭示了宋詩的特色及其創新。
            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論證,并不約而同地運用了開疆辟土的比喻。
            C.材料二、三都有舉例論證,舉例典范,給讀者留下了鮮活的印象。
            D.材料一、二客觀介紹唐宋詩的發展,材料三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
            (3)根據繆鉞的觀點,下列關于唐宋詩的比喻不恰當的一項是
             

            A.唐詩如芍藥海棠,秾華繁采;宋詩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唐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宋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
            C.譬諸游山水,唐詩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
            D.譬諸修園林,唐詩如疊石鑿池,筑亭辟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
            (4)請結合材料一、二的內容,概括宋詩的成就。
            (5)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

            組卷:3引用:4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自行車紀事
            茍文彬
            “廠區自行車位設計沒達到規劃要求,需要重新修改?!毙姓罩行牡墓ぷ魅藛T指著我面前的新建廠區圖紙。
            “1500個自行車位?現在哪還有那么多員工騎自行車,他們不是騎電動助力車,就是開私家車上下班?!蔽覇?,“你見過這么多自行車嗎?”
            “見過,當初在大學校園,比這還多?!惫ぷ魅藛T說。
            “得十多二十年前了吧?那我也見過,在一個數千人的電子廠。”掐指算來,我有十八年沒騎過自行車,沒想到今天還跟它較上勁兒了。
                  我第一次接觸自行車不是騎,而是坐。那是1980年中的一個暑假,不到10歲的我去縣城批發了一箱冰糕,背回鄉下賣。一根冰糕一毛錢,一天才賣掉24根,只賺了不到五毛錢,以致于我連兩毛錢一碗的面條都舍不得吃。黃昏時垂頭喪氣地走路回家,途中碰到鄰里騎著自行車跑得飛快,便使勁叫了一聲,鄰里居然聽到了,又折返來,把我捎在后座。怎知途經一段下坡路,自行車憑慣性越跑越快,加上路坎坷不平,我居然從自行車后座抖落在地上。那次事故導致我左手腕骨裂。如此得不償失,我卻對自行車不離不棄,借來鄰家的二八大杠自行車,一腳伸過三角架,在秋收后的稻田里摔爬滾打大半天,居然會騎了。此后,只要一進縣城,我就去鄰家借自行車上街,有時甚至還能從縣城給父親馱肥料回來。
                  1999年年初南下佛山,我一邊寄居在季華西路哥哥干活的建筑工地上,一邊找工作。為了方便去廣州,哥哥帶我去廢品站,花60元錢買了一輛幾近報廢的自行車,回來在齒輪上抹了一坨黃油,又換了兩個剎車片。就這樣,我騎著自行車到廣州一人才市場,中介機構收我60元錢給了一張紙,讓我自己上門去紙上列的幾個單位面試。在這輛自行車的陪伴下,我居然一一上門面試了,但當我敲開每一個單位的門,對方都說剛招到,而我被拒之門外。后來越想越不對,認為中介機構騙了我,于是又折返到人才市場理論,剛開口沒說幾句,就有一個彪形大漢走到我的自行車面前,掄起就準備往下砸。我情急中喊了一聲:“別砸,我走?!本瓦@樣,我忍著饑餓和被欺騙的屈辱,騎著自行車往回趕。無奈精疲力乏,騎過珠江大橋后,我實在沒有力氣,只好把自行車扔到路邊,搭上公交車回了佛山。
                  我沒有跟哥講扔掉自行車的事,只說找工作受騙了。哥說那咱們不去大城市,就在佛山找個活干吧。一個周末傍晚,我和哥騎著工地借來的自行車,穿過祖廟、燎原路,踏上佛平路,來到嫂嫂上班的地方,在附近大排檔一人點了一份炒粉,邊吃邊聊我找工作的事。嫂嫂說隔壁電子廠招人,抽空幫忙打聽打聽。
                  后來,我真的就進了電子廠,工作穩定下來后,終于自己掏錢買了一輛新自行車。待我騎著自行車到停車棚時,發現簡直就是像進了自行車生產廠一樣,一望無際的車棚里,每個車間都有停車區域,井然有序地停著幾千輛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有自行車的日子是快樂的。休息的時候,車間里的男男女女相約騎車到雷崗公園、中山公園、半月島去玩,每人騎一輛自行車的隊伍很壯觀。到后來,漸漸變成男同事車后座都坐滿了女同事,有的已成了情侶,有的正在通過搭順風車磨合感情。廣州地鐵一號線開通那天,我們還騎著自行車去西塱站,差不多占據了一節車廂,只為感受地鐵帶來的新奇與便利。
                  2001年從電子廠跳槽到報社后,我騎著自行車到民營企業采訪,總是在快到那些富麗堂皇的營銷中心大樓前,將自行車鎖在幾百米開外的路邊綠化樹上,再走路過去。如此三兩個月,我買了一輛二手女式摩托,速度一快,效率也就高起來。如此算來,自行車常伴身邊不到三年。
                  之后很少接觸自行車,即便后來共享單車遍地,而我也早已和很多產業工人一樣,開上了私家車。但無論怎樣,自行車都是我們產業工人眼里的一道風景,一道流動著命運與社會變遷的風景。它們應在這片土地的規劃上,留下一席之地。
            (選自《佛山日報》)文本二:
                  在傳統的散文語言中,語言是“透明的”,有點像超市里的塑料包裝袋,它只能呈現“商品”——也就是“思想”的價值,而它自己沒有什么獨立的價值,語言本身并沒有獲得獨立的存在維度。“在它的語詞和它的含義之間存在著完全的一一對應關系”,因此這樣的表達是簡單的、靜態的、沒有彈性的。新世紀以來,在“新散文”寫作中,寫作者們拒絕對思想的直接呈現,致力于恢復語言自身的價值,終于在語言與思想間建立了一種動態的關系,在傳遞既有含義的同時,不斷創造出新的含義。周曉楓的《斑紋》、格致的《轉身》等,都不是以所謂“思想”的面孔出現的。作為女性散文家,她們似乎從來不愿表達思想,但她們是有思想的,她們的思想藏在語言中,藏在靜水深流的敘述中。
                  對于散文中的“虛構”,我們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沒有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與虛構徹底劃清界限。一旦進入書寫,虛構就已經產生了,因為任何書寫都是有主觀性的,這種主觀性,就可以理解為虛構。散文的虛構,只是技術上的“虛構”,并不妨害整體的真實性。小說里的虛構是整體性的,從開始就在編織一個虛構之網,它的所有敘述都建立在虛構之上,小說里的虛構可以“無中生有”,而散文里的虛構則是“有中生有”,是對素材的重新組合、修剪、利用。因此,散文的這種“限制性虛構”,將其與報告文學區別開來,也將散文與小說區別開來。
            (選自祝勇《散文的新與變》)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在哪還有那么多員工騎自行車”表現出時代的變化;“掐指算來,我有十八年沒騎過自行車”引出對下文的回憶。
            B.被摔裂腕骨卻“對自行車不離不棄”,多次借鄰居家自行車出門,既表現了我對自行車的喜愛,也說明自行車作用大。
            C.“一輛幾近報廢的自行車”“把自行車扔到路邊”,自行車的落魄與人物生活的艱辛完美地統一,“車”其實是表現人的道具。
            D.我騎著自行車采訪,總是將車鎖在幾百米外的路邊,表現出我面對富麗堂皇的大樓時,內心自卑,對自行車很嫌棄。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透明的”語言可以直接呈現思想,《自行車紀事》中說自行車是“一道流動著命運與社會變遷的風景”屬于此類語言。
            B.周曉楓、格致等女性作家將思想藏在語言中,藏在靜水深流的敘述中,李白的《贈汪倫》結尾兩句話便具有此種韻味。
            C.小說里的真實,也無法改變整體的虛構性,就如《故鄉》中雖然出現了作者“迅哥”,但也不能改變它是一篇小說。
            D.冰心的《小橘燈》中,為了敘述的簡潔,虛構了“我的朋友”這個人物,即使小橘燈的故事是確鑿的,也破壞了散文真實。
            (3)請簡要概括文本二是從哪兩個層次談散文的虛構的?
            (4)請根據文本二,對文本一《自行車紀事》中的“有中之有”進行簡要評論。

            組卷:3引用:1難度:0.1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929年,弗萊明發現了人類第一個抗生素——青霉素。后來人們逐漸發現了更多的抗生素,并且知道了這些抗生素并非通過激活免疫系統,而是直接針對細菌的生命活動過程進行破壞,從而殺滅細菌的。如果把免疫系統比作盾,①  ,它讓人們在對抗細菌感染時有了主動進攻的武器。受此啟發,人們也希望能夠研發一類直接對抗病毒的化學物質幫助人體對抗病毒。這些物質就是抗病毒藥物。
                  常見抗病毒藥物的機理與抗生素的作用機理在原則上是一樣的,②  ,從而抑制病毒活動。例如最近大家聽到比較多的奧司他韋,其作用原理是不讓病毒從宿主細胞里溜出去;再比如利巴韋林,其功能是阻止病毒的核酸復制,③   。
                  與疫苗相比,抗病毒藥物的優勢在于,疫苗更多只能做預防,而抗病毒藥物可以做治療;而且對于RNA病毒來說,目前來看抗病毒藥物比疫苗更靠譜一些。但是,抗病毒藥物的研發仍然要面臨很大的困難。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5個字。

            組卷:3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百度詞條中將“網紅”定義為在現實或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友關注從而走紅的人或長期持續輸出專業知識而走紅的人。
                  中國的網紅發展史與網絡媒介技術發展同步,而網紅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化,散布于各個領域。網紅、網紅店、網紅產品甚至網紅經濟等成為流行語。
                  人們追逐著網紅民宿和網紅景點,打卡風靡一時的網紅奶茶小吃店,甚至頂著千人一面的網紅臉,網紅文化正悄然塑造、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與審美能力。
                  對于“網紅”這個詞,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7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