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14課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2021年同步練習卷(17)
發布:2025/1/4 7:30:2
一、基礎過關練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預計回歸的年份準時出現。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兩顆小彗星 ,并各自逐漸產生彗尾。這是人類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彗星分裂的現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歸后,兩顆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距離已經拉大到240萬公里卻從此失蹤了。無論天文學家如何地 計算,無論世界各地的天文臺和愛好者們如何地 尋找,全世界再沒有人觀測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異的事情發生了,一場意外又異常壯麗的流星雨造訪地球,從黃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 ,如焰火般盛放。據估計,這一夜可見的流星總數約16萬顆,是一場真正的“流星暴雨”。而這天正是地球穿過原比拉彗星軌道的日期。天文學家醒悟過來:分裂后的彗星已經碎解為顆粒塵埃,( )——人們終于發現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確實,大多數流星雨都與彗星瓦解或噴發的產物密切相關,至今天文學界已經證實有十多個顆粒塵埃流星群與彗星的軌道相合。
(1)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由它分裂而成的兩顆彗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已經拉大到240萬公里的距離卻從此失蹤了。
B.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離已經拉大到240萬公里的兩顆彗星卻從此失蹤了。
C.距離已經拉大到240萬公里的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兩顆彗星卻從此失蹤了。
D.兩顆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距離已經拉大到240萬公里,卻從此失蹤了。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軌道上運行的顆粒塵埃而出現這場流星雨
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軌道上運行的顆粒塵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現這場流星雨
C.這場流星雨正是因為比拉彗星軌道上運行的顆粒塵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現
D.這場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軌道上運行的顆粒塵埃而出現
(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分道揚鑣 殫精竭慮 苦心經營 絡繹不絕 B.一分為二 精益求精 煞費苦心 川流不息 C.一分為二 殫精竭慮 苦心經營 川流不息 D.分道揚鑣 精益求精 煞費苦心 絡繹不絕 組卷:7引用:18難度:0.6 -
2.如圖是“研究性學習”的結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
組卷:26引用:3難度:0.7 -
3.對下面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給“創造”下定義,不超過30字。
作為人的一種活動,創造包括思維活動和行為活動。創造一定要獲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創造成果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認識;另一類是物質性的,即新的事物。這些創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現出來,都必須具備“首次獲得”這個必要條件。組卷:115引用:26難度:0.7
三、微寫作。
-
8.道爾頓發現色盲癥,弗萊明發現青霉素,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正因為他們不僅抓住了機遇,而且有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所以才有了這些科學發現。古今中外有許多科學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請仿照《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的形式,選擇一位熟悉的科學家,為他寫一段文字,介紹其經歷和成就,體現其科學精神。不少于100字。
組卷:7引用:3難度:0.7
三、三年模擬練
-
9.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科學思想的作用是驚人的。在17、18世紀,科學思想的飛躍式發展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火車等相繼出現,帶動了社會體系的全面革新。借助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英國迅速崛起成為當時的超級帝國。19世紀,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科學規律陸續被發現,新發明層出不窮,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這一時期技術突飛猛進,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美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成為新興的超級大國,國家實力大大增強。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人類進入了以核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推動力量源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思想,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愈加深遠。
然而,在客觀規律和原理的探索、在科學理論的系統研究方面,我國古代并不占先機。“科學”一詞是在近代才從國外傳到我國的。雖然我國古代“四大發明”聞名于世,但這些發明從本質上說僅限于“實用技術”層面,并不涉及“科學原理”或“科學思想”的層面。比如古人制造火藥,他們知道什么東西配對可以導致燃燒甚至爆炸,但是為什么會爆炸,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古人并不作探究。后來火藥技術傳到西方,西方人深入研究找到了爆炸的原理,形成系統的科學思想理論,促進了西方世界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中國相對落后于正發生科學革命的西方國家,雖然這其中還有文化、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復雜影響,但科學思想不彰無疑是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
科學思想既指一種創新思維,也指具體科學門類中的理論成果。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科學思想以邏輯思維、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為特征,是對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無窮探索。科學思想的源頭是基礎研究。如果將技術的發展比作一座大廈,那么基礎研究如同地基,地基打得不夠堅實深厚,就談不上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我國在全球科研格局中還沒有取得引領地位,究其根本,正在于我們的基礎研究水平整體上還未達到領先水平,原創性的科學思想還遠遠不足。在科技復興的道路上我們仍任重道遠。
真正的科技復興應該是領先的、可持續性的,這只能依靠原創性科學思想。放眼世界,科技領先的國家,無一不是科學思想先行。基礎研究強的國家,其科技實力一定強。我們基本上找不到基礎研究強,而技術實力差的國家。而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源源不斷地涌現原創性科學思想,歸根結底則要靠人才。從事基礎研究是培養富于科學思想和創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徑,青年學生從事基礎研究,可以接觸到科學的前沿理論,這最能鍛煉和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我們不注重基礎、深層次的原理性的學習和研究,只關注實效和功利,則無法形成獨立思考、崇尚科學的濃厚氛圍和文化環境,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優秀人才,難以擔負起我國科技復興、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的重任。
(摘編自田剛《科學思想的力量》)(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一次科學思想的飛躍式發展,都能促進新事物的出現,有些國家更是借助這個機會增強了國力,迅速崛起。
B.我國古代已有“四大發明”,但是古人并不探究其科學原理,在探索原理、科學理論的系統研究方面,我國古代并不占先機。
C.科學思想是以事物運行規律為探索對象,以邏輯思維、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為特征的創新思維方式。
D.科學思想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以三次工業革命作為事實論據,論證了科學思想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B.文章把我國與西方在研究火藥上的不同表現進行對比論證,論證了我國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闡釋了科學思想的概念、內涵,并且指出了科學思想的最頭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兩段針對前兩段提出的話題“科學思想”,論述了“是什么”“怎么辦”的問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在西方科學革命的時代,文化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導致近代中國科學思想落 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B.青年學生如果想接觸科學的前沿理論,鍛煉和培米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就要從事基礎研究。
C.要想國家科技領先,就必須依靠原創性的科學思想;要想國家科技實力強大,就必 須加強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D.只要形成獨立思考、崇尚科學的濃厚氛圍和文化環境,就能夠培養出新一代優秀人才,就能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組卷:16引用:1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