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7課 短文兩篇 愛蓮說》2022年同步練習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題

          • 1.閱讀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晉陶淵明愛菊 獨:只
            B.清漣而不妖 濯:洗
            C.不不枝 蔓:枝莖
            D.乎眾矣 宜:應該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二石獸并沉
            B.濯清漣不妖 錢不沾濕
            C.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
            D.蓮,花之君子 卿今才略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愛蓮說》作者是周敦頤,北宋哲學家,“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文體。
            B.《愛蓮說》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本文的主旨是“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C.作者用“菊”和“牡丹”來反襯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質。
            D.“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一句揭示了自唐朝以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

            組卷:90引用:1難度:0.5

          二、解答題

          • 2.(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本文作者是
             
            ,字茂叔,號濂溪,
             
            (朝代)哲學家。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愛者甚
             
                  ②清漣而不妖
             

            ③陶后有聞
             
                  ④乎眾矣
             

            (3)本文題為“愛蓮說”,卻從菊和牡丹寫起,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4)從文中“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兩句話,可以看出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5)作者“獨愛”蓮花,認為蓮才是花中的君子。請結合文中對蓮的具體描寫體會蓮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

            組卷:607引用:4難度:0.5

          三、解答題

          • 3.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李唐來
             

            玩焉
             

            ②香遠
             

            ④同
             

            (2)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斷兩處。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②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請結合實際說說你的理由。(50字左右)
            (5)選出對《愛蓮說》一文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開頭以“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為陪筆,引入下文,烘托對蓮花的喜愛,借景抒情;點明中心“蓮,花中君子者也”。
            B.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的高尚品質。
            C.文末用“噫”字引領三個排比句,感情色彩強烈,句式同中變化有致,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
            D.作者結尾沒有按照菊、牡丹、蓮的順序來寫,而是將牡丹襯在蓮后,是對追名逐利者進行暗諷,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組卷:264引用:2難度:0.5

          九、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0分)

          • 9.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賞牡丹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乙】愛蓮說
            周敦頤
                  予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乎眾矣。
            【丙】天彭牡丹譜
            陸游
                  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花時,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處張飲,歌吹相屬。最盛于清明、寒食時。在寒食前者,之火前花,其開稍久。予客成都六年,歲常得餉,然率不能絕佳。淳熙丁酉歲,成都帥以善價私售于花戶,得數百苞。馳騎取之,至成都,露猶未晞。夜宴西樓下,燭焰與花相映發,影搖酒中,繁麗動人。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使異時復兩京,王公將相筑園第以相夸尚,予幸得與觀焉,其動蕩心目,又何如也!
            【注釋】①帥:泛指官長。
            (1)同一文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時意義相同,有時卻大不一樣。下面兩組詞語,你認為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解釋為:
             
            。另一組則分別解釋為
             
             

            A.予 之火前花
            B.乎眾矣 何如也
            (2)下列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花富貴者也
            B.天彭
            C.睨久而不去
            D.其反激
            (3)請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②成都帥以善價私售于花戶,得數百苞。
            (4)小錦有兩個疑問,請你幫她解答。
            ①【甲】詩題為“賞牡丹”,為何要寫芍藥與荷花呢?
            ②三則詩文都寫到牡丹,作者的情感態度有無分別?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組卷:81引用:1難度:0.5

          十、解答題

          • 10.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二)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來室中坐,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節選自《養晦堂文集﹒習慣說》,有刪改)【注釋】①養晦堂:劉蓉居室名。②浸淫:漸漸擴展。③躓:跌絆。④習之中人:習慣在人的身上一旦養成。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陶后有聞
             

            ②牡丹之愛,乎眾矣
             

            (2)把語段(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3)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君子”應當是怎樣的人?(用自己的話概括)
            (4)《習慣說》通過一件小事說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并談談你對此句話的理解。

            組卷:260引用:2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