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4年浙江省溫州市瑞安中學自主招生科學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 1.下列屬于水的化學性質的是(  )

            組卷:12引用:1難度:0.5
          • 2.正確的實驗操作是開展實驗研究的必要前提,下列各項操作正確的是(  )

            組卷:16引用:1難度:0.5
          • 3.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組卷:17引用:1難度:0.5
          • 4.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中,有些能直接被人體吸收,有些消化之后才能被人體吸收,有些既不能消化又不能吸收,在①麥芽糖②維生素③蛋白質④水⑤無機鹽⑥葡萄糖中屬于能直接被人體吸收的有機物有(  )

            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5.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無數的詩歌辭賦,我們在欣賞這些詩歌辭賦時,不僅要挖掘其思想內涵,還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與科學規律,下面是某位同學對部分詩句中蘊含的科學知識的理解錯誤的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6.有一種壓電塑料薄膜,在壓力作用下表面會產生電壓,若將它用在微型揚聲器或話筒上,可以將電信號轉化為發聲振動,或將發聲振動轉化為電信號;另外,當它受熱時還會產生電流,可用來制作火警預警裝置,以上信息中涉及到的能量轉化過程是(  )

            組卷:8引用:1難度:0.5

          二、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 7.如圖所示裝置可用于洗氣、集氣、驗氣和儲氣等多種用途(視實驗需要,瓶中可裝入不同物質)。下列四個實驗中均要使用該裝置,則氣體或水入口為y的是(  )

            組卷:6引用:1難度:0.5
          • 8.如圖是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實驗中的兩個視野,要把視野中的物像從A圖轉為B圖,下列操作步驟正確的排序是(  )
            ①轉動細準焦螺旋
            ②轉動粗準焦螺旋
            ③移動裝片
            ④調節光圈
            ⑤轉動轉換器

            組卷:23引用:1難度:0.5
          • 9.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對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  )

            組卷:78引用:8難度:0.5
          • 10.Fe、Fe2O3、CuCl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五種物質,兩兩相混合時,可能發生的反應共有(  )

            組卷:21引用:1難度:0.5
          • 11.如圖所示,一塑料小球懸浮在用新鮮蘿卜制成的“容器”所盛的25%的食鹽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小球將(  )

            組卷:69引用:1難度:0.5
          • 12.如圖所示,物體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從甲圖位置勻速運動到乙圖位置。在此過程中,A對桌面的壓力和A對桌面的壓強變化情況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五、分析、計算題(本大題共36分)

          • 37.現有含雜質的氯化鎂樣品10g(雜質不溶于水,也不參加反應),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得到117g質量分數為10%的溶液.求:
            (1)樣品中氯化鎂的質量分數;
            (2)所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0.1%).

            組卷:12引用:1難度:0.5
          • 38.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觀察生活,但觀察的同時也要動腦筋,不然只能稱為發呆。人們在思考“金魚為什么會在水里上升和下沉”的問題時,常采用“裝沙氣球的沉浮實驗”結合魚的模型來模擬。

            (1)如圖:小明同學將裝有定量沙的充氣氣球分別排出不同體積的氣體,使氣球漂浮、懸浮或下沉于魚缸底部來解釋魚的沉浮原理,假如氣體質量忽略不計,該實驗可以將魚的下沉解釋為

            (2)小明長期觀察家里飼養的金魚,結果使他大失所望,因為他從沒看到魚缸中自由沉浮的金魚在水中
            吐出泡泡。于是他想:可能是魚鰾中氣體總量不變,通過魚體自身的壓縮改變體積來實現沉浮的。根據這一假設,他設計了如圖甲的實驗。他想通過觀察液面的位置變化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結果,小明的設計遭到了小李的否定,小李要求小明將設計改為圖乙的結構:在魚缸中灌滿水,并加裝帶開放細管的蓋,可通過觀察細管中液面的變化來觀察魚身體體積的變化。
            ①當魚體積縮小時,圖甲中的液面變化是
            (選“不變”、“上升”或“下降”)。
            ②小李要求小明用圖乙進行實驗的主要原因是:

            ③結果發現,在魚的上浮與下沉游動中,細管中的液面高度并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魚上浮時受到的浮力
            下沉時受到的浮力(填“>”、“=”或“<”)。
            ④早在1685年,意大利科學家波雷里教授正式提出了:“魚用改變鰾中氣體多少,來控制自身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論斷。這個道理一直被普遍認可。2008年下半年,上海的5名中學生在向明中學黃曾新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推翻了魚鰾功能的傳統說法。研究中他們收集了大量事實依據,下列各種事實依據對傳統觀點不支持的有

            A.實驗觀察發現:幾乎沒有一條魚在向下游時先用嘴向外吐氣
            B.生活經驗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魚在水中吐出的泡泡冒出水面
            C.解剖取出的魚鰾:沒有出氣孔,用手壓不會癟,也沒有氣管通入魚口中
            D.鯊魚:沒有鰾,但它也能自由沉浮

            組卷:1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