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南郊高級中學高二(下)第一次質檢語文試卷
發布:2025/1/3 15:0:3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藝術。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意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語言闔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一切藝術作品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幾句話決沒完全描寫出孔子說這番話時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籠統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如果說評細點,孔子也許這樣說:“河水滾滾地流去,日夜都是這樣,沒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這流水時常變化不盡么?過去的事物不就永遠過去決不回頭么?我看見這流水心中好不慘傷呀!……”但是即使這樣說去,還沒有盡意。而比較起來,“逝者知斯夫,不舍晝夜!”九個字比這段長而臭的演義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淵明在《歸園田居》用四十字把鄉村風景描寫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細觀察起來,鄉村景物還有多少為陶淵明所未提及。從此可知文學上我們并不以盡量表現為難能可貴。
在音樂里面,我們也有這種感想,凡是唱歌奏樂,音調由洪壯急促而變到低微以至于無聲的時候,我們精神上就有一種沉默肅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聲音暫時停頓的情況說,“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形容音樂上無言之美的滋味。英國詩人濟慈在《希臘花瓶歌》也說,“聽得見的聲調固然幽炎,聽不見的聲調尤其幽美”,也是說同樣道理。
所謂無言,不一定指不說話,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靜體傳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這種分別在眼睛上尤其寥易看見。中國有向諺語,“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所謂怒目,便是流露;所謂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頭閉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別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愛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這固然根據希臘的神話,然而實在含有藝術的道理,困為愛情通常都在眉目間流露,而流露愛情的眉目是最難比擬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尋思。當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為此但這些也許是人類不用意識而自然碰小以上是各種藝術中的幾個實例。把這些個別的實例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一個公例,就是:藝術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共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盡量流露的還要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語中有一句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推廣地說,藝術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現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現而含蓄無窮的一大部分,這就是無言之美。
(摘編自朱光潛的《無言之美》)(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要以言達意但文學作品中的具體語言和抽象情感卻有很大差別文學創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達意。
B.《論語》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沒能表達出孔子當時的心境這個例子證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傳達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寫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表現了聽者沉默肅穆、和平愉快的感受這是音樂的無言之美。
D.欣賞者有低頭閉目的神像時所產生的印象常常特別深刻這是欣賞者和創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創作者刻意為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文學不追求用文字語言來全部傳達情意拓展開來,論述了一切藝術作品都不需要盡量充分地表達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別舉出了文學、音樂、雕像的實例的基礎上,總結了藝術創作的共同點順勢解釋了“無言之美”的內涵。
C.圍繞著無言之美這個話題,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藝術表意時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運用了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論述了藝術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學原理淺顯易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想讓欣賞者獲得的美感更加豐富深刻,就需要創作者在表現思想情感時,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關雎》用生動的語言描寫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語言抒發思慕之情做到了語言完全地表達情意,展現了深刻美
C.《歸園田居》寫景的精妙之處證明了中國古典詩詞蘊含豐富的無言之美這種美體現在許多優秀的古詩文中。
D.已表現出來的美和無言之美,都屬于藝術作品的美,這兩種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夠協調融合,那將更有感染力。組卷:17引用:26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題。
材料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知識產權是加快動能轉換、結構優化的重要支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順利跨越這個關口,就必須激發出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就必須“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好知識產權的技術供給和制度供給的雙重作用,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不斷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摘編自社論《播撒創新種子,守護創新中國——寫在2018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啟動之際》,《中國知識產權報》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
材料三:
繼山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繼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科研團隊的“電化學脫嵌法從鹽湖鹵水提鋰”技術專利,成功轉讓給一家科技公司,許可使用費超過1億元。雙方將共同組建平合公司,由平臺公司具體負責專利的產業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科研創新工作偏重基礎理論研究,擁有深厚研發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將智力資源轉化成市場價值,根據市場發展趨勢探尋科技創新方向、不斷更新升級科技創新思路,正是提升專利質量、實現專利市場價值的核心之義。
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藩籬,鼓勵高校對特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轉讓、許可等方式進行轉移轉化,對高校以實踐為導向的科技創新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摘編自王廉等《創新為市場,轉化顯效益》,《中國知識產權報》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過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些障礙。首先,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脫鉤的矛盾長期存在。大學科研工作與企業技術創新在目標、路徑、組織方式、評價標準及環境要求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難迅速轉化成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其次,成果轉化的機制不暢,高校傳統體系是為了適應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而設計制訂的,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等社會服務方面的需求,現有體系在機構設置、管理制度、激勵機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編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11到2013年,科研單位遭遇侵權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較為明顯,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則回落至8.4%。
B.2015年企業和高校遭遇侵權的比例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總體侵權比例也略有反彈;而2016年各項侵權比例均呈下降態勢,總體遭遇侵權比例為10.7%。
C.2012至2016年間,比例一直下降的僅有個人遭遇侵權這一項,企業、高校、科研單位以及總體這四項數據,均有回升的現象發生。
D.專利侵權總體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當然,我國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專利侵權的比例。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大力倡導創新文化,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增加知識產權的技術供給,才能夠形成全民尊重知識、誠信守法的社會風尚。
B.根據市場發展趨勢判斷科技創新方向,充分考慮、合理安排成果轉化中企業方的利益訴求,這樣才能體現出大學科研工作的價值。
C.隨著高校的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同合作的創新路徑日益受到重視,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漸轉化為可以實現市場價值的高質量專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評價標準等方面的不足,導致科研成果無法直接轉化成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和新產品。
(3)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哪些相關方協作?簡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組卷:11引用:23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路標
茹志鵑 沒有,沒有,沒有石子,沒有草棍,沒有樹枝,更沒有白粉,沒有任何一點路標的痕跡。
沒有人,沒有一個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這灰蒙蒙的天地當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條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聲,就這么“喂”地喊一聲。這里沒有人,只是喊給自己聽,壯壯膽,解解怯,泄泄悶,他要世界活著,自己活著。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軍路線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時,也許四小時。走了四十里,也許是五十里。應該到鐵路了,也許站在鐵路的邊邊上了?
停住腳,沉住氣。再看一看,再聽一聽,只要點點與人有關的東西,一縷煙,一個腳印,一絲燈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檔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黨報告。還有老鄒,咯著血的老鄒,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沒有,一切與人有關的跡象都沒有。
無聲無息的淚水,乘著無月無星的夜,毫無顧忌地涌了出來。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著。
“不,方向是對的。在接近敵區時,是不做路標的。”
“那么,現在已經接近敵區了?”
“肯定,快到鐵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頓時,伍原感覺在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東西活動了起來,無數隱蔽的眼睛,冰冷的槍口,潛伏的危機。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經濕得貼在了胸口,背上是越來越沉的檔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腳,聽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淚水便像決了的堤。
可是,慢!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遠遠的,貼在地上,就那么一小點,一小點黃黃的光,不飄忽,不閃爍。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靜氣,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鉆入了地下。伍原趕緊趴下。在呢!熒熒的,黃黃的,小小的一點。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來的這份力氣,竟像只貓似的向那一小點輕盈迅速地爬去。
這如豆的一小點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獨的,部隊就在前面,檔案當然安然無恙交給指導員,老鄒當然也會馬上接回來。這一點如豆的光,明天,包含著一切的明天,這不飄忽、不閃爍、小如綠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鄉啦!“老鄉!”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聲。這一聲叫,卻不防把自己的眼淚叫得掉了下來。“老鄉!老鄉!”他連連地又叫了兩聲。一半是為了需要,一半是為了自己想叫。可是窩棚里靜靜的,沒有任何反應。伍原趕緊爬到跟前,從高粱縫隙里看到,里面確確實實有一個人,一個老鄉。他背對著棚口,席地坐著,正就著一盞油燈,低了頭,緊張而有力地做著什么。
“老鄉!”伍原稍稍放大了聲音,那人依然低了頭,急急地朝一個口袋里搓著玉米穗。看來,是一個聾子。伍原只得爬進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間這聾子像背后長著觸角,敏捷地跳起,把燈吹滅,然后轉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讓他跑掉,兩臂一伸,把聾子的腿抱住了。那個人也不做聲,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來。伍原不肯還手,一邊抵擋著,一邊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個聾子,可還是大叫著:“老鄉!老鄉!”
“老鄉”卻毫不理會,只是“唔唔”地叫著,掙出手來進行襲擊。
伍原絕望了,這個人不但是聾子,還是個啞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撳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讓他明白自己是共產黨,是野戰軍。伍原捉住啞巴的一只手,把它貼到自己帽子上,想讓他明白,這不是國民黨的大蓋帽,這是八路軍的帽子。可是啞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緊拳頭,硬勾著肘子,不肯就范,后來又忽然利用這個機會,迅速靈活地向伍原臉上猛擊幾下。
急,痛,頭昏,眼前金星直冒,渾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擺脫這一窘境。伍原突然覺得疲憊之極,手腳發軟,不住地冒汗。卻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淚,好像剛才在路上沒來得及流下的淚水,卻一齊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啞巴身上,大哭了起來,為自己,為前面走不完的路,為小榕,為老鄒,也為這個倒霉而頑強的啞巴。
忽然,伍原覺得有只手,輕輕地摸索著自己的頭、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臉頰。啞巴頓時“哇哇”地大叫起來,那一只手還拍著伍原的肩,一邊掙扎著要起來。伍原松了手,但說不清為什么,人卻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啞巴掙脫了出來,忙忙地摸了火鐮打著,點上了燈,上上下下地打量著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雙手直向棚外揮動,又急急地拿起燈,拉著伍原爬出窩棚。他一手擎著燈,一手直指東北方向,然后做了個正步走的姿勢,一雙眼睛急切地盯著伍原。伍原點頭,然后敬禮,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頭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燈光,不飄忽,不移動,像是鑲嵌在夜空當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轉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1)下列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伍原是個迷路的八路軍戰士,為了把檔案和掉隊戰友的消息送給部隊,始終以堅定的信念毫不畏懼地前行。
B.老鄉雖是個啞巴,但內心明亮,在與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軍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終給了伍原幫助。
C.老鄉“像背后長著觸角,敏捷地跳起,把燈吹滅,然后轉身想跑”,寫出了人物的機智,也制造了情節波瀾。
D.啞巴老鄉明白進來人可能不是敵人時,于是從伍原的頭、帽子、臉頰摸起,然后點上燈,上上下下打量。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為:“這一點不飄忽不閃爍小如綠豆的光,包含著一切的明天。”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3)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作用。組卷:7引用:5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Ⅲ。
-
9.下面是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90個字。
組卷:20引用:3難度:0.8
四、作文。(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審美教育對于人格培養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喬布斯也曾直言,蘋果與其他計算機公司最大的區別,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時,始終保持對于藝術和美的追求。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審美。有的說:“我們學習這樣忙,哪有時間欣賞美?”有的說:“考上大學主要靠智育,審美能力的有無是無關緊要的啊!”也有的說:“人無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擁有一切。”此外,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其他不重視美育的現象。
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認識與思考?以學習委員“小明”的身份為主題班會寫一篇“倡議書”。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9引用: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