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級上冊《第4章 在光的世界里》2020年同步練習卷(達州)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
1.如圖所示的四種現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線傳播解釋的是( )
A. B. C. D. 組卷:18引用:1難度:0.8 -
2.下列有關光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岸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 B.路邊電線桿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反射形成的 C.電影幕布選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讓光發生漫反射 D.紅色的牡丹花由于只吸收紅光,反射其它色光,所以它看起來是紅色的 組卷:206引用:8難度:0.7 -
3.照鏡子時,你會在鏡子里看到另外一個“你”,鏡子里的這個“你”就是你的像。下列關于這個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鏡子里的像是虛像 B.像的大小與鏡子的大小有關 C.鏡子里的像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D.人向鏡子靠近0.2m,像將遠離鏡子0.2m 組卷:24引用:1難度:0.6 -
4.下列是觀察對岸的樹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
A. B. C. D. 組卷:3039引用:107難度:0.7 -
5.如圖所示,對下列光學現象的描述或解釋錯誤的是( )
A.圖(a)中漫反射的光線盡管雜亂無章,但每條光線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圖(b)中木工師傅觀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線傳播特點 C.圖(c)所示炎熱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樓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現象造成的 D.圖(d)所示是太陽光經過三棱鏡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況 組卷:940引用:143難度:0.9 -
6.下列關于“影”的形成,屬于光的反射現象的是( )
A.在陽光照射下,大樹底下出現的“陰影” B.皮影戲中的“手影” C.立竿見“影” D.岸邊樹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組卷:756引用:13難度:0.5 -
7.關于光現象,下列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立竿見影”與“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樣的 B.手機拍攝時所成的像與平時照鏡子所成的像都是實像 C.近視眼應配戴凸透鏡矯正 D.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 組卷:188引用:4難度:0.9 -
8.如圖所示,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距離凸透鏡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鏡的另一側調節光屏位置可找到一個清晰的像。這個像是圖中的( )
A. B. C. D. 組卷:1959引用:115難度:0.9
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空2分,共42分)
-
23.如圖所示是小勇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于。
(2)為完成實驗探究,還需要一個測量工具,這個測量工具是。
(3)為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點燃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移動,當移動到A像的位置時,發現它與A的像完全重合,這表明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
(4)為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他將一塊與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豎放在玻璃板與蠟燭B之間,從蠟燭A側觀察,仍能看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形成的;拿走蠟燭B,將這塊白板移動到蠟燭A像的位置時,發現白板上(選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選填“實”或“虛”)像。
(5)拿走白板,他將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將蠟燭B移到A像的位置,通過測量,他發現蠟燭A與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離變化了cm,同時發現像的大小(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實驗中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請你說出這樣會對實驗操作帶來怎樣的影響?。組卷:34引用:1難度:0.5 -
24.洋洋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的活動中,選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鏡。
(1)將凸透鏡安裝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圖甲所示,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安裝在光具座上,并調整蠟燭火焰、凸透鏡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為實驗探究做好準備。
(3)如圖乙所示,將點燃的蠟燭移到標尺10cm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這一成像原理來工作的。
(4)在圖乙所示情況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向左移動一段距離后,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應在凸透鏡左側附近安裝一個焦距適當的 。
A.凸透鏡 B.凹透鏡
(5)若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動到標尺35cm處,會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 的實像。
(6)如果用不透明紙板將凸透鏡上半部分遮住,結果 。
A.沒有影響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變暗組卷:1207引用:24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