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3課 讀書:目的和前提》2021年同步練習卷(9)
發布:2024/11/8 3:0:1
一、選擇題(共8小題,每小題0分,滿分0分)
-
1.下列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狹隘 卷幟 跋涉 視而不見 B.消譴 戕害 慰籍 望洋興嘆 C.麻痹 魅麗 共鳴 一勞永逸 D.糾葛 閑瑕 時髦 孜孜不倦 組卷:2引用:3難度:0.8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嘆。 B.從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尋大廳中那一個個高高的書架,經常在扶梯頂上一坐就是幾個鐘頭。 C.我厭煩地將那本藍色小書放回原處,從此許多許多年都沒再讀巴爾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發現他;這次才是認認真真的發現,一勞永逸的發現。 D.秋天,我去公園看荷花,沒想到荷塘里處處是殘枝敗葉,正大喜過望時,卻意外發現在殘枝敗葉下,一朵粉紅的荷花靜靜地開著。 組卷:11引用:4難度:0.9 -
3.對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既是完成同時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又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與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最嚴重的罪過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于數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么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對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這些地方,難道就比我們一天留一兩個小時去讀古代哲人和詩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嗎?(設問) 組卷:17引用:3難度:0.6 -
4.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盡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于書。 B.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C.杰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D.讀書能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高尚、充實,越來越有意義。 組卷:5引用:4難度:0.7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閱讀經典,應當注意細心領略和體會作品的藝術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敘事的角度與方式,注意語言的節奏、語氣、修辭,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這不無道理 ②包括題材、結構、風俗描寫、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從語言藝術入手 ④風格形成的條件比較復雜 ⑤我們欣賞與把握大師經典的風格 ⑥但多種因素中有一種特別重要,那就是語言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②⑥①⑤③ C.⑤②③④⑥① D.⑤③②④①⑥ 組卷:27引用:4難度:0.7 -
6.下列對有關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課文《讀書: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 B.黑塞曾獲得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況,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唯心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組卷:35引用:8難度:0.9
四、語言運用
-
17.閱讀下面的文字,在橫線上補全一段話,要求語意明確,語言得體。
星期天,你去圖書館的閱覽室看書,正看得入神,忽然被一陣“咔嚓”聲吵到。抬頭找到聲音的來源,原來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在邊吃薯片邊看書。你該怎么跟他說,才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改變這種壞習慣呢?
你對他說:“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五、閱讀鑒賞
-
18.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讀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象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縱使那是一本關于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于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作藝術。一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伊里奧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畢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并沒有得到什么益處。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法,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之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丑陋。丑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須,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里迸發出來。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講到談吐的風味,那完全要看一個人讀書的方法如何。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覺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
所以,世間沒有什么一個人必讀之書。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有刪改)(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一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他就生活在監獄里,是逃不出去的。
B.讀書的樂趣與讀書的“改進心智”的目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所以讀報紙不是讀書。
D.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向學生推薦,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
(2)關于讀書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B.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
C.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知識,他便會在行為舉止中把這種知識表現出來。
D.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
(3)關于讀書的目的,作者為什么說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
(4)文中說:“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對于這個問題,黑塞在《讀書: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有著怎樣的觀點?組卷:3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