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章 我們周圍的空氣》2019年單元測試卷(江蘇省南京十三中金鎖分校)(2)
發布:2025/1/5 3:0:2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30分)
-
1.“東方之星”沉船事故救援時,潛水員鋼瓶中攜帶的氣體是( )
A.水蒸氣 B.二氧化碳 C.氮氣 D.氧氣 組卷:387引用:67難度:0.9 -
2.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氮氣大約占空氣質量的78% B.氧氣能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C.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中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質 D.經過液化、蒸發從空氣中得到氮氣和氧氣的過程,屬于化學變化 組卷:57引用:7難度:0.9 -
3.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潔凈的空氣 B.液態氧 C.汽水 D.澄清石灰水 組卷:6引用:7難度:0.9 -
4.判斷硫在空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是( )
A.硫受熱后首先變成液態 B.放出大量的熱 C.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 D.硫磺逐漸變少 組卷:54引用:5難度:0.9 -
5.空氣中含量最多且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氣體是( )
A.氧氣 B.氮氣 C.氦氣 D.二氧化碳 組卷:27引用:7難度:0.9 -
6.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判斷已收集滿的方法是( )
A.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木條熄滅 B.將燃著的木條伸入瓶中,木條熄滅 C.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木條復燃 D.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木條復燃 組卷:43引用:2難度:0.8
二.填空題(50分)
-
19.如圖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實驗。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1實驗方案;在燃燒匙內盛過量紅磷,點燃后立即插入集氣瓶內,塞緊橡膠塞,待紅磷熄滅,集氣瓶冷卻到室溫,打開彈簧夾,水進入集氣瓶。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主要現象是
(2)小潔同學用上述實驗裝置測定的結果是: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正常值有較明顯的偏差(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小于集氣瓶內空氣容積的)。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答兩種)15
(3)小紅同學也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裝置和操作同上,只不過用木炭代替了紅磷,當木炭停止燃燒,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彈簧夾后,水能否進入集氣瓶?
(4)小雨同學按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多次實驗,發現每次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總是遠小于21%,他認為誤差主要由實驗裝置造成,于是改用圖2裝置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①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
②在量筒內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在廣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內空氣體積為250毫升;
④在燃燒匙內放入過量的紅磷,塞緊瓶塞,關閉止水夾,接通電源使電烙鐵發熱,點燃紅磷后,斷開電源;
⑤燃燒結束并充分冷卻后,打開止水夾,待量筒內水面不再下降時,記錄量筒內水的體積為65毫升。
a、與圖1裝置相比,圖2裝置中使用電烙鐵可以減小實驗誤差,其原因是:
b、根據本實驗數據,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組卷:19引用:2難度:0.4 -
20.人體代謝產生的過氧化氫,對人體有毒害作用。人體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和水。某同學查閱資料發現:FeCl3也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為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該同學在28℃環境下進行了如下探究:
資料: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超過最適宜溫度后,酶的活性下降。
(1)提出問題:過氧化氫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個更高?
(2)猜想與假設:
(3)實驗材料:適宜濃度的FeCl3溶液,適宜濃度的新鮮豬肝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適宜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等。
(4)實驗步驟:
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編號為1、2,并各注入3mL適宜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
②往1號試管內滴入2滴適宜濃度的FeCl3溶液;向2號試管內
③觀察并記錄兩支試管產生氣泡的情況。
(5)實驗現象:2號試管產生氣泡的速度比1號試管快。實驗結論:
(6)在以上探究的基礎上,該同學又完成了“探究溫度對過氧化氫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響”實驗。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圖中代表豬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線是
(7)除了FeCl3和MnO2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還有組卷:24引用:2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