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寧夏石嘴山市平羅中學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7 16:0:2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文化熱詞,“圈層”指人們信息的接受、文娛產品的選擇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對固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大眾文化圈層化,是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應用的副產品。根據人生經歷、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大數據,互聯網使用者被劃定為若干個群組。不同種類的信息和文娛產品,依此“精準”推送。在此過程中,個體構建起具有獨特自我標識的信息世界,對信息和知識的獲取,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從我認識或認可的人那里獲取”。
“圈層”的出現有其必然性。面對海量內容,人們需要高效率地篩選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對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賴。另外,當前文藝類型和文化產品極大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細分,無論個人愛好多么小眾,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都能找到同好。特定文化圈層一經形成,創造和溝通的模式隨之誕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討,共同深耕這一領域。比如某視頻彈幕網站涵蓋7000多個興趣圈層,許多內容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比如,以民族舞蹈、民樂、漢服等為代表的“國風”內容增長迅速。當前“國風”愛好者已經超過4000萬,創作者大多是95后,是熱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年輕群體。
年輕人對“獨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層,各種應用通過精準推送進一步強化這一趨勢。這個過程容易造成“信息繭房”效應,即圈層內部與文化整體相隔膜,缺乏對社會整體的理解和認知。
有鑒于此,一方面,我們要清楚認知大眾文化“圈層化”的形成過程,認識到是技術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尋求個性標識的訴求彼此呼應,形成了今天的圈層化。另一方面,則要從大眾文化圈層化現象中,獲取推動社會文化生產的有益啟示。對身處文化圈層中的個體來說,可推動圈層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為時代和社會共享,積極促進圈層文化與文化整體的互動互通,實現圈層文化的“破壁”“出圈”。
數字化時代,人們看似可以掌握無窮信息和海量知識,但要達到這一點,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小天地,這是互聯網時代帶給每個人的挑戰,也是我們必須培養的媒介素養。大眾文化的圈層化,是社會發展必然現象,我們要正視它、研究它、善用它,激發其內在文化創造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力量。
(選自羅小茗《既要特色,也要共識(網絡文化關鍵詞)》,《人民日報》)(1)下列關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圈層”是指信息的接受、文娛產品的選擇以及社交,在某一固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
B.隨著創造和溝通的模式產生,出現了特定文化圈層,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討,共同深耕。
C.通過大數據被“精準”推送的不同種類的信息和文娛產品完全符合個體的需求。
D.一個文化圈層的形成可以有助于這一領域文化的發展,但也可能導致“信息繭房”效應。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層進式結構,以舉例論證、道理論證論述了“圈層文化”,思路清晰,結構完整。
B.第二段以當前“國風”內容增長迅速為例,意在論證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討,共同深耕這一領域。
C.文章第二、三段論述了“大眾文化圈層”的形成原因以及大眾文化圈層化出現的一些現象。
D.文章以數字時代的文化熱詞“圈層”為核心,論述客觀、辯證,體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關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沒有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應用的發展,大眾文化圈層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會出現。
B.對圈層中的個體而言,要想掌握無窮信息和海量知識,就要實現圈層文化的“破壁”“出圈”。
C.面對大眾文化圈層化,要認知其形成過程和原因,在其現象中獲取推動社會文化生產有益啟示。
D.“圈層”的出現,與面對海量內容時人們對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賴以及文化市場的不斷細分有關。組卷:1引用:3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曬苦,曬老師,曬友,現在是網絡時代,什么都講一個曬字,從發出自己小家的裝修情況,到曬出各個政府大樓的豪華裝修,形形色色的曬文化,已經通過網絡深入人心。
曬苦:一位80后網友發帖傾訴自己的生活和熱播電視劇《蝸居》的女主角竟開始驚人相似。該帖中“房奴”“甲流”“蝸居”等敏感詞匯和樓主的經歷,迅速引起網友同情和共鳴。在心理咨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會產生焦慮情緒,年輕“房奴”更易產生心理亞健康,將上網訴苦作為緩解精神壓力的方法,這種曬苦行為已成廣大網民解壓方式之一。
曬老師: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祝賀教師節的方式也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白領們說,畢業后生活壓力太大,在網上“曬曬”老師,和別人分享老師“逸事”,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過一個個曬老師的帖子,很多網友不但回憶老師的音容笑貌,還留下了老師的名字,以及令人懷念的點滴往事。
曬友:曬友,是指曬客們彼此之間互稱曬友。“曬”正形成一種個人聯合個人以對抗強大現實的方式,“曬”也成為一種個人尋找群體的聯絡方式。“曬”這一種新的力量還在聚集和成長中,很難估量它僅僅是一種流行,還是將更長久地存在下來,但顯然,它現在的力量就足以讓人驚嘆。
(節選自豆瓣《什么是曬文化?》) 材料二:
“曬文化”是一種新型文化現象,它是指個體以自媒體為主要媒介,將自己的生活日常、態度心情通過網絡分享給他人,與人共享自己生活體驗和情緒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我們應辯證看待“曬文化”,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雙刃劍”。
有“利”的一面,網絡“曬文化”有助于緩解個人壓力。當前,互聯網在我國已經走進千家萬戶,隨著自媒體的出現,群眾開始成為信息發布者,不僅豐富了信息面,也達到了放飛自我的目的。對曬客而言,“曬”彌補了內心的缺陷,獲得了被關注的滿足感。看客通過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壓,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網絡“曬文化”有助于知識傳播。網絡“曬文化”秉承共享的精神,曬客更樂于將自己的心境、經歷、收獲在網絡中進行分享,使知識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在網絡“曬文化”中,曬客通過分享獲得點贊和評論,增強了分享的動力,看客通過觀看和學習,掌握了更為多元的知識,兩者都分別獲得了進步。
有“害”一面,曬客個人“曬”的文化內容并非都積極向上。曬客將自己的喜歡的內容進行分享,其中蘊藏著曬客自己的價值觀,一旦看客對曬客的內容產生認可,自身的價值觀也會受其影響,發生變化。同時,“曬”文化沒有固定規則,是一種極為自由,甚至是一種戲劇性的表達,有的沒有邊際的語言和嬉笑怒罵,拆解了語言的優雅與神圣。時間一長,會讓青年沉溺在小天地無法自拔,過分關注“及時滿足”,忽略了學習與工作的價值。
進一步說,網絡“曬”文化可能給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網絡“曬”文化中所傳播的消極和低俗的內容,朋友圈內充滿抱怨批判的消極內容,可能會給朋友帶來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還有一些“曬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內容來吸引眼球,牟取利潤。由于自媒體的受眾面廣,外加多級傳播形式,負面內容由個人覆蓋到多人,這類內容的傳播容易給社會,尤其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節選自中國經濟網《“曬文化”:當代青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引領》)
材料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源自一位女孩曬出的與男友的微信聊天記錄。聊天時,男友向女孩發出52元的愛心紅包,作為她購買奶茶的費用——天氣轉涼,有人惦記,有人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點不是奶茶,而是年輕人的“曬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過“曬”這樣一種形式,大家得以用簡短的方式獲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曬文化”蘊含了強烈的情感需求,附帶豐富的社交屬性。
有心理專家分析,人們會在“曬”中不斷關注他人反應,期望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在這種行為模式中,很容易出現社交“爆款”和跟風現象,曬奶茶就是最新的例子。在朋友圈不停“曬曬曬”的背后,我們應當看到身邊朋友渴望關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那一份真切的溫暖。
但在“曬文化”的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內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癮沉迷等新問題。比如最近引發熱議的“拼單”曬圖群,則呈現出“曬文化”的另一個側面。三十幾個人“拼單”輪流在豪華酒店里拍照等。這種虛假的做法一旦形成風氣,可能在網絡世界形成負面的價值引導,影響青年一代的三觀和認知。
實際上,所有的網紅現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種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備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這個時代無比活躍的互聯網經濟的真實寫照。
(節選自《蘇州日報:讀懂“曬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巨大的房貸壓力,有5成的年輕房奴產生了焦慮情緒,將曬苦行為作為自己解壓的方式之一。
B.在網上“曬曬”老師不僅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緒,還可以留下那些老師以及同學們相處的美好回憶。
C.形形色色的曬文化,已經通過網絡深入人心,并將作為一種新的力量,長久地生存下去。
D.曬文化是指個體將自己的生活日常、態度心情分享給他人,與人共享自己生活體驗和情緒感受的心理與行為。
(2)下列關于“曬”的意義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曬客而言,“曬”可以彌補內心缺陷,獲得被關注的滿足感,從而降壓,放松心情。
B.在“曬文化”中,曬客與看客都從不同的角度有所收獲,分別獲得各自的進步。
C.曬客的價值觀會給看客帶來影響,時間一長,會讓年輕人沉溺在小世界無法自拔。
D.朋友圈所傳播的消極低俗的內容,給朋友們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
(3)分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現象的意義。組卷:4引用:3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這個“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著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紅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葉的樹木,都蒙上了一層白色。天陰沉沉的,可是雪白得發亮,一切都似乎籠罩在淡淡的光里。這在昆明是很少見的。
幾個學生從校門走出,不顧雪花飄揚,停下來看著墻上,雪光隨著他們聚在這里。各樣的宣傳抗戰的標語壁報,或只是幾句話,有的剛貼上去,有的已經掉了一半,帶著厚厚糊的紙張被冷風吹得颯颯地響,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頂的洋鐵皮換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條裂縫,原來很窄,現在變寬了。七年了,還沒有走出戰爭,那裂縫仿佛也長大了,變老了,是在等著我們去打勝仗么?
這一節課是江昉先生的《楚辭》選修課。有些理工科的學生也選讀,還有從別的學校特地趕來的。他們說,聽江先生的課,如同飲一杯特制的美酒,裝的是中華文化的浪漫精神。講義是江昉自編的,他正在校勘《楚辭》,把研究心得和他詩人的創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這門課十分叫座。這些日子因戰事和學生從軍,人心波動不安,這間教室現在還是坐滿了人。
嵋在椅子的擱板上擺好講義和筆記本,正襟危坐。旁邊的同學在小聲說話,一個同學上前把黑板仔細地擦了一遍,一面哼著“打勝仗,打勝仗。中華民族要自強——”
打勝仗,打勝仗!嵋心里想著,再不打勝仗,連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著一摞書走進教室,把手中的書攤在桌上,把口中叼著的煙斗放在講臺上,他從不含著煙斗上課。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國殤”兩個大字。教室里一陣翻講義的聲音,隨即是肅靜。
江昉坐在椅上,兩眼望著屋頂,慢慢地吟誦。他的聲音低沉而洪亮,抑揚頓挫,學生們隨著聲音認真地讀著詩句。讀完全詩,江昉把攤在桌子上的書又摞整齊。這是他的習慣,帶了書來,攤一下就算是用過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開始講,先介紹了《國殤》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講解。江昉講話時,微闔雙目,有時把煙斗在桌上磕一磕。講完這兩句,他問大家:“我說得夠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講。
講到“首身離兮心不懲”這一句時,激昂起來:“首身分離是古來一句常用的話,用具體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離騷》中有句云‘雖九死其猶未悔’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要靠這點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為鬼雄’,這樣一來就差一些,還是‘魂魄毅兮為鬼雄好’,這個‘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寫字,只聽“哧”的一聲,長衫的下擺被椅上露出的釘子撕破了,現出里面的舊棉袍,上面有好幾個破洞,棉絮從破洞里露出來。他毫不覺得,只管講述,同學們也視而不見。寫完板書,他就捏著粉筆站著講,棉絮探著頭陪伴他一直到下課。
幾個同學圍上去提問題。其他同學在議論滇西情況。敵人占領了我滇西土地,切斷了滇緬公路,一切外援物資都靠空運。這條空運道路非常艱險,飛機在山谷中飛行,又有敵機攔截,墜落犧牲常有所聞。大家憤憤不已。有人說戰場聽起來太遠了,應該走進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襤褸”這幾個字,好像有人這樣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點燃豐富的思想,把自己燒盡。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閃電,留下滾滾雷鳴,響徹古今。先生們也是這樣,會不會?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書包。同學莊無因走了進來,手里拿著一把傘:“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兩人走進圖書館,在最里面的長桌前,對面坐了。無因取出一疊粗紙,開始筆談。
“解析幾何有問題么?”嵋的下節課是解析幾何,無因特來做課前輔導。“現在的問題不是解析幾何,我有更重要的問題。”
無因臉上顯出一個大問號。
“我在想,社會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最應該做什么?我想去從軍。”嵋在“從軍”下面重重畫了條橫線。
“你從軍能做什么?我很難想象。”
急雪在窗外飛舞,敲打著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進了冷風,有同學過去將窗關緊。這一切他們兩人都不覺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這是嵋的回答。
無因在后面接著寫道:“我可以做些建議么?”
“我知道你的建議,應該好好讀書,可是現在更需要我們的地方是戰場。”無因看了不語。
嵋又推過一張紙來,上寫著:“我只是煩了,連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勝仗,好結束戰爭。我想,那也是我們的本分。”
“當然我也有這樣的本分,不過我也有別的本分。你也有別的本分。”
嵋抬頭望了無因一眼,不覺“哧”地一笑,仍低頭看那張粗紙,寫道:“你應該繼續讀書,你會有大作為的。”
“也許戰場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會有大作為。我相信你就會為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數學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翹的睫毛掛著幾顆晶瑩的水珠。
兩人相視無語。無因收起那些粗紙,兩人走出圖書館。急雪已經過去,幾點雪花緩緩飄落。無因打傘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這節課講些什么。看著年輕的教員,只覺得他很像一個士兵。
晚飯后父親弗之才回來,他是學校的歷史系教授,也是教務長,下午剛去送過一批參軍的學生。他說:“我站在那里,看著眼前那些年輕的臉,一個個都顯得那樣聰明活潑。我們不得不將他們送上戰場,我們不得不如此。我難過的是,自己不能去。”
燈光昏暗,弗之長嘆一聲。這時嵋忽然大聲說:“爹爹,娘,我要去從軍。”
母親碧初猛然站起來,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說,“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說:“我已經去報過名了。可是他們說我年紀太小了。”
嵋說:“我認真考慮過了,我要為勝利加一把力。”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弗之喃喃自語。
“我不必市鞍馬,也不是替爺征——不過,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個心愿吧。”說著,望了母親一眼,不覺流下淚來。碧初也已淚光瑩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淚,又撫著嵋的頭,手在微微顫抖,默然不語。火盆里燃燒的木炭由紅轉白,發出輕微的聲響。
這一晚,弗之夫婦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來講,她做出什么事,他們都不會驚異。誰都有責任去打勝這場戰爭,難得有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紀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來,走到燈下縫東西。弗之說:“又縫什么?燈這么暗,不要縫了。”碧初嘆息道:“你沒看見嵋的手凍成什么樣了?想縫一雙棉手套,反正家里有舊布,總比買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縫了一會見他還在那里,便說:“總有辦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現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嘆道:“這也是她的志氣。”碧初不再說話,小小的銀針在手里飛舞。
三日后,嵋戴著母親縫制的溫暖的手套,告別了父母,和同學一起到曲靖醫士訓練班報到去了。
注釋:本文節選自長篇小說《西征記》,有修改,標題為選者所擬。《西征記》是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
(1)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運用一系列動詞,生動傳神地展現了江昉先生授課時的個人風采。
B.小說通過描寫“急雪”烘托了孟嵋在與莊無因對話時內心的憤憤不平。
C.縫手套的細節表現了碧初復雜的心情,其中有對女兒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說中《國殤》《木蘭辭》的詩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顯主題的作用。
(2)有人說“教育是國之命脈,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說中的江昉就是這樣的先生,請概括其形象特點,并結合小說內容加以分析。
(3)小說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表現了孟嵋的心理變化,請結合相關內容,說說孟嵋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并簡要分析變化的原因。組卷:4引用:3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
9.下面是一篇學術論文的摘要,請根據文段內容提取五個關鍵詞。
通常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重人倫、重群體、重義輕利、重道輕器的特點,這主要是就儒家價值取向而言。如果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整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歷史上,還存在大量的獨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內容,這些內容不同、類型相異的思想文化互相激蕩吸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相拒而又交融,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的價值體系。組卷:4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從50后到00后跨代追捧的電視劇《人世間》火爆熒屏,大獲成功。原著小說《人世間》獲過茅盾文學獎,作家梁曉聲嘔心瀝血,創作小說花了5年;而王海鴿改編劇本用時3年,歷盡艱辛;導演李路拍攝《人世間》費盡心血,用了176天。
導演李路說已經記不清遇到了多少困難,他在拍攝期間每天睡眠不足,身體嚴重透支,在拍攝完成時他瘦了20多斤。電視劇《人世間》劇情時間跨越50年,同樣的一間房要有很多套家具等陳設,人物要有很多套妝容,演員非常多。好劇本,實力派演員,用心拍攝……這些都很重要。電視劇《人世間》的成功引人深思。
以上材料對于追求成功的當代青年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