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浣東中學七年級(上)期中科學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
1.有四位同學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小科說:中國地大物博,生物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可以盡量開發利用 B.小思說: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此我們只管捕撈魚而不用養殖 C.小敏說: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我們可以采用就地保護的方法 D.小銳說: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禁止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組卷:0引用:1難度:0.5 -
2.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加熱液體B.
滴加液體C.
讀取液體體積D.
點燃酒精燈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阿爾法機器人在春晚表演當晚,540個Alpha1S排列成9×15的4個方陣,為了追求更佳的舞臺效果,技術人員共為其特意定制了12套舞步,配合上歌曲節奏,具有韻律感。但Alpha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因為“Alpha”不具有下列哪項生命活動( )
A.排出代謝廢物 B.來回自由行走 C.能夠與人交流 D.解答多種問題 組卷:4引用:3難度:0.5 -
4.生活處處是科學,留心觀察皆學問,對需測量的科學量進行估計,是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憑你的生活經驗,下列估計不正確的是( )
A.教室內空氣的體積約200立方米 B.班級內課桌高度約為750毫米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長度大約是0.25米 D.一個茶杯的高度大約為15分米 組卷:10引用:2難度:0.5 -
5.駛離海岸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首先船身從送行的人們視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從送行的人的視野中消失,這是由于( )
A.送行人的位置造成的 B.地球球體形狀造成的 C.太陽光的照射造成的 D.送行人的錯覺造成的 組卷:2引用:2難度:0.5 -
6.生物分類需要明確的分類依據。若按有無種子作為分類依據,下述植物分類結果正確的是( )
A.一類是松樹和水稻,另一類是苔蘚和蕨類 B.一類是松樹和蕨類,另一類是苔蘚和西瓜 C.一類是西瓜和苔蘚,另一類是海帶和蕨類 D.一類是水稻和蕨類,另一類是海帶和松樹 組卷:151引用:3難度:0.5 -
7.在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并觀察細胞結構的實驗中,下列器材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載玻片B.
膠頭滴管C.
顯微鏡D.
試管組卷:51引用:2難度:0.5 -
8.如圖是比較三種動物特征的示意圖,交叉部分為共同特征,圖中數字的涵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
A.①表示用鰓呼吸 B.②表示卵生 C.③表示體溫恒定 D.④表示體內具有脊柱 組卷:22引用:10難度:0.5 -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皮膚由外到內分為表皮、真皮,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B.植物的基本組織有上皮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機械組織、分生組織 C.植物體一定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構成 D.草履蟲利用纖毛游動,所以纖毛是其運動器官 組卷:15引用:1難度:0.5 -
10.“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詩中的“苔花”是一種苔蘚植物,下列關于苔蘚和牡丹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它們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并制造有機物 B.它們在結構上都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C.它們都是依靠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料的 D.苔蘚不能開花結果,牡丹能開花結果 組卷:21引用:4難度:0.5 -
11.要學好科學,需認真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列是小科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同學們你幫她判斷一下,認為各選項中一致的是( )
選項 錯誤操作 測量結果 A 用拉得很緊的皮卷尺去測量某同學的跳遠距離 偏大 B 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如果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 偏大 C 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 偏大 D 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 偏小 A.A B.B C.C D.D 組卷:18引用:3難度:0.5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36分)
-
32.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
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
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組卷:34引用:7難度:0.5 -
33.春暖花開、燕雁北飛,秋寒葉落、燕雁南歸。人們通常認為候鳥的遷徙與氣溫變化有關。據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觀察記錄,有一種候鳥黃腳鷸,每年長途跋涉1.6萬公里來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間,總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產蛋。根據上述現象,洛文教授認為氣溫不是引起候鳥遷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獲了若干只某種候鳥,分兩組進行實驗,實驗的過程與結果如表。
所捕候鳥的處理 3個月后放飛的所捕候鳥情況 第一組 置于日照時間逐漸縮短的自然環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組 置于日光燈下,用燈光模擬日照,并一天天延長光照時間 多數往相同方向飛
(2)根據洛文教授的實驗設計,你認為他的猜想是
(3)若洛文教授根據此實驗就對候鳥的遷徙原因下結論,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組卷:230引用: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