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廣東省廣州實驗外語學校高一(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布:2024/8/2 8:0:9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作為文藝批評的重要術語,意象在新時期以來的文藝評論中運用得更為泛化,很多論者甚至言必稱“意象”。依筆者看,在很多當代論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為處處可見的“主角”,有時并非必要,不加甄別地混用、泛用,對文藝批評來說,未必是好事。這兩個概念盡管多有交叉重疊,卻又有內在區別。因此,有必要從本體意義上對“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對“意象”“形象”之間的區別進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義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這個基本含義雖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將“意象”作為一個完整的、純粹的文學理論范疇加以使用的,是中國著名文論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的命題是:“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無論如何引 申理解,劉架此語都是對作家內在藝術思維的描述和概括,這是確定無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講作家創作思維的運行規律和過程。
關于“神思”,或者稱之為“靈感”“想象”“構思”,無論何種說法,論者都是在藝術創作思維方式的層面上分析的。筆者認為:“神思”是中國古典美學中關于藝術創作思維的核心范疇,包括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創作沖動的發生機制、藝術構思的基本性質、創作靈感的發生狀態、審美意象的產生過程以及作品的藝術傳達階段等,它是一個動態的運思過程及思維方式,而非靜態的概念。“獨照之匠”意謂作家獨到的觀照能力,“窺意象而運斤”指作家根據自己內心生成的形象進行“郢人運斤”般的藝術表現。“意象”是在作家的內心生成和運化的,這對文學創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贊語中,劉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就是說,文學創作的運思是以“意象”作為基本元素進行連通和運行的,是由情感的變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體現在作品文本中的藝術形象。如果說“意象”是生成于創作的內在運思階段,那么“形象”則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傳統的文學理論教材大多將“形象”作為文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出發點,認為文學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
而“文學形象”是專指作品文本所呈現出的形象,這恰恰是“形象”與“意象”的區別。“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環境和一切有形的物體。這就是說,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體)是一個形象,每個自然景物是一個形象,每一個場面環境也可以是一個形象;而把這三者綜合地進行描寫,使人物、景物、場面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活畫面,也是一個形象。還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創造的意境,雖然主觀因素更濃,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實質上也是一種藝術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學理論基礎》)這已經把“形象”的性質說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讀者的審美閱讀,可以呈現在讀者的審美經驗中。
筆者認為,體現在文本中的形象還是由“形象”這個概念承擔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義是“意象”無法全部承擔的;而“意象”作為藝術創作思維的核心范疇的含義,也是“形象”所無力負荷的。
(摘編自張晶《從“意象”看審美范疇的規范使用》)材料二:
在《紅樓夢》的人物創造中,詩化的意象思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書中常常圍繞一個藝術形象出現許多對其性格命運身份起映帶、點綴或暗喻作用的詩化意象。它們像藝術人物身上投射出來的一塊塊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藝術人物的氣質、性情以及遭遇。它們在書中不是散漫化的隨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鏡片,各有各的投射點,它們有規則地與人物形象的“本體”構成“對應”的藝術關系,產生比興意義的互補互射的效應。
譬如,書中有一類意象與藝術形象構成“類性聯系”。為人物性格命運服務的詩化意象,一般都考慮到形象本身的基調特質,都從特質出發,往往構成相對的聯系性或類同性。比如黛玉這個悲劇人物。圍繞她出現了兩個系列性的詩化意象;一個是由歷 史化的人物構成的詩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麗娘、紅拂、綠珠等;另一個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兩個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種紅顏薄命的悲劇性內蘊,所以這些意象之間就構成了一種類性聯系。
但在人物創造中,隨情節發展和場面推移,也出現一些隨機拈來的詩化意象,它們對人物在特定場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帶作用。把這些隨機安設的詩化意象羅列起來,發現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內在或外在的類性聯系,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例如與黛玉形象對應的意象除了上面列舉的以外,還有仙草、司馬牛、玉帶、漁婆等。它們出現在人物活動的具體過程中,對人物的氣性、命運及與其他人物的關系,有具體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尋找它們之間的“類性聯系”,就不免附會了。
(摘編自王政《論<紅樓夢>中“形象本體”與對應意象的關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代論著中,有時可用“意象”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別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劉勰在該書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這一詞語。
C.讀者若想獲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閱讀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審美閱讀經驗。
D.仙草、司馬牛等幾個意象之間雖無類性聯系,但是對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帶作用。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語句以清楚闡釋“意象”的內涵,據此可以判斷,對文學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闊大的意境都是杜甫為后世讀者留下的文學形象。
C.《紅樓夢》中的眾多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時運用了詩化的意象思維。
D.《紅樓夢》中的詩化意象有著透示人物性格命運作用,讀者借助這些意象可以推斷出對應人物形象的具體特征和遭遇。
(3)結合材料二內容,下列人物形象與意象不構成“對應”藝術關系的一項是
A.賈寶玉:絳珠仙草、通靈寶玉、補天頑石
B.薛寶釵:牡丹花、冷香丸、金鎖
C.賈探春:風箏、海船、杏花
D.史湘云:芍藥、海棠、金麒麟
(4)根據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
(5)兩則材料在提出論題之后,分別是怎樣展開論述的?組卷:17引用:9難度:0.7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保衛延安(節選)
杜鵬程 有一個戰士跑上來向周大勇報告:“炊事班老孫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離開隊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訊員小成也跟著連長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紅的臉上汗水混著沙土。他渾身是汗,衣服透濕,像剛從河里跳出來一樣。
周大勇跑到老孫跟前,看見一個炊事員抱著老孫。他一條腿跪下去,從炊事員懷里把老孫抱過來緊緊地摟到胸前。
那個炊事員站起來,說:“連長!老孫,老孫不行啦!”
周大勇說:“去!快去幫助指導員。看,那不是指導員?他又扶著誰!”
那個炊事員望著老孫,遲遲疑疑停了好久才走開。
老孫眼發直,干枯的嘴唇咧開,臉漲得通紅,脖子上暴起發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動著,仿佛給自己的同志和這世界留句什么話,但是說不出來。不大一陣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變得微了,臉由通紅變成灰白……蠟黃……
周大勇緊緊地摟著老孫,眼珠子一動也不動地盯著老孫那半閉的眼睛,心神錯亂地嘟噥: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訊員小成也機械地重復:“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條命呀!
敵人三架飛機,繞過來又栽下來,一條條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圍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撲在周大勇和老孫的臉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孫。
周大勇望著那俯沖掃射的敵機,眼里噴火。
團衛生隊隊長,騎著馬趕來了。他跳下馬,喊:“有辦法,有辦法,這針藥有效。”
衛生隊長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針尖往老孫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進去。生命離開了老孫,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孫輕輕放到地下,站起來。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蓋在老孫臉上,免得沙子吹進老孫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塊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循環,思想也木然不動了!
老孫啊,老孫!同志們走路你走路,同志們睡覺你做飯。為了同志們能吃飽,你三番五次勒褲帶。你背上一面行軍鍋,走在部隊行列里,風里來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載。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計較;悄悄地活著,悄悄地死去。你呀,你為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隊嘩嘩嘩地前進著:戰士們,擔架隊員們……走啊!走啊!老孫沒有走完的路,同志們要走完!
戰士們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聽不見長吁短嘆,看不見愁眉苦臉,只有一種沉重而又嚴肅的空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周大勇雙手撐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孫那老誠忠厚的臉相。啊,這個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士,永遠放下了自己的行軍鍋,永遠再不會向他說:“連長,我沒啥能耐,吃點苦總還行………我好賴是個黨員。唉,我做的事太少……連長,你跟指導員勞累的,教人心疼!”
周大勇心里絞痛:有多少英雄好漢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熱血澆在中國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黃沙掩埋了老孫的尸體。趁團供給處的隊伍過來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彈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從文書手里接過來毛筆,在木板上寫著:
共產黨員孫全厚,五十七歲,山西孝義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光榮犧牲!
周大勇把這個木牌插在老孫的墓前,望著它,望著它!
周大勇擦了擦頭上的汗,背上老孫留下的行軍鍋,正要去趕自己的連隊,團政治委員李誠上來了。李誠滿臉是沙土,嘴唇干得裂開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團棉花,上嘴唇還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馬滿身是汗,口里流著白沫。
李誠跳下馬,看了看墓牌;站在墳墓旁邊,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像刀子刻的一樣。他抬起頭,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著前進著的戰士。
突然李誠向戰士呼喊:
“同志們!一個戰士倒下了,千百個戰士要勇敢前進!一個共產黨員倒下了,千百個共產黨員要勇敢前進!大山沙漠擋不住我們;血汗死亡嚇不倒我們。前進!哪里有人民,我們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難,哪里就更需要我們。前進,勇敢前進!戰勝一切困難。”
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聲音,掠過戰士們的心頭,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滾動。
戰士們踏著沙窩,急急地向前走去。他們那黑瘦的臉膛上,眼窩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層沙土;兩腿沉重得像灌滿了鉛。但是,他們都挺起胸脯揚起頭,加快腳步,一直向前走去。他們都堅毅地凝視迎面移來的沙漠,凝視遠方。
沙漠的遠方,一陣旋風卷起了頂住天的黃沙柱。就算它是暴吧,就讓它排山倒海地卷來吧!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軍途中,連長周大勇將昏倒的炊事班戰士老孫摟在懷里眼睜睜地著老孫的生命一點點地逝去。小說描述了炊事班戰士老孫犧牲的情況,故事悲壯、感人。
B.小說寫周大勇與通訊員小成反復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現了他們救人時痛苦而無奈的心情,突出了行軍途中戰士們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環境的極度惡劣。
C.小說描寫戰士們在團政治委員李誠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話語的激勵下,挺胸抬頭,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激情,為小說涂抹上亮麗的色彩。
D.周大勇掩埋老孫,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孫的行軍鍋追趕連隊,這表現了戰友間深厚的情誼,也表明周大勇將接替老孫的工作,突出了前后繼的革命精神。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如寫周大勇催促那個炊事員去幫助指導員,用“去”“看”示情況緊急,“他又扶著誰”表明行軍途中戰士傷病較多,亟須幫助。
B.小說先細致地描繪老孫昏厥的模樣、呼吸的變化,再寫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寫衛生隊長騎馬趕來救治,小說情節緊湊有致,情感豐富細膩。
C.小說中李誠呼喊的話語,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意義及人民軍隊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D.小說細節描寫生動傳神,比如,敵人的三架飛機飛來轟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孫,這一細節表現了周大勇把戰友看得比自己更為重要的高貴品質。
(3)小說畫線部分兩次描寫周大勇的內心獨白,各有什么作用?
(4)《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小說,被譽為“英雄史詩”,是革命英雄主義的贊歌。請從選材的角度簡要分析小說是如何表現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組卷:38引用:9難度:0.6
七、簡答題組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長久以來,人們只是把體育運動簡單地和鍛煉身體聯系起來,而忽略了① 。當人們只顧著眼前利益的時候,誰會把40歲時的一次車禍跟小時候喜歡宅在家里看電視聯系起來呢?誰會把50歲搬東西時扭傷了腰與年輕時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聯系起來呢?
沒有遠見的人是無法弄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這是因為體育運動的功能具有強烈的滯后性。經常運動的人反應靈敏,機體協調,面對撞來的汽車,如果處理及時,控制得當,② 。經常鍛煉的人,身體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當搬動重物時調動起來的肌肉更多,身體肌肉該用力的用力,③ ,便不容易扭傷。
因此,學生正確認識運動的生命教育價值十分重要。學習是為了過得更好,而體育運動則有助于活得健康。每位學生都要重視運動。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根據語段的信息,給好朋友李明發一條微信,邀請他周末一起打羽毛球,不超過40個字。組卷:1引用:1難度:0.5
八、話題作文
-
8.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禮記?中庸》曰:“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博學”的意思是廣泛通達地學習,它強調了吸收知識的重要性;“審問”的意思是審慎深入地追問,它強調了答疑解惑的重要性;“慎思”“明辨”的意思是謹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確地分辨,它們強調了理性思考在治學中的重要性。“篤行”的意思是堅定果決地執行,它強調了踐行學志的重要性。其實不只是治學,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博學”“審問”這樣的求知過程和“慎思”“明辨”這樣的理性思考,更離不開“篤行”的實踐。
請結合材料,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任選兩到三個關鍵詞為話題,聯系現實生活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