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三單元》2019年單元測試卷(4)

          發布:2024/11/14 16:30:7

          一、閱讀理解(50分)(一)現代文閱讀(9分)

          • 1.在中國傳統政治中,周制、尚文、禮樂是一組連續性的概念。人們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謂“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而周制之所以被認為是尚文的,原因則在于它在諸多治國方略中選擇了禮樂。有一套貫通天道人心的價值體系:首先,就禮樂與人內在精神欲求的關聯看,它是“盡精微”的。孔子云:“禮云禮云,玉帛云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這就是強調禮樂在人心靈深處的奠基性。其次,就禮樂與天道自然的關系看,它是“致廣大”的。《禮記?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則將禮樂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萬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靈的精微與天地的廣大之間,禮樂如何存在?禮分為禮制、禮儀、禮容、禮器等諸多維度,樂則可分為樂德、樂語和樂舞。在禮樂之間,禮為人的行為建立秩序,為了使這種秩序洋溢出生機活力,要以樂弘禮;樂作為使人性釋放的力量,則極易導致人欲的泛濫,所以又要反過來以禮節樂。禮與樂兩種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諧社會的理想圖景。至孔子時代,詩與樂分離,禮樂并舉被進一步具體化為詩、禮、樂三分。個體的成人之路和國家的致太平之路,統一被規劃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式的三段論。這樣,在由周制、尚文、禮樂、詩禮樂等一系列概念規劃的價值體系中,又進一步顯現出一種階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詩、禮、樂之間,存在著次第性的超越關系,樂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達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們當能總結出一個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價值序列:首先,在禮樂與刑政之間,刑政是現實性的,禮樂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禮樂之間,樂對禮具有超越關系。再次,春秋晚期,雖然詩與樂發生了分離,但在根本意義上,中國上古時期的詩、樂、舞是不分的,它們共同歸屬于“樂”這個大概念。據此,如果說“樂”代表了中國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樂感的藝術表征的政治。
                  從以上分析看,禮樂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內在的深邃性和飽滿性,又具有外在的彌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樂”(《荀子?樂論》).就其飽滿性而言,它以詩、禮、樂、舞等藝術方式訴諸人間教化,使現實世界成為一個被諸種藝術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彌漫性而言,禮樂不僅規范人世,也通達自然,從而使禮的秩序和樂的和諧成為一種貫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禮樂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說,人類社會按照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順序進化,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禮樂政治最終實現的時代。據此來看,如果說審美精神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的靈魂,那么詩、禮、樂、舞等則是它的踐履和展開形式。
            (選自劉成紀《中國美學與傳統國家政治》,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禮樂有一套貫通天道人心的價值體系,它關照到了人的精細微妙的精神欲求,也關照到了自然萬物的廣博深厚的境界。
            B.沒有禮,則易導致人欲的泛濫;沒有樂,則易導致社會缺少活力;禮和樂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社會的理想圖景。
            C.周制、尚文、禮樂、詩禮樂呈現次第性超越關系,禮境高于詩境、樂境高于禮境,樂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D.詩、禮、樂、舞等藝術方式使現實世界成為美好世界,從而禮樂基于人性,也使禮的秩序和樂的和諧成為一種宇宙精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闡釋周制、尚文、禮樂,引用《論語》和孔子的言語進行論證人們推崇周制的原因以及禮樂和天道自然的關系。
            B.文章對禮和樂進行分類,強調禮樂各有特點。進一步論證禮樂分離使得人的成人之路和國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進行。
            C.文章談論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價值序列,多層次多角度進行闡釋,“樂”代表了中國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
            D.第四段在前文論據與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詩、禮、樂、舞等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靈魂的踐履和展開形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朝選擇了禮樂作為治國方略,因此周制被認為是尚文的;因為尚文,所以周制被人們推崇;周制、尚文、禮樂構成一組連續性的概念。
            B.在中國的傳統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現實主義的一面,而追求禮樂則反映了其理想主義的一面,禮樂為現實注入了審美理想。
            C.“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表明大樂、大禮充塞于天地之中,并與之和諧共存,這是禮樂“致廣大”的特征的具體體現。
            D.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概念,禮樂具有其飽滿性,只有將詩、禮、樂、舞等藝術方式訴諸人間教化,才能構建一個美好的現實世界。

            組卷:39引用:2難度:0.5

          一、(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

          •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李 白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1)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標題交代了時間“秋日”、地點“魯郡堯祠亭”、人物“杜補闕”“范侍御”及事件“宴別”。
            B.詩開頭兩句“我覺”“誰云”前后對照,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體現李白的藝術個性,一個“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
            C.送別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別宴上的熱烈場面。
            D.此詩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2)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組卷:13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壘,三城,與吐蕃臨界,為蜀邊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別之地。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由景入題,遠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萬里橋”,景象開闊遼遠。
            B.頸聯的敘事和抒情,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無能,荒淫誤國,抒發了詩人自己報國無門的悲嘆之情。
            C.尾聯照應題目“野望”,表達作者深為民不堪命,世事日轉蕭條和自己年老多病,功業未就的隱憂。
            D.詩人雖身居草堂,然心憂家國,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表情達意抑揚跌宕。
            (2)頷聯蘊含了詩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組卷:107引用:86難度:0.6
          •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
            杜鵑花得紅字
            真山民
            愁鎖巴云往事空,只將遺恨寄芳叢。
            歸心千古終難白,啼血萬山都是紅。
            枝帶翠煙深夜月,魂飛錦水舊東風。
            至今染出懷鄉恨,長掛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紅字:指詩人和朋友分韻賦詩,分到的是“紅”字,“紅”屬“東”韻,這首詩押的即為“東”韻。②真山民:宋朝遺民,真名不詳。宋亡后隱姓埋名,自稱山民。③錦水: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句直寫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點蜀國望帝失國后魂化杜鵑的傳說,故國成空的濃重愁緒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無垠,且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
            B.頷聯承上而來,杜鵑鳥聲聲叫曰“不如歸去”,然而千年思歸的苦心無處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紅了萬山的杜鵑花,眷戀、怨恨之情表達至此,堪稱驚心動魄。
            C.頸聯動靜結合,前句寫枝的靜,深夜月色中杜鵑花的枝條在青霧籠罩下顯得朦朧靜美;后句寫花的動,錦水之濱的杜鵑花在徐徐的東風中婀娜招搖,動人心魂。
            D.尾聯明寫“行人”直言詩意,一個“染”字,使詩意由鳥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貫穿,層層相扣。卒章表明詩意“懷鄉恨”,此恨化為滿山杜鵑,“長掛望眼”,永無絕期。
            (2)本詩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寫到杜鵑鳥,它們在詩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請具體說明。

            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運用(20分)

          • 1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給材料續寫三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示例相同。
            江水奔流不息,傾訴的是自我澎湃的波濤。
            材料:
            胸懷 蒼翠 體魄
            袒露 挺拔  顯示
            山嶺 樹木  草原 縱橫千里 巍峨起伏 傲雪參天

            組卷:2引用:2難度:0.6

          三、寫作(50分)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18年4月4日院,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上,來自浙江杭州的37歲外賣小哥雷海為擊敗了來自北京大學的文學碩士彭敏,逆襲成功,奪得總冠軍。有人為彭敏感到遺憾,認為他的文學素養深厚,只是輸給了自己;有人稱贊雷海為:“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有人感慨他們的人生軌跡不會因為詩詞大會而改變;也有人反駁,雖然境遇不同,但他們心中都有對于“詩與遠方”的追求。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受?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8引用:8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