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2021年單元測試卷(10)

          發布:2025/1/2 17:30:3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家國天下是中華文化無論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倫理情結。它指涉三種倫理實體:家是本源而直接的倫理實體,是最小的共同體;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倫理實體,是最大的共同體:國作為現實的倫理實體,既是家的打“展,又關聯著天下之想象。家國天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詮釋的中心,它使中國人在不同的實踐境域中,無論是作為家人、國人還是作為天下人;都與其所在的世界結成唇齒相依的關聯。
                  中華文化中各種共同體的道德前提離不開家國天下的倫理情結。以此觀家、觀國、觀天下,就是用一種關聯性思維把個體與整體相貫通的家國天下的倫理觀。用這種倫理觀看待家國天下,則一切共同體都是相互關聯的命運共同體。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的內在延展看,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明體系的一部分,內蘊著一種走向世界的倫理情結,并由此預設 了中華文化走 出去的精神軌跡。
                  共同體的想象是中華文化禮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從歷史深處走來,構成了中華文化將個人命運與共同體整體命運相融貫的倫理型文化特質。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植于共同體之中。所謂家國同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這使中國人的世界觀或天下觀成為一種本于家國同時又大于家國或高于家國的世界意識,使得中國人的價值觀內蘊著一種對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
            (節選自田海平《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材料二:
                  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在談到“天下”的時候,中國古代總是將它和“公”與“太平”聯系在一起,表現出非常可貴的平等、友愛、和平理念。《老子》說:“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認為只有以天下為懷,其德才能稱得上“普”。《管子》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他的意思是,處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懷,處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懷。《禮記》引錄孔子的話一一“天下為公”“公”可以理解為公正、公平、合理,強調人與人之間、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相處,要友愛,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張載則提出“為萬世開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礎上的提升。太平有兩義:一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這中間含有生態平衡之義:二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由于“太平”概念視界闊大,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指國與國之間的友好相處;這種友好相處就是沒有戰爭。張載提出的“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義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這一理念認為,這種太平不能只是一時的,而應是“萬世”的。換句話說,張載要的是永久的太平。這萬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來?張載提出“開”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開”就不能靠等,靠恩賜,事實是太平等不來,也沒有誰能恩賜。“開”,就是開拓、開發、開創。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時也會有最大的犧牲。
                  家國情懷以及家國情懷的放大版——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核。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陽樓記》里得到彰顯。在同一個時期,張載倡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曾讓張載師事之的范仲淹則高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由于種種原因,張載、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體現在有限的實踐中,而絕大部分只是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時代不同了。中華民族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歷史機遇。振興中華不再只是夢,而是正在真正化為現實。在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的今天,我們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美學家是不是應該有不負時代的新作為新創造呢?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節選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材料三:
                  家族觀念基于血緣的原初信賴關系,安土重遷的中國農耕文明進一步充實了家族的機能。人倫情感亦因血緣而來,在情感依托的層面上,家的意義超越任何經濟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現代社會主張的公共精神與家庭倫理的建設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會的倫理原則到陌生人社會是不合理的,反過來將陌生人社會的規則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關鍵是如何能夠在不同的關系當中正確切換。在現代化生產和協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與私人領域,弘揚孝悌之道,忠恕相待,愛敬相與。這要求對家庭倫理和孝道進行理性的闡發和合理的引導,使得家庭倫理與公共理性彼此呼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與國的根本利益是:致的。家是社會的細胞,國是維護家的外部屏障,家國的良性互動與發展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協調。儒家家國天下的教化傳統歷史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內在人格與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齊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內化為熱愛祖國與家園的擔當精神。在今天,心懷家國天下便是個體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與憂患意識,是主動追求民族統一、國富民強的精神,也是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意識的來源。
            (節選自金香花《“家國天下”觀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 項是 
             

            A.“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盡管境界不凡,但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愿望本質上還是空想,不可踐行。
            B.中華文化的禮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歷史悠久的共同體想象,中國人的世界觀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中國人價值觀中的倫理自覺。
            C.“國”是將“家”和“天下”串聯起來的現實的倫理實體,家國天下使得中國人與其所在的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相互依存。
            D.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變化,引導入們在意識形態上從家庭倫理逐漸向公共精神轉變,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家國天下”的教化傳統塑造了中國人的內在人格與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國人共同的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B.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為公”思想的發展提升,“開”字體現了一種積極入世、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
            C.基于中國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會的倫理原則,或照搬現代社會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禮記》中的話,強調了中國古代談及“天下”時總是將它和“公”“太平”相聯系的觀點。
            (3)下列說法中,與材料三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B.治大國若烹小鮮
            C.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D.大河無水小河干
            (4)試簡要說明材料二是如何對“天下情懷”展開論證的。
            (5)我們今天應當如何踐行“家國天下”觀?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59引用:69難度:0.1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憶劉半農君
            魯迅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半農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么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陳獨秀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后,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伙伴,進行之際,心口并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么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后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于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后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后,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沖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后,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注):①1928年魯迅任《語絲》主編期間,選登了一篇讀者來信。這封信糾正了劉半農發表在該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史實性錯誤。②指劉半農于1933年到1934年間發表于《論語》《人世間》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中的劉半農有活潑、勇敢、忠厚、易于親近等優良品質,也有淺、草率、無謀等不足之處。
            B.“五四”退潮后,劉半農思想發生了變化,由提倡新事物轉向保守,是“我”與之關系疏遠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劉半農過去的戰績,雖然對劉半農不免有微詞,但也堅決反對“陷沙鬼”抹殺他過去的功績。
            D.“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表明,魯迅雖然曾經跟劉半農是朋友,但對他還是懷有一種難以忘卻的憎惡之情。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對比中表現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畫出劉半農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為中心,以時間為線索,安排材料,敘事寫人,做到了線索清晰,情感態度愛憎鮮明。
            C.文章關于“武庫”的一段文字,運用了比喻、借代、襯托等手法,以陳、胡襯托劉半農沒有城府、易于親近的性格特點。
            D.文章結構上前后勾連,環環相扣,前后內容多呈呼應之態。如前面談到劉半農是一個戰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應這一點。
            (3)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一句中,作者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爛”字?請從字義與情感兩個方面分析。
            (4)從文章看,魯迅對有些人所批評的劉半農的“淺”持什么態度?

            組卷:31引用:8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胡僧祐,愿果,南陽冠軍人。少勇決,有武干。仕魏至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二年歸國,頻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節、超武將軍、文德主帥,使戍項城。城陷,復沒于魏。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僧祐又得還國,除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讀書,不解緝綴,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為鎮西錄事參軍。侯景亂,西沮蠻反,世祖令僧祐討之,使盡誅其渠帥,僧祐諫。忤旨下獄。大寶二年,侯景寇荊陜,圍王僧辯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獄,拜為假節、武猛將軍,封新市縣侯,令赴援。僧祐將發,謂其子曰:“汝可開兩門,一門擬朱,一門擬白。吉則由朱門,兇則由白門,吾不捷不歸也。”世祖聞而壯之。至楊浦,景遣其將任約率銳卒五千,據白塉,遙以待之。
                  僧祐由別路西上,約謂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吳兒,何為不早降?走何處去。”僧祐不與之言,潛引卻,至赤砂亭。會陸法和至,乃與并軍擊約,大破之,擒約送于江陵,侯景聞之遂遁。世祖以僧祐為侍中、領軍將軍,征還荊州。
                  承圣二年,進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為都督城東諸軍事。魏軍四面起攻,百道齊舉,僧祐親當矢石,晝夜督戰。獎勵將士,明于賞罰,眾皆感之,咸為致死,所向摧殄,賊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時年六十三。世祖聞之,馳往臨哭。于是內外惶駭,城遂陷。
            (選自《梁書?胡僧祐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
            B.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
            C.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
            D.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號,“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個年號,故可用年號稱呼皇帝。
            C.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D.車騎將軍,西漢初置為軍事統帥,作戰時領車騎士,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掌征伐背叛。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僧祐政績突出,屢受重視。他在魏國出仕,回歸京城后受到高祖器重,后被派去戍守項城。他回到京城后,被任命為兩個郡的太守,留下好的政績。
            B.胡僧祐善于勸諫,勇壯可嘉。他曾經勸諫世祖誅殺西沮蠻的首領,后違背世祖旨意而入獄。被命令救援王僧辯時,他囑咐兒子準備紅、白色門,彰顯決心。
            C.胡僧祐善于作戰,戰法靈活。在與任約的戰斗中,他不硬拼,主動示弱,對任約的喊叫無動于衷。后率兵和陸法和的軍隊會合,共同攻擊任約并活捉了他。
            D.胡僧祐親臨戰場,盡忠職守。他親自督戰,獎勵將士,賞罰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動,都愿意為他拼死殺敵。后胡僧祐被亂飛的箭射中而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阿僧祐不與之言,潛引卻,至赤砂亭。
            ②魏軍四面起攻,百道齊舉,僧祐親當矢石,晝夜督戰。
            (5)“吳兒,何為不早降?走何處去?”請簡要分析這句話展現了任約怎樣的心理狀態。

            組卷:16引用:5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問題,每條橫線上所填內容不超過6個字。
                  記者要采寫出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就要注意選擇新聞角度。但現實中,有些記者在采寫新聞時,不顧事件本身的性質如何,把心思放在揣摩編輯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記者采訪的事件無個性,無特點,千篇一律,采用“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記者采用想當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別人的身上;還有些記者則完全不顧及事件自身的內在聯系,不顧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有機聯系,表面看來好似在對事件進行挑選,實則是對事實進行歪曲、夸大甚至虛構。
                  以上記者選擇新聞角度時
             
             
             
             
            的錯誤做法,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他們都歪曲了事實,把事實弄得面目全非。

            組卷:14引用:8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釗,1916)
                  ②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1934年)
                  ③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1949年)
                  ④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1960)年)
                  ⑤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1985)
                  ⑥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習近平,2018年)
                  ⑦創新就不能總跟在別人后面,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潘建偉,2019年)
                  請從上面的材料中選出二至三則,結合時代特征和自己的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所選材料角度一致;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900字。

            組卷:10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